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燕鋒
代入感強、互動性好等優勢,讓直播成為新媒體時代下,較受大家歡迎的傳播方式之一。而時政新聞因反映重大民生政策、大型城建項目、重要活動等具備較高的關注度,加之時政新聞采訪時間、地點可提前預知,較適合與直播這種報道形式相結合。
去年以來,《洛陽晚報》在重要活動現場、大型城建項目現場等,也進行了多次直播嘗試。如2月26日的“走進洛陽地鐵史家灣站工地”,效果就非常不錯,直播觀看次數達3.8萬。
除了直播,2016年兩會期間,各大新聞媒體紛紛嘗試的VR技術,也為我們的時政類新聞報道提供了更多報道方式創新思路。
例如,新華網推出的“新起點·新征程”專題報道中,就加入了VR獨立專欄。這是用VR技術拍攝的“從一個前所未有的角度看升旗”的視頻截圖。
相信在這樣震撼的畫面,和可拖動式的全景體驗畫面面前,再多生動的語言描述都會顯得乏味。
借鑒此模式,我們是否也可以嘗試在市民關注度較高的新聞現場,如考古遺址發掘現場等,嘗試采用VR技術。或者可以先從360度全景視頻開始,在今后的時政新聞報道中,給讀者以新體驗。
在兩會等重大活動發生期間,往往會伴隨著多大的信息量。但在報紙版面呈現時,由于受報紙版面、政治要求等方面的限制,所有的信息并不能一一展現在讀者面前。在2016年兩會期間,許多報紙開始運用H5,為讀者提供更多信息。
我在百度上簡單搜索了一下,H5的功能有很多,其中包括類似flash的小游戲,而各大報紙目前使用最為廣泛的,是它的動態頁面功能,現在很多人結婚時在朋友圈分享就是H5的動態頁面。
比如湖北日報推出的一系列以老照片為主的動態頁面,名為《這些年,我們經歷過的“兩會”》;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推出的簡潔圖表風--《漲了!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帶你看盤“十三五”》。
整組H5中,把十三五變成了虛擬的股票交易形式,通過將國內生產總值與增長速度變成大盤指數,將城鎮化率、可支配收入等變成個股行情,將“十二五”與“十三五”之間的變化作為漲跌幅度的方式,為枯燥的數字賦予了生動的靈魂,使其變得直觀了當、容易解讀。
當然,除了這組動態圖片外,2016年兩會期間,人民日報中央廚房還“烹飪”出了《習近平在兩會上重申兩岸關系“三條底線”》《看!有人把十三五畫下來了》等多組“美味”的動態頁面,在此不一一列舉。
今后,在一些信息量較大的活動、政策、工程等報道中,我們是否可以不再呈現給讀者一篇簡單的報道,而是借助這樣的方式,在報紙稿件后附上一個二維碼,讀者掃一掃就能觀看到一個圖文并茂、簡潔明了、趣意盎然的動態頁面,不用上網反復檢索、查找,就能了解到更多真實、準確、可靠的信息。
新媒體時代下,在新聞的及時傳播方面,傳統媒體確實不具備優勢。但在深度解讀方面,有著廣泛新聞線索來源、扎實寫作能力的傳統媒體記者,也有新媒體人無法比擬的優勢。深度解讀、講好故事,不僅是新媒體時代下,社會類新聞的采寫要求,對于都市類報紙的時政新聞同樣適用。
但在時政新聞的大型會議報道中,我們經常會碰到反映某一行業、或某一領域,相關委局日常工作、政策落實及成效的稿件。
這類貼有“政治任務”標簽的稿件,其實不光不符合讀者的口味,寫稿記者往往也很為難:政策不夠新,不足以成為支撐整篇稿件可讀性的新聞點;日常工作及成效等內容又偏硬,不足以引起市民的興趣;碰到這類情況,我們不妨選擇以講故事的方式,以更加鮮活的方式來反映。
舉個例子:為迎接迎接省第十四次黨代會,錢江晚報推出了一組策劃--《跟隨他們的腳步且看,浙江之變》。
策劃中,八名記者深入一線,用平凡人的平凡故事來反映一座城的建設與改變。這些平凡人中,有在杭州拱墅區行政服務中心辦理房產證的陳阿姨,有在外闖蕩20多年選擇重回家鄉創業的溫商陳龍秋,有從事了21年鐵路建設的工程師江浩等。
每篇只有一兩個人物出現,每篇只有一個著重要表現的點,通篇都在講故事,各類數據、政策只在文章最后三百多字的相關鏈接里,才能看到。
看似表現內容不夠全面,但因挑選的人物較為典型,稿件呈現出的效果,絲毫不比大而全的稿件分量差,稿件可讀性也被提升了。
細讀每一篇稿件,打動人的地方有兩點:
一是用心選主角。不夸張地說,拋開政治任務,每一名主角的故事作為社會新聞來說,也具有較強的可讀性。這樣的稿件寫出來,必然會比羅列數據、政策的稿件更受歡迎。當然,這樣的采寫方式,也需要提前著手準備,篩選采訪對象,力求反應的人物故事更鮮活。
二是小切口入手。關于這點,其實在洛陽晚報的多次學習會、分享會上,我們也反復強調。可當面對重大會議的時政類稿件報道時,記者往往會因保障政治安全,而全面、細致地羅列跑口委局的多項政策、多個成果。
在此方面,《錢江晚報》的做法值得學習,在一眾碩果累累的成績中,只抓住與市民生活聯系最緊的一項,放大來寫。
圖解在許多網站解讀國家政策、重大事件的報道中,已應用的非常廣泛了。2016年兩會期間,新華網等各大媒體也做了大量圖解方式講政策的報道,圖解新聞的好處就是信息量大、內容清晰明了。
這也為我們的時政類新聞報道提供了思路,是否也可以推出一圖帶您讀懂新政策等形式的報道。
同時,這里還有一個H5案例可供我們借鑒。案例來自人民日報中央廚房--《你有一份來自總理的神秘快遞》
如何讓政府工作報告真正走進千家萬戶?本作品讓用戶根據市民、學生等社會角色,可選擇總理送來的政策“快遞”,把中央政策拉近到普通人身邊。
點開頁面,叮咚一聲,“快遞”來了。“先告訴我你是誰”,6個身份按鈕,可以對號入座,給讀者以代入感。拆開“快遞”,嗖的一聲,飛出“私人定制版”的惠民政策清單,每一條都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把原本“高大上”的政府工作報告裝到大家最熟悉的生活場景里,實現了嚴肅時政新聞在社交媒體平臺的刷屏傳播。這款“菜品”推出12小時,轉發量就突破10萬。
這不僅是一個成功的H5案例,同樣也可以為我們在解讀政策時提供思路,面對一次可提供大量信息的會議,記者在寫稿前,是否也可以對消息進行分類,呈現在版面時,可以標注出不同身份,然后以圖表羅列政策,讓讀者可以在看稿時,能迅速找到有效信息。
當前,具備傳播速度迅速、信息量大、內容多元化、交互性強等優勢的新媒體勢如破竹,迅速成為包括時政新聞在內的各類信息傳播的中堅渠道。在這種趨勢的裹挾下,時政新聞報道也應當迅速融入其中,不斷從形式和內容等多方面進行嘗試、創新,從受眾的角度出發,拿出更多符合時代特征和新時期讀者閱讀需求的新聞產品,以更加喜聞樂見的方式,將黨的聲音和各級黨委政府的政策措施傳遞給老百姓。
[1]李二梅.推動媒體融合需正確認識的五個問題[J].中州學刊,2015,9.
[2]高亦明.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融合與互補[J].新聞傳播,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