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舒雅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法學所四川成都610000
民事訴訟程序優質化改革
趙舒雅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法學所四川成都610000
中國的民事庭審方式改革歷經了庭審規范化改革和庭審實質化改革兩個階段,目前進入到了庭審優質化改革的更高階段。庭審優質化改革要解決庭審走過場等諸多“病癥”。為此有必要在庭審改革上實現若干轉變,并建立程序分流機制、具體訴答機制、審判預備機制、爭點整理機制、平等保障機制、法庭對審機制以及裁判說理機制等,此外還要建立若干配套制度
司法改革;庭審實質化;庭審優質化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就進一步優化司法資源,提高司法效率,促進司法公正,減少當事人訴訟成本,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的改革目標,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等法律規定,出臺《關于進一步推進案件繁簡分流優化司法資源配置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以期進一步推進案件繁簡分流、優化司法資源配置。
“繁簡分流”是中央政法機關提出的用以應對“案多人少”問題的一項重要舉措。《意見》有關措施的制定遠遠超出了繁簡案件的劃分標準,而是在全面評估的基礎上彌補和完善了現有的訴訟和審判程序。在我國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中,庭審程序的改革直接決定著這一輪司法改革的成敗,而庭審程序的改革又分為“庭審規范化改革”、“庭審實質化改革”和“庭審優質化改革”三個階段。三階段依次遞進,在鞏固前一階段的改革成果下順著司法改革的大方向前進。目前我國民事訴訟的庭審程序改革已經逐步邁入第三個階段——庭審優質化改革。庭審優質化改革就是為了適應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提出來的,或者說庭審優質化改革就是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的題中應有之義。
在司法改革的大背景下,庭審優質化改革主要是圍繞庭審程序,從訴訟程序的整體結構下手,從而使庭審改革能夠在真正意義上實現實質化、實效化、非形式化。我們現在進行的司法改革,所有的改革成果,歸根到底,都要落實到庭審優質化的改革之中。如果處于第三個階段的庭審優質化改革沒有取得應有效果,那我們這輪司法改革就沒有達到原初目標,前兩步的努力也會落空而流于形式。達不到應有的預期價值和理想效果。因此這輪司法改革的匯聚點就在庭審優質化改革中。
在庭審優質化改革階段,司法理論和實踐都為我們提供了具體可評估可衡量可掌控和把握的改革目標。其主要可以分為以下5個方面:
(一)優化案件審判質量
裁判案件的質量保證是司法裁判的生命力和應有之義。低質量的案件裁判對司法公正、社會穩定和司法公信力都有著不可預估的破壞和危害。具體落實到庭審中,案件的裁判質量的保證主要通過庭審實體質量的保證和庭審程序質量的保證。從而從實體和程序兩方面支撐起對案件裁判質量的優化。
實體上講,對庭審實體質量提高的具體措施可以從注重庭前調解和判前調解,推行法官判前判詞,擴大律師訴訟代理范圍等方面,具以將訴訟雙方當事人的利益保障落到實處,將案件糾紛權利糾紛徹底解決。
程序方面,優質化改革的方案中有明確提出做實庭前程序,為集中審理打牢基礎這一舉措。集中審理是提高民事案件開庭審理質效的有效路徑和基本要求,開庭審理應當在庭前準備工作的基礎上,實現集中持續地開庭審理。無特殊情形,開庭審理一、二審民事案件,一般應當一次性審理完畢。
(二)優化審判效率
《意見》推行繁簡分流的司法改革模式,意在將案件審判、追求公正的效能和效益通過最快速最省力最及時以及最節約的方式發揮出來。維持司法投入和實體利益、程序利益的平衡,將冤假錯案控制在最低限度并朝著消除其存在的方向努力。
針對優化審判效率問題,庭前程序的規范化具體化起到重要的作用。庭前準備工作可以將復雜的案件條理化,固定雙方當事人的爭議焦點,先行處理可能影響訴訟進程的程序性事項,防止事實和證據突襲,平等保障雙方訴訟權利,為提高庭審效率和集中審理創造條件,最大限度的節約訴訟成本和訴訟資源。
(三)優化當事人對司法的認同感
司法程序本身就是為了保障當事人的實體權利,一個案件裁判結果的優質與否無法由司法機關自己蓋棺定論,而是由訴訟各方參與人對案件程序的認可度和糾紛雙方當事人對案件裁判結果的滿意度決定的。庭審優質化改革的目標也是為了提升當事人在司法參與中的滿意度、信服度以及對司法機關的信賴程度,繼而追求公平正義的司法目的,提高司法公信力。
在庭審改革中,優化當事人的陳述和答辯階段審理方式、優化法庭調查法庭辯論的組織和協調,都是提高當事人對司法程序滿意度的可行措施。
(四)優化法官的司法審判水平發揮
法官是庭審中的把控者,更是整個追求公正審判的領導者。司法改革對法官無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法官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最大化的展示其庭審才能和審判能力。法官對庭審的把控和對案件的裁判結果直接決定司法程序能夠給當事人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能否通過司法追求法律的公正。
(五)優化社會對司法審判的滿意度
司法不能封閉,不能搞司法神秘主義,庭審要將司法價值和司法正能量滲透到人民群眾中,達到法律應有的指引和預測作用。使社會看到司法渠道對法律的保障力度和對糾紛的解決力度,提高司法認同感和滿意度。
(一)在司法權限上,從司法審批主義向司法自治主義的轉變
我們過去的司法仰賴于法庭外的審批,庭審對裁判不具有決定性作用,庭審缺乏應有的動力機制。現在我們進行司法改革,就是要使司法者能夠依據庭審這個空間,形成裁判結論,實現程序內的司法自治。
(二)在訴訟模式上,從職權主義到當事人主義的轉變
庭審優質化改革不是傳統訴訟模式的翻版。傳統訴訟模式下,法院實行職權主義主導,職權主導的庭審導致庭審程序的虛化和空洞化,實質性的庭審、優質化的庭審是在當事人主義的訴訟模式下提出來的要求,正是因為在當事人主義下,當事人才真正是訴訟主體,當事人才能在公正公平的平臺上,通過其自身努力,追逐對其最有利的訴訟效果。所以,庭審改革離不開訴訟體制、訴訟模式的改革,或者說正是在訴訟模式當事人主義的背景下,才體現出庭審優質化改革的必要性。
(三)在庭審方式上,從卷宗復核主義到卷宗生成主義的轉變
卷宗復核主義就是在庭前,在法官的主導下,發揮其職權性作用,收集各方訴訟資料包括證據等材料,形成庭審卷宗,卷宗材料將會成為將來判決的依據。在卷宗材料的形成與判決的生成之間,庭審的作用就被限定為是對卷宗既有材料的復核,是一種復核性的審判。但是在庭審優質化改革中,卷宗復核主義要予以消除,要轉變為卷宗生成主義,作為裁判依據的所有信息,都應該在正式的庭審中形成,如果沒有經過正式的庭審,所有裁判依據的各種材料和信息都不能夠生成。
總的來說,位于司法改革的大潮之中,民事訴訟庭審優質化化改革實在庭審規范化改革和庭審實質化改革的基礎上更加深刻的揭示訴訟規律、司法規律和法治發展的規律。通過逐步深入的推進和對新的改革目標改革訴求的實現,將有中國特色的庭審優質化改革做的有序、有內涵、有效果。從而服務于以審判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響應司法改革的號召。
[1]郭妙林.解讀與建構: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J].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6,03:48-51.
[2]張澤濤.“以審判為中心”的內涵及其制度完善[J].法學, 2016,11:61-69.
[3]魏斌.審判中心主義視域中司法證明的邏輯反思與重塑[J].浙江社會科學,2017,01:66-74+65+157.
[4]陳衛東.“以審判為中心”與審前程序改革[J].法學, 2016,12:1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