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彥瑩
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將我們帶入到了數字信息爆炸時代,也催生了“大數據”的概念,大數據的核心特征就是“海量”。人們生活中的每時每刻都在產生著數據信息。數據集合的范圍已經 從 MB到GB再 到 TB、PB、EB, 甚至已經出現了ZB的計數單位出現。大數據給各行各業都帶來了歷史性的變革:亞馬遜通過分析大數據實現精準營銷,取得赫然的業績;IBM攜手漢瑞科技為飛鶴乳業打造全產業鏈可追溯體系等等。對于許多行業來說,數據就是業務。但信息爆炸的同時帶來了信息泛濫和信息過載,現代社會的信息量已經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注意力承受范圍,受眾對信息反應的速度也遠遠低于信息傳播的速度。此外,信息質量良莠不齊,大量低質、無用的信息擾亂了人們的注意力,造成人們甄別能力下降。
數據新聞可視化,是指“利用先進的計算機網絡工程技術和圖像處理技術,將新聞數據轉化成數字圖像在熒屏上顯示出來的形式,通過對新聞的圖像和處理,新聞以可視化的形式向公眾傳達具有視覺沖擊力的新聞。”[1]
英國《衛報》數據新聞編輯Simon Roger在解釋數據新聞與可視化的關系時說到“數據新聞不是圖形或者可視化效果,而是用最好的方式去講述故事。只是有時故事是用可視化效果或地圖來講述。”簡單的來說,可視化只是數據新聞的表現形式而非目的,其最根本的目的是在錯綜復雜的數據信息中抽絲剝繭,輔助媒體更好的講新聞,用讀者易于接受的可視化方式直觀反映新聞事件的發展過程和趨勢。目前的數據新聞可視化主要有以下兩種表現形式:
靜態信息圖可能由信息所代表的事物組成,也可能是簡單的點、線、基本圖形等,但是必須達到向受眾清晰傳達正確信息的標準。信息圖主要分為傳統圖表和信息圖。傳統圖表的表現形式主要是條形圖、餅狀圖、折線圖等,目前常應用于國家各類統計年鑒和傳統媒體輔助說明數據的新聞,很難單獨說明一個完整的問題。而信息圖則是我國網絡媒體發布數據新聞時采用最多的可視化形式。網易“數讀”、新浪網“圖解天下”等網絡媒體基本都是以信息圖的形式呈現數據的。相比傳統圖表,信息圖能夠將圖片和文字更好的融合在一起,完整的揭示一個問題,減少了讀者的閱讀壓力,也更具有可讀性和悅讀性。
這類信息圖與靜態信息圖的最大區別就是,通過圖片動態的變化更直截了當的揭示事物發展的過程和趨勢,受眾和信息的交互性大大增強。動態信息圖也分為兩種,一種是單向動態圖,即用戶的操作并不能影響信息圖本身的內容,本質上仍然是信息向用戶的單向流動。隨著鼠標的滑動,頁面上會出現動態的圖片,輔以說明數據。
而雙向的動態信息圖則是用戶和信息之間的雙向互動,用戶既可以獲取信息又可以即時提交信息,從而建立新的數據庫。這樣拓展數據來源渠道的趨勢近年來在我國也有所體現,2014年央視的兩會報道“據說兩會”的數據來源不再局限于官方的權威數據,而是更多的從社會化媒體、用戶等渠道收集數據。
我國數據新聞可視化進程將主要呈現以下幾點的趨勢:
社會化媒體的大發展推動了新聞生產方式的轉變,UGC的生產模式得到了更多的認同和推廣,用戶不僅是新聞內容的接收者,更是生產者。英國衛報最先引入了“新聞眾包”的概念,將制作新聞所使用的數據全部公開并邀請用戶進行可視化設計,參與到新聞生產當中。[2]這樣的方式不僅擴展了數據的深度和廣度,也使報道更貼近受眾,為新聞提供了堅實的群眾基礎,擴大了媒體的影響面。
在我國,靜態的信息圖仍然是數據新聞最主要的表現形式,雖然越來越多的媒體紛紛探索數據新聞可視化之路,但表現形式大多是平面二維的,缺乏深度和感染力,用戶的參與度也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提高。反觀國外可視化報道,已經超越二維可視化的階段,向立體多維的可視化報道邁進。我國媒體也將逐漸創新可視化表現形式,給用戶帶來更好的閱讀體驗。
《紐約時報》互動新聞編輯艾倫·菲爾霍夫曾提到,媒體應招聘那些具有基本數據處理技能的記者,不要忽略新聞編輯室之外的東西。 在大數據時代,新聞從業人員應該適應不同角色之間的轉換,不僅會寫故事,也要會分析數據;不僅會編排報紙,也要會將數據新聞可視化。
對傳統媒體來說,判斷受眾是否感興趣的標準大多是經驗和認識預判,“傳統的選題無非是頭腦風暴和權力主義帶來的結果”,而新媒體則有一定的數據作為量化的標準。PC端或移動終端上的閱讀數、轉發數以及評論數等,都可以成為傳播效果量化評價的重要參考。
作為大數據技術和新聞實踐兩者結合的產物,數據新聞的出現給國內各類媒體帶來了沖擊和改變。盡管我國對于數據新聞的實踐和理論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但新聞業界利用龐雜數據背后的聯系,通過多樣式的可視化傳播,已讓新聞報道的方式得到了豐富和發展。針對解決國內媒體數據來源匱乏,可視化和交互技術落后等問題,加強其專業性和開放性,建設專業團隊,引進新聞人才,國內數據新聞發展將更能煥發活力。
[1]周冉冉.大數據時代門戶網站數據新聞可視化探究[J].山東師范大學,2015.
[2]覃愛梅.國內數據新聞可視化實踐和發展趨勢——以財新網“數字說”為例[J].新媒體,2014.12.
[3]徐銳,萬宏蕾.數據新聞:大數據時代新聞生產的核心競爭力[J].編輯之友,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