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強
學生文化是學生群體的價值取向、集體氣氛、人際關系、行為特點的總體特征。它是一定年齡階段的人所特有的,能夠反映出這個特殊年齡段的人的真實生活。由于會產生多個學生群體,所以各群體的生活方式既有共性,又有個性。學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代人所特有的生活狀態、表達方式和社會文化傾向,代表了從兒童到青少年過渡過程中的成長經驗。學生文化同時又是以團體為單位的,也代表著學生團體的態度和經驗。學生文化是在學校主流文化的基礎上而逐漸發展起來的,雖然二者有所關聯,但畢竟還是有差異的,它們之間表現出一種相互作用,和諧共處的“共生”關系,是一種共性與個性的統一。
我們之所以研究學生文化,是因為在形成學生文化的過程中,有著諸多復雜的原因,也是很多因素同時作用的結果。這些因素既來自社會、學校、教師、家庭、同學同時也來自學生自身的內在相關因素。
人是在不斷成長的過程中形成其具有固定模式的身心發展的需求,也就自然而然的出現了一些不同于其他年齡階段的特征,伴隨著成長,青少年表現出發自內心的顯著特征,因此,形成一種因某些經歷而不同于學校主流文化的文化特征。從小學到中學,人的認知是發展的,對同一件事情或事物的認識也是發展的,小學生的認知就十分單純,感性并富有想象力;而中學生是由小學生發展而來的,在事物認知上明顯顯得理性、客觀和有判斷力。
一個兒童長大的每一個年齡階段都會有一群年齡相仿的小伙伴,一直伴隨一個人的成長,而成長的過程中,任何人都能成為這個人的同學,逐漸會匯集成自己交往的同齡群體,他們在互相學習娛樂的過程中會有一些他們共同認可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并形成一套共同的價值觀。非正式的學生同輩群體就較為廣泛的存在于班級同學、學生會或體育隊之間,亦或是校友之間,鄰里之間,外校朋友之間。非正式的同輩群體對學生自身的影響十分深遠,比如,同一件事情,由父母,老師所引導和自己的同學、朋友所引導的,效果完全不同,大多數情況下,學生更容易傾聽或是聽從自己的同學、朋友而對老師、家長的建議有所抵觸。因為他們同為學生,他們有著共同的心理感受、需求和興趣愛好,他們會覺得他們是“同一個世界的人”。
教師在學校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形成的師生關系也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文化的形成。大多數學生都渴望的師生關系是“亦師亦友”。這種思想較為真實的反應了對教師群體的一種認識,而且師生關系對學生的成長影響深遠。學校中普遍存在這樣的現象,一位老師如果對待學生像親人朋友那樣,學生的積極性就會暴增,也會對教師的好感度大幅增加,也會連同這位教師的課一同喜歡,這樣會有利于教育教學順利進行;反之,如果一個教師平時對學生疾言厲色,學生們都懼怕他,不喜歡這個老師,也就會有學生產生對他所任課程的抵觸,這對教育教育來說是極大的危害。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長歷程中的影響最為深遠。學生受家長的經濟、文化、教育程度和家庭成員關系之間的影響。每個家庭都有其獨特的家庭文化,諸如特定的思想,價值觀念,行為規范等。學生在耳濡目染的過程中,孩子就代表著其家庭文化,孩子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刻著家庭的烙印。學生們就是這樣代表著家庭走入學校的,并以此為基礎,聚集在特定區域內的同輩群體,都會形成組織內的特定的行為規范與準則,學生就會將這些影響也帶到了校園里。
薩德勒說,校外的事物比校內的事物更重要。一方面,多元文化社會對社會的方方面面產生影響,另一方面,社會文化趕不上現今社會的發展變遷速度。科技的迅猛發展形成的體系已和原有的文化體系產生了矛盾,也會對新鮮事物好奇的青少年產生認同危機。社會的發展也引起了一系列的變化,學生文化也因此變得流光溢彩而又復雜,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大眾文化的烙印,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得我們的社會走進了信息時代,網絡社會生活尤其精彩,豐富的資源,源源不斷的信息,為人們帶來了革命性的新生活,學生在其發展中受益良多,但是有的學生還會面臨著無盡的誘惑,網絡游戲、上網聊天、暴力色情等無一不困擾著家長和老師,這些問題都會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更會影響學習。不過也應看到,很多的學生還是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如在游戲中享受到快樂和成就感,這尤其是現實生活中經常受到挫敗感的學生找到自信的方法,學生在虛擬世界中可以學會很多現實生活中無從學習的知識與技能。綜上所述,學生文化的形成是一個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1.學生文化的過渡性
學生文化是一種超越了兒童文化而未及成人文化的中間文化,是學生群體從幼稚走向成熟的一種過渡性、階段性的產物。它一方面深受接觸的人如家長、教師的思想、行為、習慣、文化上的影響,還與教師文化、學校規范之間有著一定聯系。另一方面,學生文化在根本上代表著人在成長歷程中某一階段中所展示出一種標新立異的價值規范,也就是在他們身上既能看到成人價值觀的影子也能夠獨立的體現出其追求新時代的自主性。
2.學生文化的時代性
學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著這個時代的新符號,也有著新時代的文化要求,有著很濃重的時代色彩,也昭示著這個社會未來發展的大方向。而社會主流文化正是有著學生文化的補充和推動才會有著強盛的生命力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校重視學習成績,老師更是關心,所以每個學生都重視學習成績。這種唯成績論怪象嚴重影響著很多學生的身心健康,學習成績的好壞只能證明了一個學生學習成效的一個方面而已,是很片面的。
3.學生文化的社會感
學生是不斷發展的人,不斷成長的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會將社會責任感內化到自身的意識中,學生群體的社會責任感在這個時候體現出來。雖然學生長期身處校園,不過他們還是對社會有著一定的關注的,并非“兩耳不聞窗外事”,校園外的知識帶給學生另一種體驗,這種體驗的重要性有時候遠遠高于校園內的學校教育,他們能夠及時根據社會發展的事態來調整自身的關注點,并依據個人興趣對自己的未來加以定位,并關注社會生活是否有利于自己未來的發展。
1.學生文化的主題發展性
時代的進步和變遷使得每個時代的學生文化主題會有很強的時代烙印。不同的學生同輩群體中也有不同之處。學生文化的主題特色就此成型。如一個學生熱愛學習,但不表示他不喜歡玩,他們也是從小玩到大的,無論是什么年紀,玩耍對學生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玩也是一種學習方式,他們可以在玩中獲得樂趣和精神滿足,更會從中獲得比書本中更重要的知識和技能。
2.學生文化的情境性差異
隨著時代的改變,學生文化都會選擇追隨時代的腳步。學生文化中有一種現象是值得探討的,偶像崇拜是學生文化的另一個方面,學生偶像的選擇上有著自己的標準,因而并非所有學生的偶像都是同幾個,有明顯差異。學生文化中對偶像的認同就要和社會中的價值取向相關。而有的學生他們沒有指定的某個或某些名人作為偶像,他們就開始崇拜自己,對自己的自我意識就不斷增強。所以,學生文化對崇拜對象的選擇上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
學生文化存在于學生群體中,因其具有一定的不規范性,需要社會和學校的引導。通過學校教育和校園文化的熏陶來有意識將學生文化進行完善,這樣有利于青年學生的健康成長。構建有價值的學生文化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
文化的一大特性就是其具有傳承性,學生文化的構建也不能脫離開對歷史的傳承,所謂對歷史的傳承,是學校在歷史發展中對文化的積淀。學校從創立那天起就有著自身的文化,在發展的過程中,會根據自身發展的特殊風格有所保留的進行文化的遴選,文化的積淀會傳承給每一位在學校讀過書的學生。另外,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美德也是應該得到傳承的,其中蘊含的道德修養都有利于學生文化的建構,傳承文化是為了更好的了解文化。
在構建學生文化上,學生活動最為直接。學生活動需要以學生群體為單位批量進行,這樣可以通過活動將學生群體凝聚起來。在活動中學生可以實現文化的體驗。學生群體進行有組織的集體學生活動可以將積極向上的文化內涵展現給學生群體,在活動中汲取文化的營養。學生活動不限定場地,只要是可以進行的活動就都可以為學生群體提供有保障的活動。可以在校內舉行書法比賽,詩朗誦等活動,亦可走出校園,面向社會,在校外進行有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如在居民社區進行社區老人慰問活動等,學生群體在種種的活動中扮演者不同的角色,能夠使學生充分了解校外生活,歷練學生的品格和社會責任感,在體驗中培養他們勇于挑戰的文化領悟。
學習生活對于一個學生來說,是他們全部生活的主旋律,是他們投入精力最多的生活方式。學生文化滲透于他們的生活之中。建設學生文化應該讓學生感覺到自由,這種狀態才有利于學生文化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一種身心自由的狀態,能夠充分使學生的生活狀態得到舒展,也能夠使學生處于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努力學習,從而激發學生的更進一步的潛能。學校教育也應為學生開辟有利的環境,提供更多的選擇性課程,提供健全的評價機制,徹底打破“唯成績論”這一怪象,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充分利用教育教學資源建立健康向上的學生文化。
總之,一個好的校園文化是依賴于良好的學生文化的,學生文化是教育教學想重點。建構學生文化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為學生所處的大環境搭建了一個完善的平臺,充分發揮好學生文化的作用于機制,為教育的良性發展注入新鮮的血液。
[1]〔加〕布雷克.越軌青年文化比較[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1989.
[2]白蕓.學生文化的成因與特征分析[J].教育科學,2006(01):67-69.
[3]吳康寧.教育社會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47-249
[4][美]約翰.R.霍爾,瑪麗.喬.尼茲著.周曉虹,徐彬譯.文化:社會學的視野[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