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旭科 王鈞強 趙虎生
摘要 針對陜西省寶雞市目前的糧食生產現狀和存在問題,通過系列專題調研和分析報告,圍繞農業生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了寶雞市種植業結構優化調整的思路和目標,以及推廣相應的新優技術和保障措施。
關鍵詞 種植業;結構優化;新優技術;保障措施;陜西寶雞
中圖分類號 F326.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3-0249-02
Abstract In view of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grain-production in Baoji City of Shaanxi Province,a series of special field survey and analysis reports were made.The way of adjustment thinking and targets for planting industry structure were proposed by centering on structural reform of the supply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in addition,new high-technology as well as safeguard mechanism was popularized.
Key words plant production;structure optimization;new high-technology;safeguard mechanism;Baoji Shaanxi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糧食是農業的基礎。2004—2015年,我國糧食生產在“天幫忙、人努力”下,通過實施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和重大農業項目,實現了十二連豐,保證了“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國家糧食戰略目標的實現。2015年下半年以來,國際國內大宗農產品特別是玉米價格大幅下跌,造成寶雞市種糧群眾收入大幅降低,對種糧積極性影響很大。促進農業生產供給側改革,種植業結構調整迫在眉睫。為此,組織有關技術人員對寶雞市糧食種植結構優化開展系列專題調研,通過走訪農戶、召開座談會、發放問卷等形式,探索出了寶雞市糧食種植業結構優化的發展思路、總體目標和保障措施。
1 寶雞市糧食生產現狀
寶雞市是陜西省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全市糧食面積常年保持在33.33萬hm2以上,產量達到140萬t以上,產值占到農業總產值的25%以上。2015年全市糧食種植面積33.22萬hm2,總產149.65萬t。在全市糧食結構中,小麥、玉米和雜糧面積分別為18.69萬、12.55萬、2.01萬hm2,在總面積中占比分別為56.3%、37.8%、6.1%;小麥、玉米和雜糧總產分別為84.53萬、61.23萬、3.89萬t,在糧食總產中的占比分別為56.5%、40.9%、2.6%;平均產量分別為4 485.00、5 040.15、1 939.50 kg/hm2,單產之比為2.31∶2.60∶1.00。小麥和玉米是寶雞市兩大主要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占全市糧食總量的90%以上。雖然寶雞市糧食生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1.1 糧食產業在家庭收入中的占比不高
據抽樣調研,由于生產成本高、效益低,常種植小麥純收入不足3 000元/hm2,玉米純收入4 500元/hm2左右。但在2015年玉米價格大幅下滑的情況下,種植玉米已無利可圖。大多數農戶目前糧食生產的目的僅作為滿足日常消費的口糧需求,糧食收入僅占家庭收入的不到20%,已不是家庭收入主要來源,農戶生產積極性不高。
1.2 糧食產業呈粗放化、兼業化狀態
農田設施缺乏有效管護,先進增產技術覆蓋率不高。糧食產品質量不高、商品率低,市場競爭力不高,目前全市糧食優質專用面積僅占50%,商品率不足45%。
1.3 糧食結構不合理
玉米面積相對較大,專用優質小麥、優質雜糧以及馬鈴薯等面積不大,2015年雜糧種植面積1.97萬hm2,總產4.5萬t,僅占全年糧食種植總面積和總產量的6%、3%。
2 糧食結構優化的思路、目標與原則
2.1 發展思路
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調整優化生產結構,做到有調有保、有擴有壓。糧食生產重點是??诩Z、調玉米,集中發展優質小麥、專用玉米和名優雜糧。在小麥上,把優質專用作為主攻方向,總結完善發展模式,依托加工企業、專業合作組織擴大訂單小麥面積,延長產業鏈條;因地制宜適當擴大旱地正茬小麥種植面積。在玉米上,適度調減規模,穩定春玉米區高產田,壓縮低產田。擴種馬鈴薯、豆類、蕎麥等小雜糧,開展糧改飼試點;在夏玉米上,在水肥條件較好的地區采取“企業+專業合作社”的形式,發展訂單飼用玉米,構建農牧結合、種養一體的產業格局。在渭北旱塬地試行輪作休耕,或者種植綠肥,培肥地力[1-3]。
2.2 總體目標
在保持糧食生產總量平衡的基礎上,調優糧食種植結構,建設一批高產穩產的糧食生產功能區。到2020年,全市調減夏玉米種植面積2萬hm2、春玉米6 666.67 hm2,增加山旱地小麥面積6 666.67 hm2,增擴大豆雜糧類和青貯玉米等飼草作物3 333.33 hm2。全市糧食總產穩定在135萬t左右,其中小麥總產穩定在85萬t。
2.3 調整原則
2.3.1 節本增效、提質增效。在糧食主產區,緊緊圍繞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防災減災技術集成、水肥資源高效利用等,集中開展綠色增產模式攻關和旱作節水技術研究,形成實用技術深度融合、關鍵增效措施明確、農事操作簡便的綠色技術模式,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產品優質率[4-6]。2.3.2 培育新型生產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組織。通過政策扶持和補貼激勵,扶持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形成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洜I的糧食生產新機制和新模式。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托,培育新型農業服務主體,構建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相協調的綜合配套服務體系,開展病蟲統防統治、肥料統配統施、代耕代種、聯耕聯種、土地托管等社會化服務。
2.3.3 提高資源利用率。推廣節水、節肥、節藥、節地等技術,減少資源消耗,提高農業投入品利用效率,實現化肥、農藥“零增長”;推動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地膜等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實現變廢為寶、綜合利用,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3 糧食區域布局與品種布局規劃
綜合考慮寶雞市自然生態條件、生產發展現狀、結構調整潛力,明確不同區域的糧食作物布局,形成區域優勢明顯的糧食生產功能區。
3.1 區域布局
3.1.1 小麥-玉米糧食主產區。根據區域農田水利設施和光熱資源特點,在陳倉、眉縣、扶風、岐山、鳳翔縣川塬灌區建設5.33萬hm2旱澇保收的小麥和夏玉米糧食主產區,小麥平均產量6 t/hm2,玉米平均產量7 500 kg/hm2。
3.1.2 優質小麥主產區。在鳳翔、岐山、扶風、陳倉、眉縣、金臺、高新區的塬旱地建立10萬hm2的正茬小麥主產區,以發展強筋小麥為主,平均產量5 250 kg/hm2。
3.1.3 山旱地小麥主產區。在麟游、隴縣、千陽和西山地區發展旱地小麥3.33萬hm2,推廣抗旱、抗寒和正茬小麥栽培技術為主,平均產量4 500 kg/hm2。
3.1.4 春玉米主產區。在隴縣、千陽、麟游發展以地膜覆蓋為主的春玉米生產1萬hm2,平均產量8 250 kg/hm2。
3.1.5 優質雜糧生產區。在塬旱地發展青貯玉米、豆類等夏雜作物及短期蔬菜為主的雜糧休閑輪休區6 666.67 hm2,平均產量2 250 kg/hm2。
3.2 品種布局
在小麥上,川道灌區高水肥地種植小偃22號、西農 979,川塬灌區低水肥地種植小偃22號、西農20,塬區和山區臺塬種植長旱58、長航一號、銅麥6號,在川塬訂單小麥區域種植鄭麥366、西農979、西農20、陜農33、武農6號和普冰9946等品種。在玉米上,春播區種植正大12、陜單 609、榆單9號,夏播區種植浚單20、鄭單958、陜科6號,畜牧生產區,青貯玉米種植雅玉8號、秦龍青貯1號。馬鈴薯上,種植紫花白、隴薯10號、延薯4號。大豆種植臨豆9號、中黃13。蕎麥種植榆蕎1號、榆蕎2號。
4 推廣新優技術與提高生產效益的措施
4.1 推廣地膜覆蓋技術
地膜覆蓋栽培作為一種保護性栽培技術,可以改善農田生態環境,具有顯著提高地溫和保墑作用。在玉米、馬鈴薯、小麥上采用地膜覆蓋后,產量均提高20%以上,被譽為一場農業白色革命。在寶雞市種植業結構優化生產上,要盡量增加地膜覆蓋面積,保持地膜玉米面積,在山區小麥、馬鈴薯和雜糧上,盡可能擴大地膜覆蓋面積,提高產量和品質,實現增產增收。
4.2 采用配方施肥,推廣緩控釋肥料
配方施肥是根據作物需肥規律和土壤供肥狀況科學用肥,實現經濟合理的目的。寶雞市測土配肥項目實施以來,已全面完成了不同類型土壤養分測定,提出了不同區域和作物類型的配肥方案。目前,農企對接,推廣應用配方肥是當務之急,減少單質肥料用量,避免過量用肥,減輕自然資源的污染和破壞。在寶雞市糧食作物上,分不同區域和不同作物,應加大不同作物專用緩控釋等新型肥料的推廣力度,減少和降低肥料用量,確保作物養分需求,達到減量增效。
4.3 采用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
目前在寶雞市防治農作物病蟲害主要依賴化學防治措施,在控制病蟲危害損失的同時,也帶來了病蟲抗藥性增強和病蟲暴發幾率上升等問題。推廣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能顯著降低化學農藥的使用量,避免農產品中的農藥殘留超標,而且能有效替代高毒、高殘留農藥的使用,還能降低生產過程中的病蟲害防控作業風險。同時,還顯著減少農藥及其廢棄物造成的面源污染,有助于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在寶雞市糧食作物上,要采用生態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科學用藥等措施來控制有害生物,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增加市場競爭力,促進農民增產增收。
4.4 加快農機農藝融合,提升生產水平
實踐表明,農機農藝融合,相互適應,相互促進,是建設現代農業的內在要求和必然選擇。當前,定雞市農業生產已到了關鍵機遇期,農機農藝有機融合,不僅關系到關鍵環節機械化的突破,關系到先進適用農業技術的推廣普及應用,還直接影響糧食作物的播種質量和安全生產。實現農機農藝的融合,對促進農業穩定增產和農民持續增收,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寶雞市種植業結構優化生產中要進一步建立農機與農藝的聯合研發機制,提高玉米機收水平,引進馬鈴薯播種、收獲等環節的裝備,通過不斷的試驗示范和科學機械調試,提高整體生產效率。
5 推動寶雞市糧食結構調整的保障措施
5.1 加大行政推動力度
以市場為導向,采取多種形式、多種渠道宣傳糧食結構調整后面臨的深刻的國際國內生產形勢,宣傳在調整中涌現出的好典型和好做法,消除農民疑慮,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同時結合劃定永久性基本農田,以省級糧食主產縣為重點,按照渭河川道、渭北塬區、山地旱作區三大區域布局,建設集中連片的高標準糧田,整鎮規劃建設糧食生產功能區,加大投入,長久保護,強化管理,夯實糧食發展的基礎。建議把種植結構調整納入各縣區糧食生產考核指標,提出每年發展目標任務,實行目標責任管理。每年撥付一部分資金,對糧食結構優化先進縣區、鎮村給予一定獎勵,對具有示范帶動作用的給予重點獎勵扶持,充分調動各方面發展的積極性。
5.2 加大技術服務力度
技術部門要根據不同糧食功能區的生態特點,積極探索和推廣相配套的栽培技術。積極引進推廣適宜的優質高產新品種,擴大優質品種在整個糧食產品中的比重。小麥要盡量壓縮普通品種,根據市場需求合理安排各種優質、專用品種種植比例,避免盲目地一哄而上,造成新的過剩。對玉米的種植,減少籽粒玉米種植規模,適當擴大豆類等雜糧種植面積,同時擴大飼用、青貯玉米品種,以適應畜牧業發展對飼料的需求;適當安排適于鮮食的甜、糯等特、稀玉米生產;研究集成灌區小麥夏玉米優質高產栽培技術、塬旱地小麥優質高產栽培技術、山旱地小麥高產栽培技術、春玉米地膜覆蓋栽培技術、夏雜作物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研究夏閑地肥地作物種植技術,適度推廣塬旱地休閑輪作模式。通過試驗示范,建立樣板,總結出一定區域不同作物可復制的規范栽培技術模式。
5.3 扶持新型組織,實現規?;洜I和訂單化生產
寶雞市人多地少,戶均耕地規模細小,“誰來種地”“怎么種地”成為亟需解決的難題。專業合作社、種糧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壯大發展成為必然選擇。通過新型組織適度規模經營,可實現糧食集約化生產,提高經營水平和效益。采用土地出租、轉讓、反租倒包、土地經營股份公司等形式加快土地流轉,促進糧食生產規模化、經營產業化,有效地提高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與龍頭企業聯姻,發展訂單生產。通過建立原料生產基地,延長生產鏈,獲得加工流通環節的利潤,從而提高種植收益。
5.4 加大政策扶持和資金補貼,改善糧食生產條件
為了認真實施“藏糧于地”戰略,各級政府應加大財政對糧食種植的補貼力度,提升糧食生產條件,降低糧食生產成本,增強糧農發展糧食生產的積極性。切實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突出節水灌溉技術的推廣;加強田間道路建設,確保耕作機械能夠適時適墑進地,確保農產品及時運出,形成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優先建設以小麥生產為主的口糧田;強化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開展土壤改良、地力培肥和養分平衡,防止耕地退化,改善地力水平;加大以小麥為主的口糧種植補貼力度,確保糧食安全;加大夏雜作物和肥地作物種植補貼力度,推進耕地輪休實施步伐,為進一步推進寶雞市農業結構和糧食結構調整創造有利條件。
6 參考文獻
[1] 劉旭科,王鈞強.寶雞市糧食產業調研與思考[J].陜西農業科學,2011,57(3):122-123.
[2] 李華錫,楊遠清.調整種植結構改善糧食質量[J].糧食問題研究,2000(2):47-48.
[3] 劉敏營,張倩香.渭南農業結構調整的思路淺析[J].陜西農業科學,2003(3):41-43.
[4] 韓業金.糧食生產的根本出路在于調整種植結構[J].當代農村,2000(4):10-11.
[5] 王小鐵,孫兆敏.陜西省種植業結構調整的思考[J].陜西農業科學,2001(10):15-18.
[6] 翟素梅.河南省汝陽縣農業結構調整現狀調查及發展思路[J].北京農業,2013(24):235-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