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盧永青
農村經濟水平制約了教育的發展,特別是在新課改條件下,以往的教學模式已經不適應新的教學體制。傳統教學方法忽視了對學生能力和思維的培養,而新課改倡導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小組合作理念的引入,在有限的教學資源基礎上,有效提高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實現了小學數學教學的多樣性。
小學數學是小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對培養小學生思維能力和邏輯判斷能力有重要作用,而且作為一門基礎課程,掌握初步的數學基礎知識可以為化學、物理等學科的學習奠定基礎,提供學習工具。然而,我國農村教育水平受經濟發展的影響,農村與城市教育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現在:
大多數教師傾向于涌入城市,追求高質量的生活,而農村由于基礎設施不完善、教學條件差、工資待遇原因,只有少數教師愿意駐扎農村,這就導致農村整體教師質量偏低,而且教師一直供不應求。在西藏等偏遠地區,教師十分緊缺,許多教師身兼數職,其他學科的教師兼任數學教師,數學專業水平差,影響小學生數學學習[1]。
雖然當下全國正在推行新課改,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新課改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了教學方法的創新和改進,降低了數學的學習難度,為小學數學教學提供了可操作性。但是,在農村新課改趨于形式,依舊沿用傳統教學方法,使得課堂單調乏味,不利于學生興趣培養。
農村小學由于教育資金有限,致使學校基礎設施不健全,教學設備落后,有些地區多媒體教學還沒有普及,小學數學還在使用黑板加粉筆進行日常教學,教學方式單一,對于那些比較抽象的教學內容,學生理解有限,難以吸引學生注意力。
小學生正處于愛玩的年紀,對新鮮事物充滿了好奇心,教師在教學中要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吸引學生注意力。農村小學生很多家長進入城市打工,孩子成為留守兒童,學生容易產生孤獨感,渴望加入到群體中。通過小組合作,不僅可以讓學生在合作的過程中掌握教材知識,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而且可以拉近學生之間的關系,讓學生不再孤單[2]。
由于受家庭教育等影響,學生數學基礎存在差異性,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針對學生個體差異進行教學。教師要利用學生的差異性,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讓不同數學基礎的同學在合作中,優秀學生帶動后進生,互相交流和學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不僅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從整體上提高農村學生的數學素養。
科學合理的分組有利于提高學生數學學習效率,因此,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在學生充分了解的基礎上,結合學生性格、數學基礎、性別等因素,進行綜合分析,合理安排分組,讓學生之間分工明確,互相配合,實現優勢互補[3]。在小組中,通常包括組長、實驗員、監督員等,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任務分配,也可以讓學生自行選擇角色,在不同的角色互換中,學生可以更好的認識自己,開發學生潛力,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級第七單元《統計》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把不同基礎的學生安排在同一個小組,保證每一個小組中必須有數學基礎好、性格外向、動手實踐能力強的同學,利用這些學生的優點,讓數學基礎好的學生可以對小組合作學習中的問題進行指導;性格外向的學生一般善于與同學交流,由他們把整個小組團結在一起;動手能力強的同學負責具體的操作。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硬幣進行教學,讓小組在連續投擲硬幣50次,動手能力強的同學負責投擲硬幣,反應速度快的可負責記錄硬幣正反面出現的次數,數學基礎好的同學負責總結規律。在小組合作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任務,不但鍛煉了學生個體的實踐能力,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的團體意識,有利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情景化教學對于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別是數學本身具有復雜性和抽象性的特點,極易讓學生產生厭煩心理。因此,教師可以引入情景化教學方法,利用它多樣的教學方法,根據教材內容,把學生引入到課堂情景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4]。
例如,教師在四年級《三角形》教學中,首先對學生進行分組,然后他們討論生活中有哪些三角形的應用,把它們一一列舉出來,然后再讓每一個小組自己動手制作一個簡易的三角形模型,帶到課堂中,讓學生一起探討三角形是否會發生形狀改變,三角形的構造是否穩固。最后讓小組組長進行發言,說出本小組的研究結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體會到自己動手的樂趣,同時把學生帶入到生活情景中,降低了學生對數學的排斥心理,在與同學一起探討過程中,帶動了學生學習熱情。
小組合作學習就是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小組成員之間是互相合作的關系,小組之間互相競爭。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勝心,在數學教學中引入競爭機制,讓學生在互相競爭中,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通過小組之間的比賽競爭,不僅可以帶動學生的積極性,而且讓學生在合作的基礎上掌握知識,獲得勝利的喜悅,有利于激發學生自信心[5]。
例如,在《簡易方程》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小組合作的方法,讓不同小組之間進行比賽,看哪個小組最先完成教師布置的題目,解出方程。在題目的選擇上,不易太難,以免學生花過多的時間解答題目,不僅會影響到教師的教學進度,而且會打擊到學生的積極性。在宣布比賽結果時,要對每個小組的表現給予肯定,促進同學之間形成良好的競爭氛圍,鞭策學生不斷努力,取得更大的進步。
教師在小組合作學習結束后,結合每組學生的表現,對數學教學成果進行評價[6]。評價要結合學習過程中實踐能力、溝通能力、合作氣氛等各方面的綜合因素,而不是只對結果進行評價。教師的評價語言以鼓勵為主,避免對小學生造成心理負擔。各個小組之間也可以互相評價,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優勢與缺點,以便在今后的學習中改進。
綜上所述,農村小學數學由于受到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致使師資力量薄弱、教學方法落后、教學設備落后。因此,教師要利用有限的資源,采取小組合作的方法進行教學,依據學生實際科學分組,創建數學教學課堂情景,數學教學引入競爭機制,有效評價小組合作,全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農村學生綜合能力。
[1]蒙林華.農村小學數學教學課堂上的幾點心得[J].讀與寫(上,下旬),2015(4):177-177.
[2]陳先排.新課程理念下的農村小學數學合作學習[J].小作家選刊,2017(1):156.
[3]劉媛.淺談新課標下小組合作學習[J].少兒科學周刊(教育版),2014(4):17-17,18.
[4]馬具寶.農村小學數學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初探[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6 (31):21-21.
[5]林珠玉.農村小學數學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索[J].時代教育,2016 (22):222.
[6]饒艷.關于小學數學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性探討[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5(4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