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贏才有未來
5月14日習近平主席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回顧了古代絲綢之路給人類文明發展留下的寶貴遺產,梳理了“一帶一路”自提出以來到今天每一步的成果,進一步勾畫出“一帶一路”未來的廣闊前景。作為習近平主席筆下的這幅波瀾壯闊的畫卷,“一帶一路”清晰無誤地點出了只有堅定不移的走合作共贏之路,才是連通歷史與未來之間的關鍵。
早在2013年1月28日習近平主席主持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就強調:“和平發展道路能不能走得通,很大程度上要看我們能不能把世界的機遇轉變為中國的機遇,把中國的機遇轉變為世界的機遇,在中國與世界各國良性互動、互利共贏中開拓前進。”這種機遇的相互轉化,以及“一帶一路”帶動沿線國家乃至世界各國實現共同發展,正是對共贏的最好詮釋。
我們提倡共贏是因為好處不僅僅是獲得收益,另外還可以避免自身的危險。兩強相爭的結果可能是被別人坐山觀虎斗,最后只能自己體會唇亡齒寒的痛苦。畢竟共贏并不是僅僅相互合作,事實上競爭是不可避免的。競爭是好的,沒有了競爭就激發不了潛力,就沒有了突破與創新的動力,也不可避免地在虛榮中自我滿足。
“一帶一路”是沿線各國的共同事業,它可以為沿線各國和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它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而是沿線國家的合唱。中國與沿線國家存在政治互信、地緣毗鄰、經濟互補等理論優勢,可以通過“一帶一路”的建設轉化為務實合作、持續增長優勢,促進沿線國家和世界的共同發展。
“一帶一路”的倡議,其中的關鍵思路,在于“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異也是伙伴”。“一帶一路”建設的寬廣之路,足以也應當容得下各種共同市場、各個大大小小的經濟圈。歷史的絲綢之路,從來都是共同參與共同受惠的,未來的著眼也理當如此。
“一帶一路”的共贏將是一加一大于二,它使國與國之間像手和腳一樣,發揮各自的優勢共同協作。只有取長補短,才能達到共贏,取得到最好的結果。而只有達到共贏,也才能使世界各國共赴美好的未來。
產權導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