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穎華 陳國
目前,較為流行的電視專題制作手段是后期編輯制作人員根據實地拍攝采集的相關影像素材資料進行更深程度上的加工、整理以及再創作。但后期剪輯編輯人員沒有深入參加到前期的實際拍攝過程之中,由此往往受限于沒有深入理解編導的導演思想,以及缺乏真正意義上的實地拍攝感受,所以很難對前期的素材反饋做到入木三分式的理解,導致在剪輯編輯工作之中沒有自己的理解、思想,只是單純的服從于編導,編導讓怎么剪,就怎么剪。
在大量的后期工作者之中存在這一部分技藝高超的剪輯高手,但往往卻忽略了主觀上的藝術修養,其剪輯處理之后的作品之中經常存在著特效鏡頭的隨意亂用、畫面的胡亂拼接,敘事的不完整、缺乏相應的藝術表現力等諸多問題。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問題,會大大降低電視專題節目的質量,影響觀眾對美的欣賞。實際上,我們可以降低在實際剪輯技術上的要求標準,提高相關后期的剪輯編輯人員在藝術鑒賞上的審美水準,以提高其藝術修養,從而帶動相關電視專題節目的藝術水準的提升。只有改善在藝術審美層面的認識,才能真正迎合現今的電視專題節目的發展趨勢。
對于有著后期制作經驗的人來講,最熟悉的剪輯方法就是最省力的剪輯方法。比如在人物的摳圖、畫面的疊加、甚至特效的應用等方面都如出一轍,缺乏最為基本的創新與創意,這樣的后期制作極易使得觀眾產生審美疲勞,導致節目的整體效果下滑。
由于現今電視專題節目制作流程的局限性,大多數的后期制作工作人員常常是將前期拍攝的視頻素材進行整理采集、編輯剪輯。由于其并沒有正真參加到實際的素材拍攝制作的過程之中,對素材的理解程度也就沒有達到相應的實際要求高度,形成了在后期制作過程之中需要時刻與編導溝通的尷尬局面,這樣便給后期的制作帶來了較大的麻煩。
其實,從提高電視專題節目的角度來說,只要實際的條件允許,后期制作組的人員應該積極參與到前期制作的實際拍攝過程之中。這樣可以有效提高后期制作人員對于反饋素材的理解程度,同時可以使其更好的參加到后期制作的工作之中,進行獨立思考,提出更為合理的后期修改意見,由此來提高電視專題節目的總體制作水平。
現今的科技發展為電視專題節目的制作提供了一個史無前例的發展平臺,在高科技技術支持的平臺之上,后期制作人員可以充分的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創造力,大膽創新,以提高節目作品的藝術審美高度。這便要求后期制作人員在提高自己的后期制作技術水平的同時,更應加強自身的藝術修行,包括對音樂、美術、人文等在后期制作之中涉及到的各方面知識。電視作為以視覺享受為主的主流媒體形式,在其制作過程之中自然離不開畫面構圖。畫面構圖合理,設計美觀,不但提高了電視專題節目的質量水平,給予觀眾不一樣的視覺享受,同時也傳達出相關制作人員的自身素質以及藝術修養。另外,字幕的設計同樣是電視節目制作水平的另一種體現。字體的形態、色彩、大小以及其出現的時間節點、出現方式等都體現著后期制作人員藝術修養,應符合觀眾的審美觀念。
在電視專題節目的制作過程之中,常常會進行背景音樂的相關處理,這便要求后期制作人員對相關音樂素材做到了如指掌。既要了解音樂的風格、表現內容是否與節目的內容一致,同時還應根據音樂的節奏、曲調設計與之相對應的畫面,這些都需要后期制作人員的藝術修養作為支持。一部好的電視作品應該是技術與藝術的雙重結合,只有這樣才能帶給觀眾愉悅的精神享受。
電視專題節目的制作是將技術設計與藝術思想的有機結合。如果說前期的素材拍攝是編創人員對作品的原始創作設計,那么后期人員的編輯剪輯便相當于二次創作。在二次創作之中,不僅保有這前期編創人員的原始設計,同時還加入了后期人員的對作品的理解與升華。對電視節目的包裝過程,是對創新能力的極大挑戰。電視節目的后期包裝是將現有的科技技術與人類思想活動有機結合的創新行為,制作人員運用現今掌握的技術來體現人類創新思維的靈動表現出來。每一次思維的變革與模式的創新都會給節目帶來鮮活的生命力,推動節目的發展。由此可見,創新是后期制作人員的必備素質,創新也是電視節目的不竭的生命源泉。
[1]林如鵬.新聞采訪學[M].暨南大學出版社,1998.
[2]陳力丹,徐迅.關于記者暗訪和偷拍問題的訪談[J].現代傳播,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