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康琳
2016年里約奧運會,中國女排在郎平的帶領下時隔12年再登奧運之巔,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頑強拼搏、為國爭光的女排精神有了更為豐富的內涵,女排的媒介形象也隨著時代的發展發生著變化。本文基于1981年以來《人民日報》在重要時間節點對女排的報道,以我國不斷發展的社會環境為背景,分析女排媒介形象的變遷及其原因。
1981年至1986年,女排在國際比賽中勇奪五連冠,完美詮釋了“為國爭光、無私奉獻、團結友好、堅強拼搏”的中華體育精神。《人民日報》通過大規模的宣傳、多樣的報道體裁和突出的版面位置極具感染力地展示了女排的優良精神風貌,并與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和民族認同等聯系起來,號召社會各界學習女排精神為現代化建設努力奮斗。這一階段,女排媒介形象單一,有著濃厚的泛政治化色彩和英雄主義色彩。
80年代末,隨著各類體育新聞的井噴式增長和女排成績的下滑,女排先進典型的形象逐漸弱化,《人民日報》對女排的報道關注度較上個階段有所降低,同時批評質疑的聲音開始出現。伴隨著政治性宣傳的降溫,圍繞女排比賽的技戰術分析、深度評論等增多,新聞的信息性得到了重視,報道的專業性日漸提升。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商業因素開始大規模影響社會各方面,體育賽事和運動員受到了各種商業贊助,這些不僅逐漸淡化了女排泛政治化的形象,還推動了商業化色彩的出現,女排媒介形象逐漸多元化。
新世紀以來,大批優秀體育項目涌現,我國體育大國的地位逐漸穩固,人們的民族自豪感不再寄托于某一個項目。媒體和受眾逐漸從嚴肅沉悶的泛政治化氛圍中解脫出來,體育新聞報道的價值判斷逐漸回歸到了體育事實本身。這一階段,《人民日報》對女排比賽勝負的報道視角更加客觀理性,勝不驕敗不餒和頑強拼搏成為了這一階段塑造女排媒介形象的關鍵詞,女排逐漸從“神”一般的英雄團隊回歸到一支真實的普通運動隊。同時,面對受眾多樣的閱讀需求,相關新聞報道更加注重挖掘教練及隊員賽場下具有個性色彩的小花絮和小細節,女排的媒介形象變得更加豐富更加親民。
從改革開放初期的“五連冠”到新一代女排的快速成長,以《人民日報》為代表的媒體對中國女排的塑造更加理性,從單一的政治性宣傳向多元的專業報道轉變,女排的媒介形象開始告別神話,走向客觀和多元,逐漸回歸到普通運動隊形象。
中國女排媒介形象的變遷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從宏觀上來講,社會的轉型是根本原因。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總體的社會環境較封閉,社會輿論方向較一致,體育受政治的影響較深,相應的這一時期女排呈現出單一的泛政治化正面形象。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集權型社會向民主法治社會的轉型步伐加快,人們的思想觀念也更加開放和多元,在這樣一個大的社會背景下女排開始向商業化、娛樂化等多元媒介形象轉變。
從微觀角度來看,隨著社會的轉型《人民日報》等媒體市場化步伐加快,逐步轉向以受眾為中心,政治性宣傳功能下降,在內容和方式上更加貼近群眾和生活。同時,媒體受眾的個體意識逐漸增強,趨同心理逐漸減弱,人們對同一事物的價值判斷更加多元,從而促使媒體減少對女排單一的政治性傳播,通過更多樣的方式挖掘女排新的媒介形象來引發讀者共鳴。
經歷幾十年風雨,女排精神是貫穿女排媒介形象的核心內涵。不論勝負,女排總能讓人感受到為了勝利而永不放棄的堅強信念,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媒體對女排進行客觀理性的報道,不僅可以塑造積極向上的運動隊形象,還可以傳播真實的體育魅力和正確的價值觀念,促進我國體育運動的傳播和發展。
作為一支對國人影響深遠的運動隊,中國女排的媒介形象折射出了我國社會各個發展階段的風貌,被賦予了不同歷史時期的政治意義及文化價值,既是社會變遷的產物,也是時代發展的重要鏡像。
[1]欒軼玫.媒介形象生成的社會空間——一個關于媒介空間關系資源的理論[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08(03):103-115+160.
[2]王芳.“女排精神”的建構與重塑——以《人民日報》1981年、2016年報道為例[A].天津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發揮社會科學作用促進天津改革發展——天津市社會科學界第十二屆學術年會優秀論文集(上)[C].天津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2017:7.
[3]于德山.30年來我國運動員媒介形象分析[J].體育與科學,2009,30(04):7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