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少俊
河南大學經濟學院河南開封475002
當前我國農村地區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情況
黃少俊
河南大學經濟學院河南開封475002
互聯網金融依據互聯網與生俱來的開放性、包容性和互聯互通性,表現出輕應用、碎片化理財的獨特屬性,使得農村投融資在信息經濟、金融抑制以及利率市場化的大背景下進一步拓展了新渠道,并有效降低了融資成本提高融資效率。本文從我國農村地區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現狀入手并說明其發展趨勢,在分析農村地區互聯網金融發展所面臨的問題,并對如何加強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提出相應的措施
農村地區;互聯網金融;征信體系
很長時間以來,由于地域和自身資源的經濟條件限制,我國農村金融市場往往帶有金融抑制性的特點,又加之農業生產和經營的獨特性以及三農領域征信體系不健全的原因,這樣便引起了農業領域在投資和融資方面并沒有得到有效的滿足,而互聯網金融依據互聯網與生俱來的開放性、包容性和互聯互通性,表現出輕應用、碎片化理財的獨特屬性,使得農村投融資在信息經濟、金融抑制以及利率市場化的大背景下進一步拓展了新渠道,并有效降低了融資成本提高融資效率,因此在廣大的農村地區普遍受到農業企業以及農業生產者的青睞。總之,將互聯網金融與農村金融相融合將更好地促進普惠金融在農村地區的長期有效發展,引發并推動農村金融的新一輪革命。
(一)農村互聯網金融發展現狀
由于我國農村地區幅員遼闊、農村地理位置偏遠,人員集聚水平較低,加上農村地區人口收入水平較低,無固定性收入,人均消費水平也比較低,傳統的金融機構的網點覆蓋相對匱乏,農民獲取相應金融服務的機會比較少,產生了金融服務配置的嚴重失衡。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尤其是互聯網技術和金融服的融合,互聯網金融的出現使得農村地區被抑制的金融服務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的供給緩解。互聯網金融的低門檻和高效率將傳統的金融服務根植于農業生產和經營的各個環節,有效緩解農戶在生產過程中對資金的有效需求,以移動支付和線上支付為代表的全新支付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農戶對于傳統金融的依賴程度,基于此互聯網金融在農村地區得到了快速發展。
(二)農村地區互聯網金融發展的趨勢
1、農村經濟對于互聯網金融有著強勁的內在需求
在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普及下,農村業已成為電子商務較為廣闊的市場,電子商務也已經成為農村地區最具有潛力的交易模式,而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在農村地區的普及。農村網民數量增加迅猛,電子商務在農村潛在市場需求比較大,故而農村電子商務將作為我國農村地區金融和新經濟的強大引擎,對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也將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強大作用。
2、互聯網技術支撐日臻成熟
當下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互聯網和云計算等技術得到了迅速發展。電腦、移動手機、平板等智能終端技術的完善使得網民在網絡技術的催生下日漸龐大,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網民數量為7.31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3.2%,其中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達到33.1%。正是互聯網普的迅速普及和在農村地區的快速發展,在為互聯網金融提供基礎條件和市場空間的同時,更為普惠金融的發展提供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
(一)農村地區互聯網金融監管存在缺失
目前我國互聯網金融剛處于起步階段,各項法律法規以及配套的監管措施尚未出臺。雖然我國已將互聯網金融監管工作交由證監會和銀監會進行,但是具體監管細則未出臺,監管部門、監管職責、監管內容、監管形式、對應措施、權責問題等都沒有確定。
(二)農村征信體系不健全
農村地區的人口集中都我比較低,消費水平比較落后且互聯網消費的觀念尚未普及、互聯網消費的習慣尚未養成。而互聯聯網金融獲取用戶的信用狀況的主要依據就是其平時的消費記錄、瀏覽記錄和信用情況。在農村地區,由于物流、網絡、習慣等的影響,大家通常采用現金交易,即使有剩余的資產也會選擇存于銀行機構。
(一)加大農村互聯網金融基礎設施建設
政府應積極扶持電信企業在農村地區加快網絡設施建設,提升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的網絡服務水平,推動農村數字化網絡覆蓋項目建設,構建基于“三農”的農村互聯網金融服務體系,便于廣大農民積極的加入互聯網金融服務中來。同時鼓勵農民在互聯網平臺上銷售本地區的特色產品,讓互聯網平臺真正地用于改善農民生活上來,提升農民學習互聯網知識的積極性。
(二)完善農村征信體系
在農村地區的互聯網金融業務中,建立并健全完善的征信體系至關重要,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金融平臺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農村征信制度的發展。同時,應當看到電商在進行貸款服務時,國家的征信部門應對其無法對農村人員做出信用評判的情況下做出相應的輔助工作。因此,面對農村人口征信的特殊情況,我國政府和電商平臺應密切協作,建立健全征信體系,爭取為更多的人提供系統的金融服務,并且避免在交易過程中產生的金融風險
[1]賈立,湯敏.農村互聯網金融:模式與發展形態[J].農村金融.2016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