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殿輝
中華民族悠久的音樂藝術史里,涌現出了無數璨若星河的輝煌篇章,古箏正是這篇章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藝術審美也有了更廣闊的視野和領悟;對古箏的深入探索,也產生了為數眾多的藝術流派,其演奏技巧、風格都有獨特的藝術特色。同其他傳統藝術一樣,古箏也面臨著順勢沿革,不斷隨著時代發展而更新的挑戰。在完成挑戰的過程中,傳統與革新如何平衡,是考驗古箏藝術工作者水平的重要依據。抱陳守舊固然無法緊跟時代脈搏,過分追求革新也會失去古箏固有的音樂特色和韻味。
因此,在新時代弘揚古箏文化,既要傳承古箏的藝術特色,同時又要有所創新發展;既要立足于民族特色審美,又要吸納其他文化的優勢。
古箏最早可以溯源到春秋戰國,在兩千多年的悠久歲月里,無數古箏藝術家嘔心瀝血,使得古箏有了各具特色的表現形式。
首先,古箏具有豐富的指法變化。包括左手的上下滑按音、點弦等;右手的勾剔、花指、琶音等。演奏時雙手配合,并穿插彈撥。古箏大師們還創造出了很多新的指法,增加古箏的表現層次。其次,古箏具有寬廣的音色。古箏可以表現的音域非常寬廣,古箏的弦從十二弦到二十一弦,音域寬廣了四個八度。古箏可以表現千軍萬馬的氣勢如雷,也能表現小橋流水的細膩輕緩,音色富于變化,清亮澄澈,便于表現人民豐富的生活狀態。
古箏藝術史上有大量的優秀作品,這些作品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歷史文化遺產,反映著作者所處時代的時代脈搏。藝術作品是思想的反應,是時代的映射,箏樂也是如此。音樂創作要反映時代,符合當代人的審美,才能為當代人所接受和喜愛。中國古代,箏是文人墨客、貴族仕子所欣賞的樂器,常常借箏樂抒發胸臆,如《寒鴉戲水》等。1949年之后,我國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古箏藝術家們也歡欣鼓舞,創作出了《豐收鑼鼓》等反映喜悅心情的優秀作品。改革開放之后,中國藝術家與外國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出了激烈的火花,古箏藝術也借鑒他國經驗,出現了更加豐富的藝術表現。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包括《山魅》《伊犁河畔》等。
傳統古箏藝術受創作時代的影響,若不及時革新,則會落后于時代,因此,通過對演奏技法、表現形式等創新途徑的探索,促進古箏的更新換代,是保證古箏藝術持續發展的唯一出路。在對古箏進行變革的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創新固然重要,但一味追求創新,拋棄本民族固有的傳統文化底蘊,則是舍本逐末,失去其特有的民族魅力。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作為一門民族器樂藝術,古箏是立足于中國傳統文化氛圍中,反映中國社會風土人情、社會生活的,東方文明自有其含蓄悠遠的審美特色。只有堅守其民族根基,表現本民族的思想和審美,才能真正為世界所接受和熱愛。無數藝術大師為此殫精竭慮,后來者不應該拋棄他們積累的寶貴經驗。
這里所指的交流,包括古箏各流派之間的交流,也包括中國與外國音樂世界的融合。
古箏藝術深受社會環境影響,在古箏文化內部,又根據地域、師承的不同,有著頗為顯著的差異。現在社會獲取信息方式的變化,使得各個派系之間的交流變得更加便捷和活躍,為創作者和愛好者們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機會。通過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可以形成更加完善的古箏演奏體系,甚至創造新的技巧,實現古箏藝術的發展和創新。
古箏在現代社會的生存和發展,不可避免地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在高舉民族大旗的同時,也不應該固步自封,忽略這股龐大的勢力。音樂無國界,古箏藝術應當融入世界音樂的潮流,而不是囿于本民族的固有結構。一些西方的音樂素材、創作理念等,可以為我所用,創作出更潮流、更為西方世界所接受的表現形式,從而將古箏音樂推廣到世界。
新時代成長起來的中國年輕一輩,深受外來文化影響,更加開放;同時對古箏等傳統中國文化有一定疏遠傾向。為了維護古箏文化的發展,有必要建立起大量的后備人才儲備庫。文化管理部門應當扶持民間愛好者對古箏進行理論和實踐創新,出臺政策選擇有志于古箏的愛好者進入音樂院校進行深度研究。同時,要積極倡導青少年投入到中華傳統藝術復興的道路上來,在推廣及宣傳渠道上,要善于運營新媒體等電子時代的傳媒工具,結合青少年的興趣點,設計與時俱進的古箏曲目,深化古箏的藝術影響,帶動古箏學習的熱潮。
古箏藝術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在中國及世界舞臺上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古箏有極高的音樂魅力和價值,這價值不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在傳統基礎上推陳出新,對古箏藝術進行推廣和宣傳,是當代古箏藝術工作者不容推卸的責任。隨著中國文化的復興熱潮和國家對傳統文化的大力支持,古箏藝術將愈發弘揚廣大,為弘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發揮自己的力量。
[1]藺榮齡.當代古箏藝術的發展思考和建議[J].音樂時空,2015(14).
[2]陸雅菲.淺談當代古箏藝術的發展與創新[J].黃河之聲,20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