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清敏
漳州市南靖縣靖城中學福建漳州363601
初中語文誦讀教學探究
吳清敏
漳州市南靖縣靖城中學福建漳州363601
目前,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對于學生誦讀的重視度越來越高,它不僅對學生的說話和作文有幫助,還能提高學生整體綜合素質。困此,本文筆者根據教學經驗就初中語文誦讀教學作了簡析闡述。
初中語文;誦讀;探究
誦讀,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語感,還有助于學生對作品的鑒賞和體驗,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本文作者的主要研究目標是,幫助教師在指導學生誦讀時,要讓學生真正理解誦讀的含義和內涵;讓初中語文教師充分認識到誦讀的價值和意義,更新語文誦讀教學觀念,從而自覺的深入研究誦讀教學。
(一)重視度不夠
在教學過程中,提起誦讀,教師跟學生都普遍認識為是“死記硬背”,讓為誦讀是一種傳統的笨辦法。所以,出現了在語文學習中反對誦讀的現象。另外,再加上在現代的語文考試中沒有口語測試,在背誦方面,只是對其進行默寫考試,而所占分數極少,這也就是所謂的對誦讀的重視程度不夠。
(二)誦讀時間偏少
最近幾年,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往往看重的只是學生的成績,記遠把成績排在第一位,用成績來評價學生的好與壞。受這種環境的影響,在語文課堂上很少能聽到學生瑯瑯的讀書聲。讓語文教學漸漸脫離了實踐性,教師只是一味的強調知識性和規律性,只是一味的讓學生做大量的試題,一味的追求的高考分數,忽視了誦讀的重要性和品味文章的真諦,讓學生對語文學習越來越沒有興趣,更別說是誦讀的樂趣,不但沒有提高成績,反而降低了學習效率。
(三)缺乏專業的誦讀指導教師
新課標明確提出,要進一步加強對誦讀教學的重視度,在加大誦讀內容的同時,去指導學生深入探究所讀問題。就目前來看,大部分教師只是要求學生去讀,并沒有對學生進行相應的指導,也不知道怎樣去指導,起不到好的示范作用。老師把誦讀當成了早讀的任務,只是單純的讓學生背誦考試課文,根本不去引導學生如何誦讀,失去了誦讀的意義。
(一)樹立現代誦讀觀念
誦讀不等同于死記硬背,它是學生對整個器官的綜合性活動。從而達到理解文章的目的,讓其在讀中感受其中的美妙,在讀中規范學生的語言和口語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閱讀能力等,提高語文水平的整體素養。另外,在誦讀過程中,要讓學生構建自己的整體框架,樹立自己的精神培養,讓教師只起到引導的作用。學生才是真正的主體。讓他們學會自己的誦讀和感受,然后領悟其中的含義,在誦讀中發現問題,并通過不斷誦讀解決問題,感受到誦讀的快樂。在每天的早讀時間,教師要監督學生大聲誦讀,讓每一名學生都必須讀出聲來,讀出感情和味道來。
(二)靈活誦讀,開展多種誦讀活動
在誦讀過程中,大多數學生都是利用齊讀,但是這種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這種方式不能調動學生的誦讀興趣,失去了誦讀的意義。在此,筆者認為誦讀的形式就應該是靈活多樣的,教師要正確的引導學生,激發出學生的誦讀興趣。一是,范讀。也就是所謂的示范性誦讀,主要是有老師范讀和錄音范讀兩種形式。目前,隨著現代技術的不斷發展,各種電子產品越來越多,大多數時候都是拿一些名家的錄音進行范讀,這種通過電子設備的表現,有很大的距離感,但是如果由老師進行范讀,就會有不一樣的效果,這樣顯得格外親切,有利于和學生的溝通,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是,齊讀。齊讀可以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讓每一個學生在誦讀中得到訓練,進而去發現學生對字詞的掌握情況和語調情感,以此更快的去糾正學生錯誤。三是,分角色誦讀。這種方式是學生比較喜歡的誦讀方式,它能夠很快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誦讀中角色鮮明,有很多的對話,學生在正確把握人物個性的同時,也達到了學習知識的目的。
(三)進一步完善評價體系
誦讀的教學評價一般要遵循三個原則:一是鼓勵性原則。每個學生在學習中都希望得到老師的鼓勵。所以說,在誦讀過程中,老師要經常對學生進行表揚,從而提高學生的誦讀積極性,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進步。二是,要遵循及時性原則。對于老師安排的作業要對學生進行及時性的檢查,及時進行評價,不要讓學生學會偷懶,及時進行監督與指導,保證通讀質量。三是,要遵循學生的個性化差異。由于每個學生的個性不同,在誦讀過程中老師不能按同一標準進行了評價學生,對于成績好的、語文素養高的學生,老師要提高他們的要求,對于語文基礎差的學生,要求也要相對降低。另外,還可以讓學生進行點評交流,在交流溝通中相互學習,提高學生的誦讀興趣,共同進步。
綜上所述,我們了解了誦讀教學的重要意義,它是初中語文教學階段的重要內容之一,在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并伴隨著新課改革的深入不斷加深,在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要進一步研究適合誦讀的教學方法,不斷提高語文誦讀教學水平。
[1]王磊.美讀吟誦——回歸語文教育“誦讀”之本[J].新課程:教師,2015,(10):135-135.
[2]蘇云杰.抓語文教學根本,還語文本來面目——淺談語文教學中的誦讀教學[J].中學語文旬刊,2015,(1):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