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宗偉
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微博、微信等在移動終端日漸普及的發展環境中,實現了快速發展,而這些新媒體的出現與發展,使得傳統媒體面臨著在新時期取得生存保障的極大挑戰。現在,人們對傳統媒體的依賴正在不斷地降低,以報紙、廣播、電視等為代表的傳統媒體正在被智能手機等一系列移動終端所取代。但是,傳統媒體在新媒體時代的發展不應當是破產,傳統媒體需要選擇更具成效的解決措施來適應新媒體時代的發展所需。本文將通過對報紙記者的角色定位入手來對報紙記者在新媒體時代下的工作適應與轉換進行探究分析,繼而實現對現有工作方式的優化升級。
在以往的傳統媒體信息傳遞過程,其通過將文字、視頻、圖像等信息資源進行組合,然后以報紙、廣播亦或者電視等媒介來進行傳遞。而在新媒體時代下,傳統媒體記者需要面臨著更高的綜合性要求,且能夠對文字、圖片、視頻等要素綜合化運用,以此來潤色采訪內容。
新聞事件的采訪工作需要在第一時間前往現場,以此來確保新聞內容的時效性。但是,傳統的采訪記者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往往會難以達到時效性的要求,導致新聞內容本身的時效性難以達到預期。而新媒體能夠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使得傳統記者得以做到在第一時間完成對新聞事件的采訪與報道。
伴隨著媒介融合的不斷深化,新聞內容的同質化現象日益突出,同樣的新聞內容往往會在一個時間段反復出現在不同的新聞平臺之中,甚至出現為了追求新聞“與眾不同”,而帶來的謠言制造。針對于這樣的問題存在,傳統新聞工作者不得不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投入到對新聞內容的真假辨別工作中去。
在新聞領域選擇全媒體技術,將能夠讓互聯網技術更好地幫助新聞工作者收集、分類處理海量的新聞數據。同時,新聞素材的獲取也會因互聯網技術的運用,而降低難度。為此,不同新聞平臺的信息競爭,更多的是集中于對新聞內容的編排處理,繼而確保新聞信息得以滿足其應當具有的社會傳播價值。其次,新聞記者需要成為社會大眾情緒的引導者,在一些新聞內容的報道之中,懂得如何去引導反面情緒,繼而幫助社會大眾在接收這些信息的時候,能夠形成一個正確的思辨分析,確保信息報道活動的理性與科學。同時,新聞工作者本身也需遵守信息傳播的相關規章制度,避免因負面、錯誤的數據內容所帶來的本職疏忽。
傳統媒介的信息傳播中,社會大眾是處于一個被動接受的狀態,而新媒體時代下,社會大眾的觀點、意見與想法將會直接地被體現在新聞報道內容之中。這樣的因素存在,一方面,給新聞信息采訪者提供了信息材料的來源;另一方面,也對采訪記者的工作添加了新的責任,即民情、民意的疏導者。新時期的記者就要從基層的細致調查工作入手,本著“實事求是”的崗位態度,將注意力投注于當前調查的事件上,盡力挖掘真相信息,實現新聞信息的有效求證。
在新媒體時代新聞工作者的工作會受互聯網的影響而具備更快的傳播速度,這也就意味著新聞信息的公眾化特征在此環境下有著更明顯的表現。這個時候,社會輿論監督就需要充分發揮出其應有的價值。這不僅僅是對社會穩定性的保障,也是對新聞媒介公平性的追求。例如,新媒介讓新聞記者可以將信息材料的真實性帶入到實際的環境之中,為一些弱視群體“發聲”,將這部分群體的真實狀況展現于受眾眼前,同時發揮公共話語權的優勢,積極捍衛相關群體的公共性利益。
新聞行業的信息處理工作受媒體技術的影響,而使得新聞工作者能在信息資源處理中,除了統計、梳理、呈現等工序外,還需集中整合收集到的各類資源、事件信息,使得媒介信息更具傳播開放性和內容兼容性。例如,時下流行的微博、微信作為新型媒體出現在公眾面前,這些媒介依托具備開放性的三方編程運用實現信息對接,將手機、網絡、通信手段、信息客戶端等融合于一線媒體當中,將大量實時出現的信息呈現給受眾。這種極速整合、傳輸的信息交互方式,充分體現出全媒體技術帶給新聞傳播行業的服務價值。
總的來說,傳統的新聞記者需要在新媒體時期懂得對自身的工作方式與工作定位進行轉變,繼而才能更好地適應時代的發展所需,同時,發揮出自身應有的社會價值,推動傳統媒體實現更好的發展。
[1]黃靜.探究新媒體時代報紙記者的發展前景[J].文藝生活·文藝理論,2015(4):283-283.
[2]田敏.新媒體時代報媒“把關人”的角色定位[J].中國記者,2016(11):17-19.
[3]曾翠.新媒體時代報紙記者的發展前景探究[J].中國傳媒科技,2017(1):87-88.
[4]張光輝.積極理性務實推動媒體融合健康發展——由傳統媒體的互聯網焦慮癥談起[J].中國記者,2015(1):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