文昌明
摘 要 運用文獻資料法對林丹決賽的決勝盤受裁判誤判心理影響的研究分析,結果表明:羽毛球裁判的誤判對林丹決賽的決勝盤會產生影響,而且隨著林丹的經驗不斷豐富,技術的提高,心理所受的影響也有區別。針對結果,分析其影響因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以用于對羽毛球運動員決賽的決勝盤心理的針對性訓練,使其心理承受能力得到顯著提高。
關鍵詞 林丹 決賽 決勝盤 裁判誤判
一、林丹決賽的決勝盤遭遇誤判后的心理變化
(一)2010年廣州亞運會羽毛球男團決賽
此次亞運會的羽毛球金牌對于運動員林丹來說顯得十分重要。在決賽中,林丹對陣著名的韓國選手樸成煥,其特點是身材高大,右手握拍,防守好,攻防節奏控制能力強。林丹與樸成煥是一對老對手了,樸成煥曾多次戰勝林丹,有“林丹克星”的稱號。前兩局雙方各勝一局,不得不進行殘酷的決勝局。決勝局開局,林丹主動進攻更加積極,利用頭頂劈殺和正手大力重殺壓迫對手,樸成煥在林丹的強力攻勢下,回球質量不高,林丹抓住機會,開局便在分數上取得領先,牢牢控制著場上的主動權,為取得最終的勝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而在林丹以6-2領先的時候,樸成煥在進攻上取得主動,造成林丹魚躍救球,隨后樸成煥劈殺對角線明顯出界,司線也給出了出界的手勢,翻分裁判也將比分改變為了7-2。而主裁卻堅定地認為球落在界內,主裁明顯的誤判也引起了中國教練員的不滿,現場觀眾也喧鬧起來。中國羽毛球隊總教練這時忍不住沖下看臺,和裁判進行申訴。林丹也走到主裁跟前進行了解釋,不過這都無用,主裁還是堅定了自己的判罰,翻分裁判也將比分變為了3-6。樸成煥卻利用這一段時間得到了喘息的機會,在之后的比賽中給林丹造成了不小的麻煩。不過林丹很快走出誤判困擾,這一插曲并未影響到超級丹,林丹憑借自己的實力最終贏得了比賽的勝利。這場比賽對于林丹來說具有更強的動機,其動機的誘因就是贏得金牌,實現自己的大滿貫。對于裁判的誤判,這場比賽出現了明顯不同于前一場比賽的結果,原因主要有出現誤判的時候林丹與樸成煥的比分是6:2,林丹領先4分,若那一分判給樸成煥,林丹還是領先3分,從比分上看,此時的1分還不足以構成威脅,并不是關鍵分。綜上所述,由于林丹在這一場比賽中對裁判誤判采取了積極的應對方式,雖然樸成煥抓住了機會,但林丹及時的調節和過硬的技術本領使其受到的心理影響較小,最終贏得了比賽的勝利。
二、 運動員應對裁判誤判心理影響的方法
(一)模擬訓練法
模擬訓練是針對比賽中可能出現的情況或問題進行模擬實戰的反復練習的過程。模擬訓練分為實景模擬和語言圖像模擬兩類。通過模擬裁判裁判在比賽場上所有可能出現的判罰情況,一方面可以培養運動員對裁判的尊重,使運動員適應裁判的各種判罰;另一方面,也可以培養運動員控制注意的能力,將注意集中在可以控制的事情上,如下一步的技戰術,而忽略那些自己難以控制的事情,如裁判的行為。
(二)注意力集中法
短時間的運動項目,運動員集中注意力不是個困難的問題。但在長時間的運動目中,運動員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將會顯得十分重要。這時需要運動員沉著冷靜,采取腹式呼吸法、彈殼疊加法、單腿站立法、方格練習法、設直線索法等方法訓練運動員集中注意力的能力,立即找出適合于自己集中注意力的對象,排除所有外界刺激。當運動員受到裁判誤判的時候,心理受到一定的影響,這時能夠盡快恢復平靜,把注意力完全集中于將要完成的比賽中。
(三)教練員榜樣法
教練員應在比賽中做到臨危不亂,遇險不驚,真正成為運動員的“主心骨”。一位運動心理學家曾對教練員說:“比賽的關鍵時刻,也是運動員最容易極度緊張的時候。此時運動員總會向教練員投來探尋和求助的目光。你的情緒會通過語言表情、身體動作表情向運動員傳遞著你的思想。哪怕一個鼓勵性的語言表情,亦會使運動員信心倍增。而一個無可奈何的搖頭,哪怕只是一晃而過,亦會使運動員感到大勢已去。”
三、結論與建議
(一)林丹在羽毛球比賽的決勝盤中,遇到裁判誤判時,隨著比賽經驗的積累,自身技戰術水平的不斷提升,心理受影響的程度逐漸減小。在比賽中,當運動員的心理受到影響時,采取積極的應對方法,理性對待比賽中遇到的應激事件,這樣會取得理想的比賽結果。
(二)眾所周知,裁判誤判的原因很多,其中絕大部分都不是所謂的“陰謀論”。所以需要教練員和運動員理性對待自己在比賽中遇到的不公正現象,運動員在行使自己權利時尊重裁判員的判罰,這樣反而能贏得全世界對你的尊重,
參考文獻:
[1] 馬啟偉,張力為.體育運動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
[2] 張力為,毛志雄.運動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
[3] 劉文誠.關于運動員抗心理影響的對策[J].體育學刊.1997(1):121-123.
[4] 李薇,李進.體育心理學[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8月.
[5] 季瀏.體育心理學測量與評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
[6] 姚衛宇.對運動員賽前心理壓力源的調查及調節對策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