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曉丹
新媒體技術是基于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發展起來的各種媒介技術的總稱,它包含了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通過多種網絡渠道以及各類智能終端,向網絡用戶傳遞新聞信息娛樂服務。數字化媒體只是新媒體的初級階段,高速移動網絡和智能終端普及化環境下的新媒體才正真對新聞信息的生產和傳播帶來根本性影響。
有學者將新媒體定義為繼報刊、戶外、廣播、電視之后的第五媒體,實際上這種定義不夠準確,新媒體的新體現在傳播渠道、生產方式和傳播理念等方面,它可以為任何一種傳統新聞媒體所用,例如電視新聞節目與網絡實時連接,與智能終端同步,按照新媒體技術下新聞生產方式進行制作電視新聞節目,那么所謂的傳統電視新聞節目也就真正融入到新媒體環境中,轉型為新媒體電視新聞。同樣報刊、戶外和廣播也是新聞傳播的載體,與移動智能終端相比,他們在實時性、移動性和交互性上存在劣勢,但卻是大媒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要他們能夠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轉型新聞信息的生產傳播觀念,必然能夠與其他媒介融合在一起,優勢互補,為用戶打造泛在感知的媒體環境。
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變革的根本原因在于用戶對新聞消費方式及心理的轉變,新聞傳播機構和工作者只有真正了解新媒體時代用戶的新聞消費方式及消費心理,才能指導自身工作符合新媒體時代的客觀規律。
從新聞消費方式上看,新媒體用戶實現了傳統媒體時代的被動式接收,轉變為主動搜索、偏好篩選以及選擇性交互的新聞信息消費方式。在傳統媒介中,新聞機構掌握絕對的主動權,把控著有限的新聞傳播渠道,傳播范圍和影響可控,因此新聞機構能夠對新聞內容進行傾向性的編制和篩選。同時小眾媒體或者坊間信息由于缺乏可靠的真實性驗證,加上傳播渠道受到限制,因此很難對主流媒體產生沖擊;而在新媒體環境下,網絡是開放的,任何信息都可以通過網絡傳播給廣大公眾,尤其是在智能終端普及后,多媒體網絡新聞信息遠遠超越了傳統新聞機構,同時通過交互設計,用戶還能實施進行新聞信息生產、分享、反饋和推動,也就是說用戶不僅具備了新聞信息搜索和篩選的自主權,更具備了制造新聞和傳播新聞的能力。
從新聞消費心理上看,新媒體環境下新聞消費是多重矛盾的統一和多重心理并存,它徹底釋放了個體通過新聞信息認知自身和外界的動機和心態。新媒體環境下,新聞信息的大爆炸極大地減少了信息不充分和不對稱,同時也極大提高了個體參與全網絡、全地域信息交互的能力,因此任何一個用戶對新聞信息的消費,從心理上可以實現平等,即平等地接收和篩選信息、平等地分享信息以及平等地創造和傳播信息。用戶面對新媒體新聞時的心態是既充滿了新奇、渴望和信任,也抱有謹慎、圍觀和厭煩。用戶通過新媒體新聞的消費,希望實現個人觀念和主張的釋放,也渴望在新聞網絡中找到歸屬。
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傳播已經遠遠超出了傳統媒體傳播的范疇,已經從意識形態主導的“出版物”變成了全民皆媒體人、全網絡皆媒介,新聞信息既是生產要素也是娛樂資料。當理解了新媒體下用戶的新聞消費方式和消費心理后,也就掌握了新媒體下新聞傳播的客觀要求和規律。
顯而易見,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的主要特征體現在實時性、交互性、原創性和傳染性:
實時性的最終目標是以最快的速度將最新的新聞信息呈現給用戶,而速度的實現要取決于新聞生產和傳播全流程與網絡、用戶銜接的緊密程度。因此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需要縮短新聞生產流程,并結構化新聞內容形式,以便于提升素材采編到呈現給個渠道用戶的效率。
交互性是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最顯著的特征之一,傳播者和接收者的關系發生了本質變化。交互性首先體現在用戶對新聞內容的觀點表達能夠形成一股反向的輿論力量,通過評價、關注或響應,新聞內容能夠引起可見的社會反應,并進而影響了與之相關的行動;交互性還體現在新聞在用戶之間的自傳播及變形,即初始化的新聞內容很可能只是一個啟動信號,傳播最終會波及到多大的范圍、新聞內容變形到什么程度,以及對現實社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很大程度上是不受原始傳播者控制和預估的。
原創性是指新聞傳播追求真實、原始和創意,不僅僅是內容上,還包括模式和形式上。內容的原創很簡單,即在網絡時代,妄圖通過模仿和復制來維持用戶粘性是純屬幻想。由于網絡連接的平等性,用戶可以隨性切換新聞關注入口或平臺,只有原創內容豐富、交互形式獨特的傳播渠道或平臺才能持久吸引用戶。而在模式和形式上,智能化和人性化更能吸引用戶,也更能幫助用戶在新媒體新聞信息海洋中找到指引和導航。
[1]顧理平.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教育的核心、支撐與融通[J].現代傳播,2016(8).
[2]曲宏,嚴濤.論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主體的變遷[J].傳媒,2017(12).
[3]吳登科.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的特點及發展趨勢[J].西部廣播電視,2015(17).
[4]李紅艷.文化新聞傳播的新媒體實踐-以北京日報“藝綻”公眾號為例[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