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中梁
?
教育學人之于素質教育
周中梁
(阿壩師范學院基礎教育學院,四川汶川 623002)
素質教育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是中國對世界的偉大貢獻。教育學人與素質教育相互需要。教育學人既要提升自身理論素養,更要在實踐中貫徹實施素質教育;不但要指導和參與中小學教育教學,而且也要在高等教育教學中貫徹素質教育。教育學人必須尋求社會合力,以完成當代中國素質教育的歷史使命。
教育學人;素質教育;實踐;理論;草根教育
新時期以來,中國的教育學人在學習西方先進教育理論的同時,在本土也產生了大量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論和教育教學方法。在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教育學人從無到有、從零碎到系統逐漸厘清了素質教育理論,并用以指導中國的教育實踐,推動中國教育向前邁進。素質教育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是中國對世界的偉大貢獻。強調教育學人對素質教育的巨大貢獻,對樹立中國教育學人的理論自信、對中國教育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教育學人對素質教育理論的貢獻。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不同的社會政治經濟制度要求培養與之相適應的人,這便決定了教育的政治性,在階級社會里更具有階級性。中國的教育當然要為中國的政治經濟制度服務,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素質教育是在矯正應試教育弊病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教育思想和實踐總結,凝聚著整個中國教育學人的智慧和心血。素質教育體現著國家的教育意志,一般把1987年時任國家教委副主任的柳斌作為“素質教育”的首倡者,但柳斌卻說“至于誰最先提出來不是關鍵,我也搞不清”[1]。素質教育本身即為新時代標志,無論由誰提出,均無愧于教育學人的稱號。素質教育的時代性、中國性、基礎性標志著素質教育是中國一場偉大的教育革命。素質教育一詞從提出到被承認,從模糊到清晰,是教育學人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從現象到本質思考探索的結晶。教育學人從素質、素質教育概念出發,逐漸厘清了素質教育的特點、種類、目標、范疇、模式、保障機制以及評價體系等、也厘清了素質教育與全面發展的關系、素質教育中的師生關系、素質教育與古今中外的各種教育理論之間的關系、素質教育與課堂教學關系等,從而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理論系統。
教育學人破立結合,回答對素質教育的質疑。從全國范圍看,理論界反對素質教育以蕭宗六、王策三、黃甫全為代表,他們提出素質教育悖論[2]、素質教育就是“輕視知識”的教育[3]、“素質教育”的說法值得商榷[4]等觀點。素質教育是國家制定的教育戰略,這種反對其實是難能可貴的,值得尊重,不能簡單“扣帽子”“打棍子”。真理是不怕辯論的,素質教育當然也不怕。尊重反對的聲音并不意味著同意他們的觀點,因此教育學人的反駁也是必要的。比如張正江《素質教育是輕視知識的教育嗎?——與王策三先生商榷》就反駁了王策三的觀點[5]?!八刭|教育”的說法值得商榷,但“什么教育”更恰當呢?從絕對意義上講,沒有十全十美的“什么教育”,甚至連“教育”一詞也不是那么完美。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點,有“什么教育”比素質教育更能體現中國教育的時代性?更能成為國家戰略并得到社會公認呢?詞匯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的,為什么一定要固守素質本身的原始意義——“先天的遺傳素質”呢?素質教育或許有悖論,但素質、素質教育有定論,這種定論體現在國家的文件甚至法律中,這種定論其實就是對悖論的消解。中國高考三所“牛?!笔恰皯嚱逃钡臉影?,在中國當代素質教育的沃土里恣意生長,在升學率上使很多素質教育的典范“相形見絀”。但沒有高考牛校,全國范圍的升學率是一樣的,高考“牛?!奔觿×藚^域升學率的落差,這和公平教育、均衡教育的素質教育理念是相悖的。由于持續對學生身心高強度的壓力,盡管可能考上了所謂理想高校,但很難說對學生的終身成長有利。
教育學人的理論修為。教育學人是中國學人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打磨自己的理論修為才能獲得社會的認可。教育學人要深入鉆研各種教育理論以獲取素質教育理論的滋養,在進行學術研究的時候,要靜下心來,沉得住氣,幾十年如一日,堅持自己的學術操守。什么叫“研究”?所謂“研”,細細磨也;所謂“究”,追本溯源也。教育學人要對得起研究二字。教育學人不應以獲得鮮花掌聲為宗旨,而應以獲得教育的真諦真理為追求。在當今中國,讓素質教育學從混沌到清晰,成為教育學的分支學科,并在世界上發揚光大,應該是教育學人的最大幸福。教育學人要容納與自己不同的觀點,“文人相輕”是大忌,教育學人應群策群力,共同扛起素質教育的旗幟。
實踐是教育學人對素質教育質疑者的最好回答。自素質教育理念提出后,質疑就從未停止。質疑反對與素質教育相伴相生。贊成和反對誰更有道理,誰更接近真理?權力指揮不了真理,金錢買不了真理、富貴誘惑不了真理。只有實踐,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面對素質教育的質疑,教育學人唯有走實踐的道路。素質教育理論哪里來?實踐中來。素質教育理論哪里去?實踐中去。教育學人要深知,實踐才是素質教育的活水之源、生命之本。教育學人不要怕實踐,要勇于實踐,在實踐中培育出素質教育的鮮活理論。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先進的教育理論總是在實踐中發芽、生根、開花、結果的。從孔子的啟發式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從夸美紐斯的大教學論到杜威的進步教育,毫無例外都是實踐的寵兒。離開了實踐,素質教育必然壽終正寢。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對素質教育來講,最好不過。自然科學的純理論研究可以在理論中演繹、生成理論,但素質教育屬于教育,只能走實踐的道路,妄想單純在教育理論中演繹、生成。
素質教育指導和參與中小學教育教學。從素質教育的模式看,無論是情境教育、成功教育、和諧教育、愉快教育等等,似乎都來源于中小學教育。情境教育由江蘇南通師范學校第二附屬小學的語文教師李吉林創立,她幾十年堅持情境教育,歷經情境教學、情境教育、情境課堂三步,其情境教育成果蟬聯首屆和第二屆“全國教育科學優秀教育成果一等獎”。在中國土地上產生的情境教育已經走向了國際,李吉林是教育學人的榜樣。教育學人來源有兩類,一是高校(主要是師范院校的教育學院)和研究院所,二是中小學。但我們耳熟能詳的素質教育模式創立者幾乎都是中小學老師,除了李吉林之外,劉京海、魏書生、錢夢龍、孫春成、邱學華、聶立柯、蔡澄清、張思中、馬承等等,都來自中小學,每一個人名的背后都有一段長長的厚重的教書育人史。反觀師范院校的教育學人卻相形見絀。師范院校的教育學教師似乎“自然”就是教育學人,因為他們“把握”著教育學理論,而中小學教師要在中小學“摸爬滾打”逐漸成長為教育學人,因為他們的“摸爬滾打”符合了教育理論,李吉林、劉京海等成為中小學教育學人的杰出代表,稱呼他們教育家、教育大家可能更恰當。中小學劉京海的實踐性的成功教育如火如荼,很多國家都來取經,而高師師勝杰的理論性的成功教育卻“悄無聲息”,沒有什么影響了。素質教育的基礎性決定了素質教育應首先服務于中小學教育教學,高師的教育學人不但要指導中小學教育教學,更重要的是參與中小學教育教學,否則是“紙上談兵”,理論和實踐兩張皮。現在很多高校都在轉向應用型,轉型首先是思想、行為的轉型。對高師的教育學人而言,真真切切地參與到中小學教育教學中,就是教育學人的應用性轉型。
在高等教育教學實踐中貫徹素質教育。除少數反對質疑外,絕大多數高校教育學人贊成素質教育、提倡素質教育、研究素質教育,但奇怪的是,他們以注入式或者“應試教育”模式傳授素質教育理論,這令人困惑和費解。改變矛盾的唯一方式就是素質教育方式,正如《規劃綱要》說的那樣,“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學習”?!耙恢v到底”必須改變,在課堂教學中降低講授法的時間比例是素質教育在課堂教學的直接體現。杜郎口中學倡導“10+35”教學模式,教師在一節課講授時間不超過10分鐘,杜郎口中學是農村中學的成功范例,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它切實體現了素質教育觀念。有些學校單純照搬杜郎口中學的學生自主學習教學模式,沒有真正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結果失敗了,反誣稱“杜郎口模式就是大騙局”。金庸武俠小說人物張無忌學習太極拳,當忘掉所有招式就真正學會了,這用于比喻學習素質教育模式再好不過了。杜郎口中學之所以值得多數學校特別是高校學習,就在于它因地制宜地貫徹了素質教育,而不是單純的教學模式的模仿。各種“成功”的教學模式炫花了我們的眼睛,我們的大腦必須清醒。在高校中,課外活動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各種文體活動、政治教育活動、師生交往、校園文化都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抓手。高校應該在教學中、在教育中成為貫徹素質教育的榜樣,高校的教育學人應該大有作為。
依靠政府。我們的黨是人民的黨,我們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黨和政府和人民是心連心,黨和政府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就是我們黨和政府的終極追求。素質教育是實現中國夢的教育途徑,教育學人應該相信政府、依靠政府,并積極向政府相關部門建言獻策。教育學人的影響力不應像以往那樣單純體現在學術著作上,而應是向相關政府部門出謀劃策。教育是一種適度的藝術,這種度的把握可以說是相當困難的,我們曾經冒進過,我們也曾守舊過,教育學人應該積極行動起來,把自己的教育智慧體現在政府的文件措施中。各級政府部門都應該完善相應的教育智囊團,中央、省級部門還做得不錯,但地市級以下改進空間比較大。素質教育戰略越往下級政府就越走樣變形,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多,但缺乏教育學人的監督、幫助無疑也是原因之一,在基層教育部門存在著領導一言堂、拍腦袋決策、朝令夕改現象,如果教育學人參與其中,相信素質教育現狀會有較大改觀。
規范社會辦學。由于國家經濟的發展不平衡,個人的發展也不平衡,盡管我們主張共同富裕,但現實的確有貧有富。人們希望通過教育的多投入換來教育的多產出——孩子優于一般人的良好發展。基于此,社會力量辦學是必要的,國家也是支持的。但社會力量辦學體現的更多是個人意志而不是國家意志,他們用辦企業的模式辦教育,因此必須加以規范。各類私立學校既然是學校,那教書育人也是私立學校的神圣使命,國家的素質教育戰略在私立學校也應該得到不折不扣的執行,用天價挖公立學校優秀教師、“應試教育”變本加厲、到處“招兵買馬”設立分校等應視同不正當競爭,應該加以規范。現在大力發展學前教育是國家戰略,有的企業嗅到“商機”,設立私立高校學前教育專業,首屆學生就招了一千以上,遠遠大于公立學校首屆招生數。高考總分750分,而這類學校的最低錄取分數只有180分,門檻未免太低。公立學校應是我國教育的主體,私立民辦學校是必要補充,絕不能喧賓奪主;中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國民教育,公立學校更應該是重中之重,少量適度的私立學校就可以了;師范教育類專業錄取分應有合格達標的最低標準,沒有合格達標的考生,哪怕上了相應的???、本科錄取線也不應錄取,私立學校也不例外;企業辦教育可以,但企圖通過辦教育謀取暴利不可以。教育學人應該和政府一道,促進社會力量有序辦學、良性發展。
重視家庭教育。一個好校長意味著一所好學校,一個好老師意味著一個好班級,可一個好班級也是良莠不齊,根本原因是家庭教育的良莠不齊。素質教育似乎處于高原期,其中一個原因是得不到家長全心全意的衷心擁護。多數家長是歡迎素質教育的,但他們不愿冒險嘗試,因為擔心這會對孩子的成績和升學造成影響。盡管教育學人相信,真正實施素質教育不會導致學生成績、升學率下降,但家長們不相信。這需要教育學人采取措施,改變家長的觀念,讓家長的教育觀念和學校的教育觀念、國家的素質教育觀念契合一致。比如采用家長學校、家長沙龍、家長委員會等形式,通過座談、訪問、講座等方式將素質教育觀念傳授給家長,尤其可充分運用QQ、微信等現代交流工具。改變家長的教育觀念,讓家長的教育觀念和國家素質教育戰略方向一致,對教育學人來說依然任重道遠。
重視草根教育。草根教育是不知名的教育工作者所提出的教育主張和作法。草根—教育學人—教育家是教育工作者的發展路徑。草根是相對的,教育學人從草根中來,以教育家的胸襟走向未來。忽視草根教育,教育學人就沒有未來,就不可能真正成長為教育家。草根教育是教育學人的營養。草根教育因其草根性、片斷性、偶然性也許難登大雅之堂,但其生活性、實踐性、創新性卻值得充分重視。草根教育有先天的不足,也有難能可貴的優勢。教育學人不應該眼睛只盯著上天,而應腳踏實地重視草根教育實踐。將草根教育予以提煉和升華,就可能成為國家教育主張和措施。對草根教育的不屑是教育學人的大忌。
教育學人輕裝上陣。多數教育學人既從事著繁重的教育教學工作,又在進行教育理論研究。盡管國家逐漸取消中小學評職、評優的論文條件,但身為教育學人就應該有從事教育研究的內在要求和動力,教育學人沉浸在自覺的教育研究中本身就是最大的幸?!,F在教育學人的研究背上了職稱、榮譽、工資福利、社會的贊許等諸多包袱,從而帶上了比較濃厚的功利色彩,注定其研究的先天不足。放下包袱、輕裝上陣,回歸教育學人的本來面目。
在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斷推行下,教育部門對教師所需要的基本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具備專業知識能力,也要擁有高尚的師德、愉悅的情感、良好的人際關系以及健康的人格[6]。以往的師范專業學生,只要在校內通過了教育學和心理學考試,便能獲得教師資格證?!凹仁墙叹氂质遣门小钡膸煼督逃齻涫苜|疑。高校人文素質課雖然開展了二十多年,但仍然存在教學資源不足、教學質量不高等問題[7]。教師資格全國統一考試制度的推行,使通過全國統一考試的非師范生也能從教,意味著部分師范生因未通過考試失去從教資格。從學校角度出發,如果多數師范生不能獲得教師資格證,勢必影響專業招生。面臨巨大壓力,師范院校的教育學、心理學逐漸走向了統一考試。這有利有弊,雖有利于教育學、心理學的理論整合,但失去了教學的個性色彩,“應試”性加強。由于教師資格全國統一考試是國家政策,教育學人應正確面對。教育學人既要執行國家相關政策,又要保持職業操守,尤其要意識到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旨在使師范生將來能夠教書育人,而不單是為了獲得教師資格證。
素質教育是當代中國教育學人的歷史使命?,F在是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復興的最好時機,也是中國教育學人的最好時代。讓我們每一位教育學人都行動起來,群策群力、鼓足干勁,為素質教育添磚加瓦,力爭在世界教育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1] 孫云曉,洪明.挑戰與回應:素質教育不朽使命——訪原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J].少年兒童研究,2009(10):24-30.
[2] 黃甫全.素質教育悖論[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1996(5):81-87.
[3] 王策三.認真對待“輕視知識”的教育思潮——再評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提法的討論[J].教育發展研究,2004(10):61-65.
[4] 蕭宗六.“素質教育”的說法值得商榷[J],班主任之友,1995(3):4-5.
[5] 張正江.素質教育是輕視知識的教育嗎?——與王策三先生商榷[J].全球教育展望,2004(10):8-13.
[6] 郭榮江.小學全科教師音樂素質探索[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5(6):154-156.
[7] 陶永莉.慕課與高校人文素質課的契合問題探討——以“互聯網+教育”為背景[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4):112-116.
(責任編輯:李朝平)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dagogy People and Quality Education
ZHOU Zhongliang
Quality education is the socialist educ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hich is China’s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world. The pedagogy people and quality education are mutually needed. The former needs not only to polish their theory of quality education, but also to carry out quality education in practice. They have to guide and participate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education, as well as to carry out quality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They must seek the resultant force of society and accomplish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pedagogy people;quality education;practice;theory;Grassroots Education
G40
A
1009-8135(2017)06-0102-05
2017-07-12
周中梁(1968—),男,四川鄰水人,阿壩師范學院基礎教育學院教授,主要研究素質教育、民族心理。
四川省教育廳重點課題“素質教育高原突圍”(16SA0146)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