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 柳 程一帆
湖北工程學院湖北孝感432000
跨文化交際視域下的網絡表情語言延伸空間研究
舒 柳 程一帆
湖北工程學院湖北孝感432000
隨著互聯網和移動電話的普及,符號表情作為一種網絡文化,已經被社會廣泛的接受及運用。它作為一種表達情緒的方式在同齡群體中廣泛擴散,深刻反映著大學校園文化的新變化。相較于虛擬空間內的文字表達,網絡表情符號交流富有情趣且還能表達語言所難以形容的感情,或掩蓋在語言下真實的內心與態度。作為信息時代的一種重要的文化現象,網絡表情對現代生活有著廣泛而深刻的意義。然而,單純地研究發生的過程以及原因是不夠的,我們還應關注跨文化交際視域下的網絡表情語言延伸空間研究。
調查在校大學生對對網絡表情的理解,得出語言表情存在的出入。其次,對老師和同學和外籍人士進行訪問,看他們對網絡表情的理解和使用程度。最后,小組成員圖書館查詢和匯總相關資料,網上進行更加廣泛的調查研究。
根據知名的手機輸入軟體(APP)SwiftKey統計,表情符號有70%被用來表達正面情感,15%用來表達中性語氣,15%則是表達負面情緒。在所有800多個Emoji表情符號中,大家使用的最多的是“微笑臉”占到了44.8%;其次是“哭喪臉”占14.33%;男性喜歡使用“騷賤”的表情;女性喜歡使用“可愛萌”的表情。
如果細分到各個國家的話,加拿大人比較喜歡發送金錢和暴力主題的表情;澳大利亞人則比較喜歡發送垃圾食品、寵物和衣服等表情;美國人則發送了大量的彩虹和Gay-Couple的Emoji表情;夏威夷人最常用棕櫚樹、日落、夕陽等符號;浪漫的法國人愛用心碎符號,該符號是其他語言的4倍;拉斯維加斯則喜歡紅唇、驚訝、魔鬼等。
2016年度全球網民表情報告出爐。全球最受歡迎的10個表情符號(emoji)包括“愛心”、“大哭”、“微笑”、“笑哭”等,其中表情符號“笑哭”以21.25%的發送量比例雄踞榜首,“愛心”表情以7.89%的發送量比例緊隨其后,擁有喜歡、心動含義的表情“兩眼冒愛心”則以7.78%的發送量比例位居第三。
表情符號如同文字一樣,每一個表情符號都可以代表不同的含義和情感,某種程度上它比文字表達更為直觀和簡潔,這也被認為是推動其能在當下席卷全球的最要因素之一。越來越多的人也通過表情符號傳達自己的情緒和想法。表情符號(Emoji)已經成為新一代對話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一句話加上一個笑臉符號,語氣就大不同。表情符號的意義包括解釋跨文化語境下的表情符號意義,而表情符號用法多變,是一個“潛在增長領域”。
英國語言學家指表情符號是全球最廣泛使用的“語言”。表情符號最早在日本推出,但到2011年蘋果手機開始使用后才開始走紅。它們并非標點符號的集合,而是通過編碼小圖片來表達語調或情感。曼徹斯特城市大學的語言學教授羅伯·杜蒙特認為,表情符號不能稱為語言,因為語言的基本要求是能翻譯成完整句子,具有共同的意義,而表情符號的意義因人而異,甚至需要專家來解釋其延伸意義。
由于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平臺的興起,表情符號已經成為各界各地主流的交流方式。盡管大家都很熟悉表情符號,但在不同文化中,同樣的表情會有不同的意思。
例如:揮手——你可能會認為這個表情符號意味著“你好”或“再見”,但在中國,這可能意味著“再見,你不再是我的朋友”。
笑哭——這是世界上最常用的表情符號,內涵更為多元:可以是喜極而泣,也可以是“流著眼淚也要微笑”。在你做了一件蠢事時,你可以用來自我貶低;在別人做了蠢事時,你可以用來嘲笑別人。
跳舞的女人——她們本來是《花花公子》的兔子女郎,但現在意味著“和朋友一起玩樂”。
表情符號作為人們利用虛擬信息迅速交流的一種方式逐漸成為全世界的主流。中國人主要在國內兩大社交平臺——微博和微信——上使用表情符號。微博的用戶有3.13億,微信的用戶有7億。這兩大服務的表情符號鍵盤上提供的符號和樣式與WhatsApp上的不同。
中國以產生富于創意的網絡文化基因著稱。中國人還發明了一套顛覆性的表情符號使用體系。例如“微笑”表情,表面:高興,實際:鄙視,嘲諷,甚至厭惡。“微笑加招手”表情,表面:笑著再見,實際:不想跟你說活,請走開。“新月笑臉”表情,表面:根據emojipedia網站,這是躲在陰影中的新月狀笑臉。實際:鬼鬼祟祟、詭異甚至是“鄙視你”。“西巴犬”表情,表面:日本的一種犬種,實際:我天真可愛。你在說什么?我不懂。(也是“鄙視你”的意思)等等……
總結
如今,網絡表情符號在虛擬空間己成為了必不可少的表情達意的方式,并且在當今的社會環境中也儼然形成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表情符號文化。對中西方文化的了解,有助于網絡表情符號非語言傳播的功能的發展,這與我們的學習相關,而且對我們的生活有很大的益處,我們應該關注跨文化交際視域下的網絡表情語言延伸空間的研究。當我們和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時,我們可以用網絡表情進行交流,但由于文化存在差異,交流未免會發生誤解,我們的思考方式可能對網絡表情的理解也同樣存在差異。因此,希望更多的社會媒體專業人士能夠確定表情符號的確切含義,破除文化誤解,加強跨網絡表情語言在跨文化視角領域的傳播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