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 鵬
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進展與挑戰初探*
苑 鵬
供銷合作社按照“為農、務農、姓農”的改革方向,試點先行,全面推進綜合改革,取得顯著成效。供銷合作社基層組織的覆蓋面明顯擴大、為農服務的領域拓寬、服務方式創新、服務能力明顯提升,初步與農民建立起利益聯結機制。當前供銷合作社面臨體制機制改革的創新手段不足,部分干部職工對綜合改革認識不到位,基層組織建設仍然薄弱、人才隊伍建設嚴重滯后,歷史包袱重等問題。建議供銷合作社加大綜合改革的深度與廣度,達成改革共識。
供銷合作社 綜合改革 聯合社治理機制 基層社改革
供銷合作社改革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特別是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之初,供銷合作社就啟動了恢復“三性”①即:組織上的群眾性、管理上的民主性和經營上的靈活性。的改革,拉開了改革的歷史大幕。199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關于深化供銷合作社改革的決定》(中發〔1995〕5號),明確提出要把供銷合作社真正辦成農民的合作經濟組織,辦成為“三農”服務的綜合性服務組織,同時決定成立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該文件是指導供銷合作社改革的綱領性文件,推動了供銷合作社進入全面改革的發展階段。
經過20年的不斷改革與發展,特別是2007年以來啟動“新網工程”①“新網工程”的全稱是“新農村現代流通服務網絡工程”,它是黨中央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決策,是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主要包括發展農業生產資料現代經營服務網絡、農副產品市場購銷網絡、日用消費品現代經營網絡和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網絡四大網絡工程建設。建設以來,供銷合作社在創新體制機制、拓展為農服務領域、創新為農服務手段以及強化基層組織建設、增強社有企業發展活力、提升為農服務能力等方面成效顯著,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組織體系、較為健全的經營網絡和較為完備的服務功能。2009年國務院頒發 《關于加快供銷合作社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9〕40 號),要求供銷合作社要大力推進經營創新、組織創新、服務創新,加快構建運轉高效、功能完備、城鄉并舉、工貿并重的農村現代經營服務新體系,努力成為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骨干力量、農村現代流通的主導力量和農民專業合作的帶動力量,真正辦成農民的合作經濟組織。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更加重視供銷合作社的發展,特別是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在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基礎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構建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立體式復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迫切需要打造一支中國特色為農服務的綜合性組織,成為黨和政府靠得住、用得上的為農服務骨干力量。供銷合作社由此迎來了新的歷史發展機遇。但是脫胎于計劃經濟時代的供銷合作社體系雖然經過了20余年的改革,自身仍然存在著體制不順、行政化色彩比較濃厚,為農綜合服務實力不強、組織體系建設相對薄弱等突出問題,只有進一步深化綜合改革,激發組織的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才能夠擔當起更大的社會責任。在此背景下,2015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 《關于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決定》(中發〔2015〕11 號文件),從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下,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推動農村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戰略高度,對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按照“為農、務農、姓農”的改革目標,“改造自我、服務農民”的總要求,“把供銷合作社系統打造成為與農民聯結更緊密、為農服務功能更完備、市場化運行更高效的合作經濟組織體系,成為服務農民生產生活的生力軍和綜合平臺,成為黨和政府密切聯系農民群眾的橋梁紐帶,切實在農業現代化建設中更好地發揮作用。”從此推動供銷合作社的改革進入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新階段。
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采取試點先行、典型引路的辦法。經國務院批準,河北、浙江、山東和廣東四省被確定為改革試點省。四個改革試點省因地制宜推進改革,形成了各自特色。河北省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通過推進基層組織體系、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現代流通經營服務體系、農村合作金融體系以及聯合社雙線運行體系等“五大創新”推進改革。浙江省將供銷合作社改革與農業生產經營管理體制改革結合在一起,跳出供銷合作社自身的改革,全面搭建省、市、縣、鄉四級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體系(簡稱“農合聯”),完善農合聯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的服務功能,構建現代農業、城鄉商貿和農村信用等三大服務體系。山東省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圍繞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解決 “誰來種地、如何種地”的問題,大力開展村級“黨建帶社建、村(供銷)社共建”工程和鄉鎮為農服務實體中心建設,建設一支農業生產全程標準化的為農服務綜合服務組織,努力實現農民、供銷合作社、村組織和地方政府的多方共贏。廣東省供銷合作社發揮社有企業相對發達的組織優勢,以改造社有企業、提升社有企業競爭力為突破口,以產權聯結為紐帶,構建省、縣供銷合作社上下貫通的一體化經營服務網絡,建立起服務城鄉的現代經營服務體系。
以解決城鎮化進程中“誰來種地”、“地怎么種”為導向,供銷合作社積極參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新型農業服務主體的創新,通過引導農戶土地經營權流轉、領辦土地股份合作社、推行代耕代種、土地托管等多種方式,促進多種形式的規模經營,構建綜合性的為農服務經營體系。
以山東省供銷社為代表,針對全省農民外出打工增多,農業就業人口總量下降、結構老齡化的問題,提出“農民外出打工、供銷社給農民打工”。他們從土地托管服務起步,通過基層供銷社與村兩委合作領辦農民合作社,開展土地流轉,實現土地的集中連片;與此同時,縣供銷合作社成立農業服務公司,與鄉鎮農民合作社聯合社聯合,共同投資建設為農服務中心,為農民合作社提供代耕代種、測土配方和智能配肥、統防統治、烘干收儲和加工銷售以及農民培訓等全程服務,并逐步摸索出效益高的大田作物“三公里”托管服務圈和山區丘陵作物的“六公里”服務圈,實現服務規模化。截止2017年春,全省鄉鎮為農服務中心突破1000處。服務手段由最初的機械化服務向全產業鏈服務提升,促進農業服務方式由農業生產服務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升。據初步計算,土地托管后,資源利用率、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齊增,平均每畝節支增收在200元以上,因節約了土地實現糧食增產10%以上,既避免了土地向外流轉帶來的“非農化”、“非糧化”隱患,也避免了近兩年由于生產要素價格上升、農產品價格下行,一些公司、大戶“跑路”、拖欠農民承包地租金而造成的社會不安定,并且廣大農民社員可以分享土地規模化經營的增值收益,合作社領辦人村集體也因此有了一定的服務性收入,實現了多方共贏。目前,山東省供銷社土地托管面積2100萬畝,約占全省耕地面積的20%。[1]
在其他幾個試點省,土地托管的服務模式不斷發展和創新。浙江省到2017年初,已經成立土地托管、技術服務等專業服務組織170家,建成現代農業綜合服務中心30家,為農戶經營提供從種子到筷子的標準化、規模化、綠色化服務。河北省將現代農業建設與美麗鄉村建設結合在一起,探索多種模式的社會化服務經營模式,土地托管面積達到310萬畝。①本報告未注明出處的數據,均來自筆者在調研中調研單位提供的介紹材料。
截止2017年初,全國供銷合作社系統有20多個省開展了土地托管服務,托管的面積達到了1億畝,服務內容覆蓋耕、種、管、收、售的生產全環節,為農服務能力明顯增強,同時在促進農業生產方式轉變,加速解決科技推廣的“最后一公里”問題,以及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除了繼續保持在農資、棉花、再生資源等傳統業務中的領先地位,按照中發〔2015〕11號文件要求,順應“互聯網+現代流通”的發展新趨勢,供銷合作社系統還在改造提升傳統經營網絡方面取得了實效。總社牽頭建立了全資“供銷e家”全國電商平臺,并在20個省建立了省級電商平臺,與全國近700個市縣供銷社實現了對接,上線品種已經超過4.6萬種,按照“前臺多樣化、后臺一體化”的原則,努力打造全國一張網,促進線上線下融合發展。2016年全系統電子商務交易額突破6000億元,同比增長52.3%。
河北省供銷合作社開發多個電商平臺,其中“農交匯”電商交易平臺為全國31個省的生鮮農產品經銷商提供交收結算、現貨購銷、現貨即期交易等服務,已經建立市縣分中心70家,村級服務站2500多個,上網農產品有10大類的上千個品種,2016年實現交易額1200億元。
貴州省供銷合作社的“貴農網”電商平臺,已建成縣級運營中心43個,鎮、村級電商服務站5083個,初步構建起覆蓋全省的農村電商服務體系。[2]
為解決農產品“賣難”和市民“買貴”,供銷合作社在主要產銷區和集散地新建和改造300多家農產品批發市場,目前全系統共有農產品市場1100家。河北省圍繞京津重點建設8家農產品市場和冷鏈物流項目,與104家批發市場有效對接,形成覆蓋全省的農產品市場網絡。組建河北省農民合作社聯合社新發地服務中心,將全省600多家新型農業主體引入場交易,輻射帶動20多萬農戶,全省近50%的名特優農產品通過供銷合作社進入京津市場。
浙江省供銷合作社大力與社會資本合作,建設大型區域性農產品批發市場、地方商貿綜合體;與淘寶、1號店等電商巨頭合作,發展電子商務平臺,擴大農產品銷售渠道,完善和擴張基層經營網絡。目前已經發展了760余家連鎖配送企業、對5878家村級綜合服務社進行改造提升,發展7000余家綜合服務社和消費合作社以及3.2萬余家連鎖門店,實現了對全省行政村的商網全覆蓋,初步建立起完善的城鄉商貿服務體系。
基層社是供銷合作社直接提供為農服務的前沿陣地和主要載體,也是供銷合作社發展的根基所在。在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中,圍繞密切與農民的利益聯結,供銷合作社通過各種方式恢復基層組織建設、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各改革試點省立足于本省省情、農情和自身獨特優勢,走出了各自的特色之路。
河北省大力實施開放辦社,探索出引入社會能人、大學生村官重建基層社、拓展服務功能改造基層社、組織農民普選創建基層社、引入社會組織創辦新農民協會等多種途徑,強化基層社組織建設,目前實現了基層社在涉農鄉鎮的全覆蓋。并推動供銷合作社與農民合作社融合發展,發展村黨支部+村委會+農民合作社的新“三位一體”組織模式,初步搭建起村、鎮、縣、市、省五級合作經濟組織體系。其中,發展農民合作社2.5萬余家,實現了試點所轄行政村全覆蓋;組建村級綜合服務社1.7萬余家,行政村覆蓋率33.9%。在鄉鎮一級,基層供銷合作社牽頭,發展農民合作社聯合社1700余家,占全省涉農鄉鎮的93%。在縣市一級,組建市級農民合作社聯合社10個,覆蓋91%的試點地市;組建縣級農民合作社聯合社146個,覆蓋率達99%。
浙江省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省主持工作時提出的“三位一體”發展農民合作組織的重要思想,針對浙江農民合作社普遍存在小、弱、散,渴望再聯合、提升競爭力的內在需求,在地方黨委和政府的統一部署和支持下,各級供銷合作社組織發揮領頭羊作用,引導本地區的運行較規范的農民合作社以及涉農服務組織、涉農企業和各類新型經營主體等加入農合聯新平臺,構建生產、供銷、信用服務“三位一體”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體系。截至2017年3月初,已經建成市級農合聯組織11個,試點市全覆蓋;縣級農合聯82個,鄉鎮農合聯929個,市縣鄉農合聯組織體系基本組建完成,在全省初步搭建起“三位一體”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體系的組織架構。以農合聯為載體,以政府財政扶持資金為主要來源,在10個試點市、72個縣建立了農民合作基金,到2017年3月,合作基金總規模達到17.3億元,主要用于農合聯涉農信用業務的風險補償。同時在7個市、50個縣的農合聯中,供銷合作社牽頭、吸納信用機構、企業會員等組建股份制的資產經營公司,為農合聯會員提供生產經營服務。農合聯為供銷合作社與農民合作社結成利益共同體,“坐到一個板凳上”,找到了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徑。
山東省供銷合作社大力推行“黨建帶村建、村社共建”工程,通過與社會資本、村集體合作共建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農業服務公司等經營實體,實現供銷社、村集體、農民等多方共贏。通過供銷社干部與村兩委干部互派人員,交叉任職,實現人才共享。截止2016年底,全省供銷系統通過實施村社共建,新建農民合作社9246家,社區服務中心2772個,把供銷社基層組織建設下沉到村,與農民結成了利益共同體。在鄉鎮一級大力發展農民合作社聯合社,成員以基層供銷社領辦創辦的農民合作社為核心成員,基層供銷合作社持股比例不超過20%。在此基礎上,鄉鎮農民合作社聯合社與供銷合作社縣級農業服務公司聯合建設為農服務中心,為農民提供規模化服務。在縣級層面,由縣供銷合作社聯合各鄉鎮農民合作社聯合社,以及其他產業的農民合作社共同成立縣農民合作社聯合社,與縣供銷合作社實行“一套機構、兩塊牌子”。截止2016年底,縣級農民合作社聯合社實現了所有試點縣的全覆蓋。同時創建縣供銷合作社全資或控股的農業服務公司,打造規模化的為農服務龍頭企業,目前實現全省各縣的全覆蓋。
廣東省針對本身城鄉一體化發展進程快的特點,建設融涉農服務組織、自主經營主體與合作經濟組織聯合體于一體的新型基層社,截止2016年底,20個試點縣全部完成基層社分類改造,新建為農服務綜合平臺133個,農村綜合服務社和城鄉社區服務中心4242家。
截至2016年底,供銷合作社系統的基層社數量超過2.9萬家,已經接近歷史最高水平,農村社區綜合服務覆蓋了65%的行政村。基層組織建設取得了實質性的突破,縣及縣以下的銷售額占全系統的比重提高到72.2%,初步扭轉了供銷合作社基層長期薄弱的狀況,供銷合作社的社會形象也有了明顯改善,在農民中間有了良好的口碑,“供銷”品牌的內在價值得到提升。
按照政事分開、社企分開的改革要求,各試點省積極探索,初步建立起各具特色的雙線運行機制。
山東省供銷合作社通過依托省、市縣、鄉鎮三級供銷合作社聯合社分別建立省級社有控股企業、縣市級控股為農服務公司以及鄉鎮控股為農服務中心,加快構建聯合社的雙線運行機制。從組織體系上保障供銷合作社為農服務的宗旨和農民占主體、民主管理的合作屬性。山東省在全國率先出臺成員社對聯合社工作評價機制的文件規定,以強化聯合社為成員社服務、為基層社服務的工作導向。從經營服務上保障供銷合作社各級控股服務經營實體為農服務的方向和為農服務領域的綜合化。同時,建立省社有資產管理委員會,作為供銷合作社集體資產的所有者代表,代理行使所有者權責,保證社有資產的保值增值。
廣東省供銷合作社在組織體系上,建立起雙向工作考核評價機制,強化聯合社為社有企業和基層社服務的導向,指導社有企業完善黨委會、董事會、監事會、股東大會及管理層的“四會一層”制度,強化激勵約束機制。在20個試點縣全部建立社有資產管理委員會,直接向重點企業派駐監事會負責人,構建起從管資產到管資本為主的新型社有資產監管體系。在經營體系建設上,運用市場機制,以省社龍頭企業為主要載體,在農資、糧油、日用品等板塊組建省級龍頭骨干企業,與20多個市、縣供銷社實現產權和業務對接,初步建起全省供銷“一張網”。
河北省構建“一主兩翼”的新型組織架構,“一主”是供銷合作社聯合社機關負責提供行業指導與服務,“兩翼”是農民合作社聯合社和社有企業負責開展為農生產經營服務。通過從聯結省到村各級的合作經濟組織體系,形成上下貫通、雙線運行。并且,機關和企業干部人才實行雙向交流,完善激勵機制。
浙江省供銷合作社以農合聯為綜合平臺,開放辦社,打造全省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大聯合。同時以農合聯實體性公司建設為切入點,通過兼并重組、聯合投資、連鎖加盟、業務合作等形式,大力推進社有企業跨層級縱向整合和橫向合作,已經涌現出一批供銷合作社控股的涉農領域的現代企業集團。如省供銷合作社直屬社有企業浙農集團通過資本運作與社會知名農業集團強強聯合,打造覆蓋全省的農業全產業鏈經營服務模式,已經成為全省農資領域的行業龍頭。
按照最新統計,供銷合作社系統目前已經有22個省級供銷合作社成立了社有資產管理委員會,26個省級社建立了社有資本投資平臺,社企關系逐步理順,激勵機制得到強化,供銷合作社系統的綜合實力得到明顯提升。在總社層面,中國供銷集團運用股權方式,在現代農業、電子商務、農產品市場等領域,與各地供銷合作社共同投資250多個大中型項目,打破了層級分割,初步整合了系統資源,形成為農服務整體合力的雛形。
到2016年底,供銷合作社系統所有者權益達到3748億元,全系統實現銷售總額4.78萬億元,同比增長10.9%,實現利潤407.7億元,同比增長6.8%,資產總額突破1.38萬億元,其中山東、河北、浙江、廣東四個試點省供銷合作社系統的社有資產總額增加近800億元。[3]
目前仍然存在少數個別地方領導和部門對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重要意義認識不足甚至有偏差,如認為這一次改革給予供銷合作社的優惠政策傾斜偏多而強調改革不足,是一種“國進民退”;一些地方政府將部分服務職能(如農技推廣、農民培訓、合作社發展)委托給供銷合作社的做法,被認為是供銷合作社趁綜合改革之際“搶占地盤”。在供銷合作社系統內部,存在等、靠、要思想,自我推進改革的內生動力不足;尤其是對于觸動自身利益的聯合社治理機制的改革相對緩慢,缺乏有效的創新手段,政事分開、社企分開的雙線運行機制還沒有真正建立;一些地方機關干部與社有企業領導交叉任職,權責不對等,沒有找到一個可持續的激勵兼容機制,潛在風險大。
目前供銷合作社基層組織體系建設雖然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了鄉(鎮)和行政村的全覆蓋,但因為大多是在外部推動下成立的,內生動力和能力不足問題突出,普遍存在人才缺乏、資金實力弱、市場渠道不足、產品不過硬等問題,大量的基層組織還無法有效發揮出作用,與農民沒有形成利益共同體,為農服務能力弱。并且,供銷合作社上下層組織之間缺乏緊密的產權聯結紐帶,總體上講,仍然是一種松散型聯盟。
基層供銷合作社在崗人員普遍年齡偏大、職工構成主體年齡在40-50歲,存在觀念相對落后、知識老化、更新難,創新能力與動力不足的問題。隨著供銷合作社將服務領域向互聯網、金融保險等新的為農服務領域拓展,傳統流通業務亟待轉型升級,供銷系統人才支撐不足的問題進一步顯現,①中國社會科學院聯合評估組對四個改革試點省548份干部職工有效問卷的統計顯示,按照選擇的百分比從高至低排列,47.9%的干部職工認為首要問題是老系統、歷史包袱重和轉型難。40.4%的干部職工認為次要問題是職工隊伍整體老化、缺乏企業家人才的問題。而現行供銷合作社系統人事管理體制不完善,既沒有政府公務人員的穩定性和社會地位,也沒有市場化企業的收入激勵,難以吸引優秀人才參與到供銷合作社事業中。如何造就一支高素質的干部職工隊伍,越來越成為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供銷合作社改革開放前經歷了與國營商業等機構分分合合的演變歷史,造成大量的社有資產產權模糊,集體資產邊界不清。在此次綜合改革中,絕大部分試點地區都未對供銷合作社社有資產等進行全面清查,摸清家底,尤其是在基層供銷合作社和聯合社,因所占有的大量國家劃撥土地產權屬性不清,不僅影響供銷合作社進行市場化開發利用,而且還面臨被本地政府無償占用或平調的風險。另外,供銷合作社系統存在大量的政策性、經營性虧損掛賬和大筆不良貸款,對下崗職工的社保資金普遍欠繳,這些歷史遺留問題直接影響著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步伐。
建議各級政府組織部門在對現行的領導干部定期培訓體系中,增加關于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意義的宣講,進一步提升各級領導干部對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理解和認識。全面啟動供銷合作社人才隊伍培育工程。進一步強化對各級供銷合作社領導對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形勢與任務的培訓,建立縣市級供銷合作社主任輪訓機制。對新任的縣市級供銷合作社理事會和監事會主任應建立上崗培訓制度,“持證上崗”。借鑒山東省供銷合作社的經驗,供銷總社應圍繞農業社會化服務、基層組織建設、“三位一體”建設、電商服務等,選擇若干經驗成熟的典型基層縣,建立專項業務培訓實踐基地,加快綜合改革經驗的推廣,培養各類實用人才骨干。同時,對大中型社有企業逐步建立職業經理人制度,鼓勵那些具有企業家精神的供銷合作社干部職工停薪留職、競聘職業經理人,完善人才激勵機制。
“姓農”是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最終目標,也是供銷合作社組織體系的獨特價值所在。目前供銷合作社基層組織覆蓋面接近歷史最高水平,下一步面臨著如何在進一步擴大覆蓋面、健全基層組織網絡、實現改革目標的同時,規范組織運行、提升基層組織功效,從“擴面”為主轉向“提質”為主。
供銷合作社系統應擴大開放辦社的力度,積極與村兩委、專業大戶、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大學生村官以及龍頭企業等合作,共同合辦、領辦基層社和各類農民合作社,廣泛吸納普通農戶入社,堅持農民的主體地位,健全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逐步與農民形成利益共同體。
一要加快轉變縣聯合社機關的行政化傾向,遵循合作制的基本原則,全面建立健全社員代表大會、理事會和監事會三會制度,強化與基層社之間的聯合與合作,從過去行政化的上下級等級制關系,回歸上級社為下級社服務的合作社運行,以服務基層社、強化社有資產監管、行業指導、協調與政府關系等為主要職能。同時強化基層社對聯合社的工作評價機制,將基層社對聯合社的評價作為考核聯合社工作業績的重要內容。二要進一步理順社企關系,全面推進社有資產的監管體制改革,在省縣聯合社成立社有資產管理委員會,履行聯合社機關對社有企業為農服務方向的監督,實現為農服務與社有資產保值增值的內在統一。三要繼續深化社有企業的改革,以市場為導向,大力吸引社會資本,跨地區跨行業進行資源的優化配置,培育一批企業集團,更好發揮在農資、棉花、糧油、鮮活農產品等重要涉農傳統領域的領頭羊作用。
供銷合作社應借鑒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做法與經驗,盡早啟動對供銷合作社集體資產的產權改革試點,摸清家底,對社有經營性資產進行全面的清產核資,并進行產權登記,將供銷合作社總社制定的 《供銷合作社社有資產監督管理辦法》落在實處;通過國家與地方的財政專項補助、逐步解決下崗職工的社保基金欠費問題;對供銷合作社使用的國有劃撥建設用地逐步進行處置,對采取出讓方式的地方,政府所得收益應優先用于支付下崗職工安置費用和供銷合作社的政策性虧損以及支持供銷合作社改善農村流通基礎設施等。通過啟動社有資產的改革,為全面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掃清制度障礙,為供銷合作社回歸“姓農”奠定制度基礎,為供銷合作社的未來可持續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1]王俠:《堅定不移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人民日報》2017年5月5日,第16版
[2][3]王俠:《順應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形勢加快推進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在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第六屆理事會第四次全體會議上的工作報告》,《中國合作經濟》2017年第1期,第4~14頁
Progress and Policy Recommendation aboutDeeping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Supply and Marketing Cooperatives
Yuan Peng
All China Federation of Supply and Marketing Cooperatives (ACFSMC) system have been carrying out comprehensive reforms since 2015 and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The fields and coverages of organizationalservices have been expanded,while the service capacities have been improved significantly.They are much more welcomed by their farmer customers andhave a closer connection with farmers for the benefits allocation.Anyway,ACFSMC now are facing challengers for their slow speed oftheir system innovation and reform,poor and miss understanding to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among some their staffs,weak grass-roots organization,backward talent team construction and heavy historical burdenand legacies.ACFSMC are suggested that should increase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their comprehensive reform in the near future.
Supply and Marketing Cooperatives,comprehensive reforms,governance mechanism of cooperative federation,traditional cooperatives reform at grass-roots level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 北京 10073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農林經濟管理學科群重點項目“農業產業組織體系與農民合作社發展”(批準號:71333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