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 玲
邳州市邳城鎮中心小學 江蘇徐州 221300
教師應該讓學生在小學數學課堂上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而堅決不做被動接受的“容器”。為此,要凸顯學生主體地位,充分調動主觀能動性,使之從內心深處萌生想學的欲望,能夠真正進入愛學、會學的境地,最終達到學有所樂、所獲、所長,不斷增進學科情感。教師要想方設法,優化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去仔細觀察、用心比較、深入分析,概括與歸納;要注重讓學生經歷探究發現的過程,并且遵循“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則,促進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比如,關于“正比例的意義”這一教學內容中的正比例關系是一種特殊的函數關系,為促進正比例概念在學生頭腦中的建立,首先教師應著重做好的工作就是強化對變量的感知。為達此目的,筆者先呈現相關表格,然后引導學生結合汽車行駛的路程來體會行駛時間和路程是不斷變化的;再借助觀察和比較,深刻體會兩個量是相關聯的,即路程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此時,什么是“自變量”,什么是“因變量”,就在學生頭腦中留下了一定的痕跡。學生會隨著感知的增加,一步一步領會這兩個概念的內涵。有了充分的感知,筆者再次呈現表格,指導學生觀察、討論,進而發現變化的規律——兩個量的比值是不變的,并最終理解正比例的意義。在上述探究發現的過程中,筆者安排了自主學習、小組交流、全班交流等活動。過程讓學生去經歷,規律讓學生去發現,這就讓學生的學習變“被動”為“主動”,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也突破了教學的重點。
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自主選擇策略來解決問題的能力,鍛煉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與深刻性。為此,教師要順應并尊重學生的學習心理,引導學生切實經歷和體驗自主選擇策略解決當前問題的過程,進而將策略意識得以深刻的強化。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對解決問題的過程進行有效的反思,并圍繞策略選擇的原因展開討論。這樣可以有效加深學生對相關策略的認識與理解,同時還能夠促進學生更好地體會到策略是解決問題的客觀條件,真正領略策略的價值所在。
比如,教學六年級下冊“選擇策略解決實際問題(1)”,筆者出示例題1之后,首先引導學生展開思考,即由題目所給的條件“美術組男生人數占總人數的2/5”可以想到什么,再引導學生思考和討論:自己打算選擇什么策略來解決問題。通過這樣的啟發與引導,就可以促進學生打開思路,尋求到解決問題的不同路徑。然后,再引導學生針對幾種不同的解題思路進行比較,重點對策略進行交流,發現它們的聯系與區別,進而增強學生對解決問題策略的深入認識,獲取相關經驗。在學生運用不同策略對例題1中的數量關系進行了一番分析并說出了不同的解題思路之后,筆者要求他們選擇其中一種方法來列式解答、檢驗,再在小組內交流、分享。最后,學生達成共識;原來“條條大路通羅馬”,同一個問題可以運用不同的解題策略來解決;在解決問題的時候,要用心觀察、分析,并最終確定解題思路。
情境的創設能夠幫助學生樹立問題意識,有效地激發興趣;立足能力的“最近發展區”,讓問題具有思維含量,使之“跳一跳摘桃子”,能夠提高學生探究的質量,讓學生遠離教師生硬的“灌輸”,實實在在地經歷探索與發現的過程,促進知識的內化與能力的提升。
比如,教學六年級上冊“整數除以分數”這一節,筆者精心創設了“分橙子”(每人分1/2個,可以分給幾人?)的情境,將整數除以分數的問題推到了學生眼前,激發了他們的探究期待。問題拋出之后,筆者呈現實物圖,啟發學生思考:你會計算4÷1/2嗎?在學生一籌莫展之際,筆者要求他們先觀察示意圖,再想想怎樣算。交流環節,筆者要求學生說說思考過程和結果,進而理解算理。上述教學活動,以“4÷1/2”作為一個引子和認知起點,來引發學生的求知欲。這樣設計能夠立足于學生能力的“最近發展區”,引領學生全員、高效地參與到探究活動中。事實證明,學生能夠從不同角度對分橙子的結果給予合情合理的解釋,進而探索出“4÷1/2=4×2”的等式,弄懂了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學生既感知了整數除以分數的計算方法,也真正理解了其中的道理,為后續的探究活動提供了思考方法的范例。接下來則進行拓展與延伸性的訓練:改變了題目中的條件,即將1/2改為1/3、1/4。學生讀題目,想一想:要求可以分給幾人,可以怎樣列式?學生說出算式之后,筆者啟發如何計算出結果。學生按筆者的提示,先在圖上分一分,再完成填空。筆者則進行巡視,給予學困生以適時的指點。在學生寫出等式之后,筆者又引導他們觀察、思考、歸納,最后形成共識,得出整數除以分數的計算法則。
筆者之所以像上面那樣設計教學過程,目的是指導學生充分利用已經獲取的學習經驗,借助自主探究來得出計算結果,并化抽象為直觀,感悟計算結果的合理性及其轉化為乘法的算理。這樣就為最后的歸納算法提供了一定的感性材料,學生切實經歷了思考與探究的過程,積累了獲取結論的經驗,思維能力得以不斷發展。
綜上所述,教師在上設計與實施課堂教學活動的時候,一定不能漠視教育教學規律,而要真正做到“眼里有生、心中有法、手中有招”,以人為本,以規律作指南,讓學生成為探究、發現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