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詩瑤
廣西外國語學院 廣西南寧 530200
隨著中國與東盟各國的聯系日益密切,作為中國—東盟博覽會永久會址的南寧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東南亞學生來邕留學。筆者所在學校泰國留學生有300名左右,數量較為龐大,并且相對集中。如何幫助他們適應在邕留學生活具有實踐意義。
本研究旨在通過對在邕泰國留學生跨文化適應情況的調查,找出影響其適應在邕生活與學習的因素,針對其出現的情況制定相應的策略,以幫助他們更好地在廣西學習、生活,同時也為廣西各校各部門對留學生的管理工作和教學提供相應的舉措,提高廣西各高校國際教育的水平。
跨文化適應研究是跨文化交際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最早于20世紀初在美國起源。一個人去到新的社會環境總要面臨一定的文化適應問題,文化適應是一種動態且復雜的過程,著名學Oberg(1960)將短期旅居者的跨文化適應過程分為了四個階段:蜜月期、挫折期、恢復期和適應期。[1]
關于跨文化適應的影響因素,跨文化心理學對此主要有兩種理論。一種是文化學習理論,主要從行為的角度來看待文化適應問題,認為缺乏特定文化的知識和社會技能會導致跨文化適應的困難,強調要學習跨文化知識和跨文化交際技能的重要性。另外一種是焦慮處理理論,主要從情感的角度來看待文化適應問題,突出個性特征和環境的相互作用,強調掌握跨文化心理焦慮策略的重要性。根據這兩種理論,學界將跨文化適應影響因素總結為了文化距離、個人性格特點、期望值、社會支持和目的文化的知識五個方面。
本研究樣本是來自名泰國的20名留學生,其中9個男生,11個女生。他們于2016年3月來到廣西學習漢語。研究者在他們一來到中國的時候便開始與他們往來,并在需要的時候給予他們一定的幫助,所以已與他們成為朋友。因此,選擇他們作為調查對象,更便于打開他們的心扉,收集更加真實可靠的資料。
本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進行考察。
這部分問卷的問卷主要考察來邕泰國留學生的跨文化適應情況,問題設計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生活適應情況(包括飲食、氣候、交通等)、學習環境適應情況(包括中國大學的教學方法和管理制度)、人際交往情況(與中國人交往)。
本部分調查內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內容分別是生活適應情況(包括飲食、氣候、交通等)、學習環境適應情況(包括中國大學的教學方法和管理制度)、人際交往情況(與中國人交往)。問卷問題設置要求每位調查對象根據“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非常同意”五個影響度對自身情況進行自評,在每部分的問題后面,還根據自愿原則請調查對象寫出調查問卷中沒有涉及的而他們又認為難以適應的問題。
研究者對問卷數據進行統計發現,所調查的20名來邕泰國留學生出現的文化適應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研究對象中有85%的人在飲食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適應困難,其中5%的人對飲食適應很少困難,76.4%的人對飲食適應比較困難,11.7%的人對飲食適應比較困難,5%的人對飲食適應非常困難。20名被調查的泰國留學生中,有3名留學生對飲食適應沒有任何困難。認為適應困難的泰國留學生表示,泰國飲食大都以酸辣為主,愛吃沙拉,口味清爽,剛來到中國的時候發現中國菜比較油膩,和泰國食物差別很大,即使在中國生活有一段時間了,但是對食物還是感到無所適從,不能適應。
研究對象中有90%的泰國留學生對中國氣候存在不同程度的適應困難,其中16.6%的人認為適應很困難,22.2%的人認為適應有較大困難,44.4%的人認為適應比較困難,16.6%的人認為適應存在很少困難。在20名被調查的泰國留學生中,只有2名在天氣方面沒有任何適應困難。泰國留學生表示,他們對天氣難以適應原因在于中國夏天炎熱難耐,雖然泰國的天氣同樣炎熱,但由于泰國的空調普及率較高,室內基本都會開放空調,相對來說在泰國高溫對他們的影響不大。而冬天、春天的時候,一天之內的溫度變化太大,早上冷中午熱,晚上氣溫又下降,不知道怎么穿衣服,經常引起感冒、發燒等問題。
研究對象中有80%的人對學校教學、管理制度有不同程度的適應困難,其中12.5%的人適應很少困難,18.7%的人適應比較困難,56.2%的人適應較大困難,12.5的人適應很困難。泰國留學生表示,中國大學對他們管理比較嚴格,課程設置也比較多,并且早上上課時間太早,他們經常不能按時起床以至于上課遲到。
根據調查對象填寫的他們難以適應的問題,有60%的留學生認為他們的文化信仰沒有得到尊重,原因在于泰國信奉佛教,他們認為衣服為不潔之物,衣服晾曬不能超過頭頂,所以他們對中國學校把衣服晾曬到房檐下的行為是不能接受的,認為這樣的行為觸犯到了他們的禁忌。
本研究通過對泰國留學生的跨文化適應情況調查,總結了以下幾點會影響他們文化適應的因素:
期望值會影響隨著近些年來中國經濟水平的飛速發展,國際地位的空前提高,留學生不自然會對來華留學生活進行美好設想與期望。當發現理想與現實不符時,他們便容易產生心理落差,影響其文化適應。期望值越高,產生的落差則越大,就會更容易產生沮喪、失落等負面情緒。不少泰國留學生都反映在邕留學生活與他們想象中的生活存在差距。Ting-Toomey(1998)指出:“合乎現實的期望值會有助于跨文化適應,而以準確為基礎的正面期望值會減少文化適應中的焦慮。”[2]因此,合適的期望值可以為留學生適應異國文化提供良好的心理基礎。
個人的性格特征與文化適應能力有密切關系,性格外向的人在處理文化適應問題上會感到更加容易,而性格內向的人在遭遇文化適應問題,認為問題難以解決后有可能會采取回避態度,更加偏向與自己來自同一文化背景的人相處。在研究中發現,性格外向,表達欲望強烈,且好奇心強的泰國留學生具有更強的文化適應能力。他們喜歡結交中國朋友,渴望融入中國社會,并且學好漢語的動機強烈,希望畢業后可以留在中國工作。性格內向的留學生則與之相反,不會主動融入中國社會,中國朋友不多,生活和交際圈子大都限于自己的泰國朋友,盡管已經來華生活一段時間,但使用漢語交流的機會較少,漢語水平的提高也有限。
了解和掌握當地文化知識有利于促進文化適應,特別關于留學所在地的一些主觀文化知識,比如語言交際、非語言交際、價值觀等。本研究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帶領部分留學生了解了廣西的民俗風情與文化后發現,了解了一定廣西當地文化的留學生對文化差異的包容度上升,激發了他們對廣西文化和中國文化的求知欲。
流利的漢語水平對文化適應有直接影響,語言溝通不暢會導致交際失敗,限制了留學生理解、適應中國文化,對留學生的日常生活造成一定影響。
文化適應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在留學生初來華時進行跨文化知識培訓,可幫留學生做好應對文化沖擊的心理準備。培訓的內容不僅要包括跨文化適應方面知識培訓,還應包括留學當地文化歷史發展的概況。隨著近些年來中國經濟水平的飛速發展,國際地位的空前提高,留學生不自然會對來華留學生活進行美好設想與期望,但由于國內城市發展不平衡,當留學生發現理想與現實不符時,他們便容易產生心理落差,影響其文化適應。期望值越高,產生的落差則越大,形成的文化沖擊越大,就會更容易產生沮喪、失落等負面情緒。留學當地文化與發展概況的普及有助于留學生平衡期望,減少文化沖擊。
文化習得有助于語言習得,學習中國文化不僅可以促進中文學習,而且有助于融入中國社會。高??梢远ㄆ诮M織文化活動,如參觀當地博物館、名勝古跡;舉辦中華文化藝術展示會,邀請嘉賓來展示:茶藝、古箏、葫蘆絲、剪紙、太極拳等,并邀請留學生參與,現場學習、表演;傳統節日時,邀請留學生體驗文化習俗活動,如端午節時邀請留學生包粽子、劃龍舟,春節時邀請留學生包餃子,中秋節邀請留學生做月餅等。
在調查和訪談過程中,有許多留學生表示希望可以有更多機會與中國學生相處,增加雙方的互動,但實際上留學生與中國學生之間卻并無太多交集。因此,筆者建議高校開設中外學生可共同上課的課程,互相了解雙方在學習方面的異同,取長補短,共同進步,中國學生也可有效幫助留學生學習漢語,為留學生營造更好的目的語學習環境。在住宿管理方面設立中外學生混住宿舍,為雙方交流創造機會,促進雙方人際往來,也可有效幫助留學生理解中國人的價值觀、行為方式。
[1]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2]Stella Ting-Toomey.Communicating Across Cultures[M].Guilford Pubn,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