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 悅
山西師范大學 山西臨汾 041000
一些捷克的語言學家發展了句子功能觀的理論,在大多數探究句法和交際功能之間關系的研究中,這些語言學家都是先驅人物。句子功能觀理論的詳細內容相當復雜,自古以來,布拉格學派內部本身就有幾種完全不同的觀點。然而,對譯者來說,至少熟悉布拉格學派中的一種主要觀點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句子功能觀不僅非常有助于解釋英語中不同組織形式對句子內部語言成分之間關系的影響,而且還可以解釋其他語言,特別是詞序自由或相對自由的語言。另外一個原因是,當討論翻譯問題和翻譯策略中的非常重要問題時,句子功能觀通常提供理論基礎,通過探究句子功能觀和翻譯研究之間的關系,就可以理所當然地對這種觀點有大概的了解。因此,下文呈現了句子功能觀中的一種簡化模型,希望那些對想解決、至少是想認識與信息流相關的翻譯問題的譯者有幫助。
句子功能觀理論的重要觀點是交際目的不同導致句子結構不同,從而使句子執行不同的功能。Jan Firbas是句子功能觀的主要支持者之一,他給出了下面這個例子。比如,John hasbeentakenill這句話中有特定的句法結構,這一結構在不同的交流場合中都不會改變。在情景中,根據交流目的,它將執行特定的功能。例如,它可以作為陳述句去描述一個人的健康狀況,(John has been taken ill),可以用來確認生病是人是誰?(John has been taken ill),或者,可以用來肯定這一信息的真實有效性(Johnhasbeentaken ill)。要注意的是Firbas在這個例子中所描述的句子功能觀完全可以用韓禮德模式中的信息結構來分析。
Firbas模式使得主位/述位和已知信息/未知信息的概念得以補充,他沒有用二分法的概念去決定句子中哪個語言成分是主位,哪個不是,這就是交際動態觀。Firbas對它的解釋如下:
交際動態觀基于語言的交流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的。交際動態觀使我理解了交流的特性,展示了信息發展的軌道并促進其按照此方向發展。通過語言成分呈現出的交際動態的強度,我可以了解哪種程度的交際動力有助于交流的進行,哪種程度的交際動力會推動交流繼續向前發展(當然,它的目的就是推動交流向前發展)。
到目前為止,Firbas的觀點是主位依賴于語境,述位獨立于語境。然而,在他后面所寫的內容中,他對這種觀點進行了些許的修改,我們很快就會見到。Firbas的語境依賴和語境獨立觀點比韓禮德的已知信息/未知信息的觀點更具有局限性,在此提出這一點很重要。
語境依賴和語境獨立是用非常狹隘的標準去評判的。任何一種不能立即再次出現在相關語境中的信息,被視為是不可重復的,因此,獨立于語境之外。
因此,Firbas的語境依賴和語境獨立觀念完全局限于語言學的范疇,沒有像韓禮德的觀點那樣延伸到交流中的心理層面。
除了上面所陳述的過渡概念,與韓禮德的觀點不同的地方還有:動詞通常被視為述位的一部分,句子功能觀理論根據語境和動詞本身的意義來確定動詞是屬于主位,還是屬于述位。從語義上來說,動詞所包含的概念意義越少,那它和主位一起形成奠基成分就越自然。系動詞中的動詞所包含的概念意義非常有限,它的作用似乎只是把主位和其余成分連接起來。事實上,在很多語言中(如阿拉伯語和俄語),在“Theweather isfine”這樣的對等句中沒有動詞,英語中,在一些情形下,也可以省掉系動詞,比如下面這個例子,該例選自Le Carre的《俄羅斯房子》:
在他的眼角--------她只能發現焦急的藍色的眼淚-------他是故意忽視這個蘇維爾女士的。
這個例子證明系動詞在推動交流向前發展方面起一點點或完全不起作用,因此,不能歸為述位。
從語境上看,當一個實義動詞在前文中已經出現過時,它就占據主位位置。Scinto給出下面這個例子:
考慮一下這句話:Leander買了一本新書。
關于這句話,我們可以提出問題:Leander買了什么?或者,Leander做了什么?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是‘一本新書’。第二個問題的答案是‘買了一本新書’。這些答案顯示出動詞可以屬于主位,也可以屬于述位。在第一個問題中,動詞屬于主位;第二個問題中,動詞屬于述位,并由一個范疇化的動詞代替。
當然,詢問意愿的問題取決于上下文是否已經告訴我們Leander買了某樣東西。值得注意的是,大體上,這種方法中的主位是已知信息(語境依賴),述位是新信息(語境獨立)。然而,當Firbas堅持認為事實并非總是如此時,他修改了他的觀點:
我認為述位信息總是新信息,但主位信息可以舊信息,也可以是新信息。另一方面,已知信息總是占據主位位置,但新信息可以占據主位位置,也可以占據述位位置。
[1]Firbas,Jan(1986)‘On the Dynamics of Written Communication in the Light of the Theory of Functional Sentence Perspective’,in C.R.Cooper and S.Greenbaum(eds)Studying Writing:Linguistic Approaches,New York:Sage,4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