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偉
邳州市邳城鎮 北小學 江蘇徐州 221300
在新的課改形勢推動下,小學數學教師要摒棄舊思想,用新的理念充實自己的頭腦,創新小學數學課堂設計,改進教學行為,引領學生滿懷熱情與期待,徜徉于美妙的數學園地中,去體驗、探索未知的世界,進而發展思維能力,增進對數學學科的感情。
現行小學數學教材,減弱了對抽象性概念的理解,注重學生的感性認識,在學習內容中滲透了學習方式和探究新知的方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小學生的生活經驗,尤其重視師生、生生及生本之間的互動。比如,教學二年級教材中的《認識圖形》,為了促進知識的形成,筆者注重讓學生在動手實踐過程中構建新知。通過“動手操作,實踐感知→觀察操作,自主探究→展示結果,推導結論→及時反饋,自我評價”的有效過程,啟發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此外,筆者還設計了“找朋友,取名字”和“做圖形”的游戲,這比較符合低年級學生的認知感受的特點,能夠充分煥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在手腦結合的實踐中,適時地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激起了他們的創造熱情。
針對低年級學生好奇、好動的特點,筆者尤其注重學習熱情的激發,使學生在喜聞樂見的活動中樂此不疲地體驗、探究,實現以“情”促“知”。比如,教學二年級下冊中的《統計》,筆者針對所教內容的特點,別出心裁地開展了富有情趣的、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活動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筆者抓住學校春季運動會這樣一個良好的契機,將其與所學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點燃了學習熱情,學生學得格外投入,收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此外,教學活動中“滲透奧運精神”這個小細節,也把課堂氣氛推向高潮。活動中,筆者善于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實際問題并設法解決問題,讓學生親身體驗統計方法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與意義。
“教教材”是一種低效的教學行為,體現了“灌輸”與“注入”的落后思想。新課程改革呼吁教師在經歷了“教教材”的歷練之后,能夠切實把握知識體系,掌握學生的認知規律,勇敢地向“用教材教”邁進。如何真正做到“用教材教”?筆者認為教師要做到以下三點:
一要針對教材本身存在的缺陷,加以改造和補充。比如,教學“百分數的意義”,筆者從現實事例入手,注重生活經驗回憶和提取,讓學生在豐富的實例中進行比較、概括和信息篩選,水到渠成地歸納出百分數的意義,并逐步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從而彌補了教材的缺陷。事實證明,“用教材教”,能夠接近生活與書本知識間的距離,促進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的形成。二要注意從生活中挖掘教學資源,引領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進而理解、體會、感悟新知。這就要求教師心中要有原則、有目標,教材為我所用,適時從現實中挖掘教學資源,努力做到“用教材教”。三要從開發學生智力出發,教師按自己的教法對教材進行裁剪和再創造。對所教內容進行裁剪、改造,是教師應該擁有的權利和責任。作為一線教師,只有充分利用教材并加工教材,整體設計課堂教學,才能不循規蹈矩,擺脫教材的束縛,施展自己的才智。
無論是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評價的著眼點都要落在“效果”上。備課,是教學設計最關鍵性的環節,“備”在學生的生活“點”上,體現可接受性與可發展性,是數學教師的必備素養。從《課程標準》所附的案例中可以看出,“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繪制校園平面圖”、“象征性長跑”、“估計高度”、“從年歷中想到的”、“包裝盒中的數學”等都是取材于學生熟悉的生活。當然,聯系實際也包括結合學生的學習實際。生活化的教學內容可以幫助學生迅速親近并理解數學,最終掌握相關知識,形成某種能力。生活化雖是手段,但其感性和生動的形式終將在學生的學習歷程中留下一段難忘的記憶。生活化、策略化,是實效化的基礎,教師務必立足于學生的感知,設計貼近現實生活的教學活動。
教師一要利用學生的已感經驗區,賦予教學內容以生活色彩,這樣才會容易被學生的感知系統自然吸收。在此基礎上提煉出的數學知識也才容易在學生思維的沃土上得以生根、發芽。比如,在《認識負數》的教學片段中,筆者選取了天氣預報的相關內容,這對于學生來說是非常熟悉的,學生有生活的經驗基礎,在這樣的區域內去生長“負數的認識”,他們自然會頗感興趣,“新”知識的生長也自然順利。二要激活學生可感經驗區,賦予教學內容以生命活力。對于學生來說,其生活經驗必定是有限的,常處在滾動發展之中。因此,在教學設計時,教師應抓住那些對學生來說是可感的經驗。比如,在《認識負數》的教學活動中,筆者利用多媒體,別出心裁地將溫度計“躺下”變成了“數軸”,學生雖然沒有經歷過,但完全能理解、能領悟。在溫度計“躺下”那一刻,學生的可感經驗區被激活了,抽象的數軸因其有生活直觀的支撐而彰顯出鮮活的生命力。三要開發學生心靈感應區,還原數學內容以生活真實。活生生的教師和學生,都有自己獨特而又富有個性的心靈感悟,特別是在貼近他們的固有生活情景時,總會有他們獨有的某種反應,哪怕是“條件反射”。感應和靈動,是人最大的潛能,因此,教學設計中教師應格外珍視這種“無形資源”,讓學生在創造的平臺上展示自己,樹立自信。實踐證明,最優化的教學設計,其落腳點就是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在其“最近發展區”開展有效的教學,以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