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聰喆
在互聯網空間,微博作為全球最大的中文社交媒體,已成為中國新媒體群中“不可替代的典型公共社交應用”,既是中國社會重大新聞的“首發平臺”,也是“中國網民重要且首選的輿論參與平臺、網民可信任的公開輿論場”和“中國第一大社會公共輿論場”。根據新浪微博最新統計數據,截至2016年第三季度,微博日活躍用戶1.32億人、月活躍用戶2.97億人,其中移動端微博用戶占比93%,自誕生之日起,微博即與中國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宏大敘事與公共事務發展議程緊密的結合在了一起,摧枯拉朽式的傳播力、人人皆可參與表達的開放型媒介機制,不僅革命性的顛覆了媒體的傳播秩序,更將一個又一個由往下現實社會治理的盲區投射于微博,進而由網絡“圍觀”演繹為輿論狂潮。因此,一方面,網絡社會輿論的民意表達映射著我國社會的現實政治文明,而另一方面,網絡社會輿論也深刻影響并改變著我們的現實社會,網絡社會與現實社會互相獨立又互相影響,構成了一個二者高度結合的社會輿論“共生態”。
通過開放、平等、協作、分享的互聯網“技術賦權”、“關系賦權”,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擴大和滿足,社會話語力量不斷碾壓政治話語權利的藩籬,而基于開放式表達和社會化傳播的微博更進一步地強化了這種“社會公民”轉身成為“網絡網民”后所形成的網絡社群政治參與意識。互聯網改變了變革與轉型期中國社會的輿論格局,乃至于黨和國家在網絡社會輿論中處于弱勢地位,政府面臨控制網絡群體性事件輿論的考驗,網絡輿論生態治理也越來越成為治國理政的重要內容、領域與影響變量。
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再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及時把人民群眾創造的經驗和面臨的實際情況反映出來”。2016年4月19日,習近平進一步強調,“網民來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網,民意也就上了網。群眾在哪兒,我們的領導干部就要到哪兒去。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要學會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經常上網看看,了解群眾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議,積極回應網民關切、解疑釋惑”。2016年10月9日下午,習近平再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實施網絡強國戰略第36次集體學習時更進一步地強調,“隨著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發展,社會治理模式正在從單向管理轉向雙向互動,從線下轉向線上線下融合,從單純的政府監管向更加注重社會協同治理轉變。要強化互聯網思維,利用互聯網扁平化、交互化、快捷性優勢,推進政府決策科學化、社會治理精準化、公共服務高效化,用信息化手段更好感知社會態勢、暢通溝通渠道、輔助決策施政”。
在與“輿情”相關的“網絡輿情”“社會輿情”被提出之后,“61號文件”首次創新命名并使用“政務輿情”一詞,透視出國家治理對來自網絡空間“輿情觀”的重大理念升級。即賦予了“輿情”在社會治理層面的緊密關聯性:網絡中有民意,輿情中有政務;民意是輿情的依據和始源,輿情是民意的表達與映象;“網民”的現實主體是“公民、市民”,“輿情”的背后有現實民生;民心向背和民意褒貶映射著黨風政風,而網絡輿情關聯著現實的政務服務和社會治理,從而貫通了從“輿情”到“政務”的政府主導責任和主動擔當意識。
新浪微博最新統計數據現實,截至2016年12月31日,新浪微博平臺認證的政務微博已達到164522個,較2015年底增加12132個,其中政務機構官方微博125098個,公務人員微博39424個。
人民群眾在哪里,政務微博便發展和延伸到了哪里。面對微博空間日益增多的民意訴求表達,全國黨政機關越來越多地借力政務微博從“紅墻大院”的后端,“零距離”“屏對屏”“鍵對鍵”地走到了直接觸摸民情、面對民意的“服務前臺”,政務微博已經成為治國理政重要的“聽診器”和政民互動最直接的“接診臺”。近年來,政務微博已經成為互聯網治理與社會治理兩大時代命題“同頻共振”的重要載體,借此特征,微博也由初始的社交功能和媒介屬性,演繹并拓展為“互聯網+社會治理”的政務平臺和工具屬性。
在全國取得大發展的顯性過程中,政務微博在管理運營水準等方面所反映出的一些新情況、新問題和新趨勢。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2013年10月1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政府信息公開回應社會關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見》,全文多達7出明確提及“微博”,強調各級政府要“積極探索利用政務微博等新媒體的互動功能,以及時、便捷的方式與公眾進行互動交流”。然而文件頒布實施3年以來,許多地方的基層政務微博至今依然未開通,以致產生社會公眾在突發性公眾事件及社會熱點事件面前,政府不在的尷尬局面,從而導致權威、準確、公信的黨政部門嚴重缺位和失語,也由此致使涉事區域的黨政部門因為無法通過開放交互的社交媒體,預先感知、及時準確收集到民意訴求和輿論態勢,從而屢屢在社會矛盾激化升級為輿論危機狀態時處于“后知后覺”的被動狀態。
如果互聯網推倒了阻隔黨委政府與人民群眾在傳統距離意義上的那堵“墻”,那么微博則更進一步的推開了黨務政務機構溝通社會、服務人民的那扇“窗”。在當前已經開通的政務微博中,總體較多的依然是黨委宣傳系統的政務微博,而距離百姓民生更近的基層政府智能微博、公共服務窗口業務類的政務微博依然較少。與此同時,某些政務機構在互聯網新媒體傳播環境下,慣以傳統媒體時代“你聽我說”的“宣灌式”思維方式,將政務微博僅僅視作單向宣傳的“大喇叭”,不愿甚至不屑于民意互動。當面對網民所反映的問題和訴求時,一些政務微博或漠視不理,或在互動中直接公開回應網民稱“政務微博不受理民意訴求”,甚至出現政務微博“我們黨委管不了政府的事務”的荒誕理由來搪塞推諉。這種缺乏政務微博內部協同聯動機制的表現,或是一種無奈和無力,但是逃避與推諉,愈發讓政務微博自我“邊緣化”地脫離群眾,最終挫傷的是黨委、政府在人民群眾心中的公信力。
不少政務微博依然是“政府本位中心”而不是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互聯網空間偏安一隅,讓人民群眾在繼續“多跑路“。
近年來,國務院不斷加快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工作,力求“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以最大限度地方便人民群眾。然而,雖然互聯網打破了低于時空的“信息壁壘”,但當今一些基層政府在受理網民訴求的媒介渠道方面,依然固守于早期在政府網站平臺開辟的網絡問政平臺,沒有將信息觸角和服務渠道延伸到社會化渠道,致使網民反映問題不僅需要搜索“網絡割據”的空間地址,更需要專門注冊相關專用賬號來表達訴求,造成發現不易、查找困難、操作不便、程序煩冗的新困惑。特別是對于旅游觀光、外來務工人員等短期或臨時駐留的網民表達訴求、尋求幫助而言,其“知曉率、使用率和便民性就更低,由此而形成新的治理“盲區”和“死角”。究其本質,這種“互聯網+政務服務”依然是“刻舟求劍”和“守株待兔”,讓網民“多跑路”。
隨著我國“寬帶中國”戰略的不斷推進和國內市場智能手機性價比的不斷提高,中國的移動互聯網網民正處于高速增長期,政務微博也必將迎來一波需求,但目前我國政務微博還存在一定的不足,這可能引發一些運營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