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多方發力 積極推進供給側改革
2017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2017年財政預算報告指出,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效”,主要體現在繼續減費降稅、保持3%的赤字率和突出保證重點、提高支出的有效性。報告強調,在實施積極財政政策過程中,要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解決結構性供需失衡。
2016年以來,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2017年,圍繞經濟運行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加強財稅政策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支持,需從以下幾方面發力:
一是繼續支持做好“三去一降一補”重點任務。支持做好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過程中職工分流安置工作,按照各地安置職工進度及時撥付專項獎補資金。安排補助資金,支持中央企業處置“僵尸企業”。提高三四線城市公共服務水平,增強對農業轉移人口的吸引力。繼續落實和完善營改增等減稅降費政策,研究出臺新的減稅降費措施,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有效發揮減稅降費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效應。
二是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農業補貼制度,積極穩妥改革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盤活糧食風險基金。發展高效節水灌溉,大規模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和土地整治。支持開展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及種植結構調整試點,擴大華北地下水超采區綜合治理范圍。加快推進省以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建設和運營。完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標準動態調整機制。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推進農墾、國有農場、國有林場林區、供銷社改革,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組織。
三是推動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支持制造業改造升級。發揮好工業轉型升級專項資金作用,支持智能制造、工業強基、綠色制造和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加快實施《中國制造2025》。支持實施“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促進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繼續安排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加快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國家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投資運行。
四是落實精準扶貧要求。大幅增加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投入,并進一步加大統籌使用力度。全面推進扶貧縣涉農資金整合試點。支持做好異地扶貧搬遷、資產收益扶貧等工作。加快改善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加大產業、教育、健康扶貧支持力度,切實增加貧困人口收入。
此外,要著力化解供需結構矛盾,增加有效供給。積極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完善信息、旅游、健康、養老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營造有助于PPP深入推進的市場環境。積極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并重視有效投資。改善消費環境,進一步完善農村流通體系,推動供應鏈體系建設。構建與我國經濟改革發展時代背景契合的激勵相容機制,充分調動地方政府科學發展的積極性。
(本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