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歡
新聞教育在經歷了報紙、雜志、廣播、電視四大傳統媒體之后,在網絡媒體的道路上又遇到了移動媒體這一變革型的新媒體,媒介概念的延伸和形態的多樣化讓傳媒教育不得不轉型。新媒介生態下,新聞教育的教學模式面臨著新的挑戰,更迎來了新的機遇。媒介化社會讓大家思考和探索培養傳媒人才實踐具有跨媒介、多平臺意識和思維的媒介融合型人才。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我們要思考如何實現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
媒介融合是指在以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和電子通訊技術為核心的科學技術的推動下,組成大媒體業,各產業組織在經濟利益和社會需求的驅動下通過合作、并購和整合等手段,實現不同媒介形態的內容融合、傳播渠道融合和媒介終端融合的過程。[1]媒體發展道路逐步走向深度融合階段,幾乎沒有任何一家媒體依靠單一傳播渠道進行信息傳播。傳統出版行業走向數字出版,紙媒、電視、廣播都有自己的官網、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標配,有的還有移動客戶端。同一家媒體,多種傳播介質的融合發展成為常態。在這一大背景下,新聞教育培養的未來傳媒人才模式也不得不按照媒介融合發展的格局來設置。
人才的培養要突破長期以來傳統新聞教育的固有思維,將以紙媒、廣播、電視媒介介質作為條塊分割的人才培養方案打破,以多媒體融合的思維模式和培養方法來思考課程設置和專業建設。傳媒人才培養目標以專業能力為基石,培養具有跨媒介意識、掌握多媒體傳播手段的媒介融合型人才。專業教師首先要打通課程限制、專業限制,甚至學科限制,注重課程之間、專業之間、學科之間的相互融合,一方面重視學生對專業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面也不要忽略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當然,傳媒人才涵蓋范圍較廣,新聞專業、節目制作專業、攝影攝像專業、數字出版發行專業、影視編導專業等等,我們所提倡的融合,并非要學生模糊課程、專業和學科界限,而是要學生有宏觀的視野和思維,術業專攻的前提下對相關課程、專業和學科有所涉獵。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信息時代的到來,文化產業備受矚目,文化的生產、傳播和消費成為人們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化的價值在人類文明歷史從未如此凸顯出來。文化產業是以文化價值為靈魂的產品,傳媒人才的培養正是文化產業的生產者和傳播者,因此,傳媒人才的培養目標應該符合文化產業的需求,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高素質專門人才。而媒介融合背景下,文化產業的內容更為豐富,傳播手段多元化的趨勢,一方面拓展了傳媒人才的就業崗位,另一方面對傳媒人才的能力要求也更多元。
首先,傳媒人才的就業去向增加了,從文化事業單位拓展至文化產業各行;專業領域從新聞傳媒拓展至商業傳媒、企業傳媒、個人傳媒;職業崗位從新聞采編拓展至傳媒產品制作、廣告創意、公關策劃、企業宣傳;學科視野從傳統媒介拓展至新媒介、融媒介、泛媒介。其次,文化產品傳播途徑增多,尤其是自媒體的發展,新的媒介生態下,傳播成為一件輕而易舉的事,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可以做傳播者,傳媒業的職業門檻在消融。絕大多數中小企業的發展,包括電子商務的發展,需要大量的傳媒人才。因此,新聞媒體不再是傳媒人才的首選,影視文化傳播公司、企事業單位宣傳、微小企業的廣告宣發等等,都有傳媒人才的用武之地。
新的媒介生態,傳播平臺使用越發便捷,職業傳播者和非職業傳播者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傳播主體、傳播內容和傳播手段都越來越多元。在這樣的情況下,作為培養職業傳媒人才的高等院校越發要注重職業道德素養教育,將職業傳播與非職業傳播區別開來。不能讓職業道德低下的傳播者毀壞了傳播者的形象,污染了正常的傳媒環境。高等院校培養的傳媒人才是職業化的傳媒人才,是社會責任的擔當者,秉持者傳媒業者固有的良好形象和職業擔當,代表了新聞傳媒領域的公信力。由于媒介融合的發展,一些非職業傳播者并沒有將社會責任擺在第一位,而一味地博眼球,網絡信息呈現出紛繁混亂的態勢,魚龍混雜良莠不齊,非權威性和非真實性的消息層出不窮,這些傳播行為都可能擾亂整個傳媒環境,甚至會影響到對職業傳媒人才的認同和好感。作為培養準傳媒人才的高校院所,如何培養適應社會發展并引領時代潮流的傳媒人,應該有新的思考和努力方向。
網絡信息滿天飛,在碎片化傳播環境下,一個職業的傳媒人才與一般非職業傳播者相比最大的競爭優勢除了專業能力方面,還應該體現在職業道德素養方面。高等院校培養的傳媒人才應該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如果職業道德缺失,只有專業能力的人無法稱其為傳媒人才,其傳播行為有可能對社會產生負面影響。傳媒人才的培養依然要傳導社會正能量;反映社會底層弱勢群體的生存狀態,幫助他們改變境遇,凸現業界良心,能夠從這份職業中找到歸屬感和榮譽感。
[1]蔡雯,王學文.試析有關“媒介融合”的研究[J],國際新聞界,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