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心強 游春霞
?
反思與前瞻:近三年高校研究生群體開展核心價值觀教育述論
鄧心強1游春霞2
(1.中國礦業大學公管學院,江蘇徐州 221008) (2.江蘇師范大學物電學院,江蘇徐州 221116)
黨和政府倡導核心價值觀培育和踐行以來,對“研究生”群體主要從探討教育必要性和重要性、研究生常見價值觀分析、與傳統文化資源的關聯、新媒體條件下的教育思考等七個方面展開。研究中普遍存在與專業課結合不緊密、學校管理部門之間及導師聯動施教不夠、匯聚案例推廣不夠、結合辦學特色和本土資源形成“校本化”特色不太鮮明等問題。這些將成為今后繼續研究的原動力與立足點。
研究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反思;學術展望
自2014年習近平在北京大學考察時指出青年的價值觀處于形成和確立的關鍵時期①以來,學界對包含“研究生”群體在內的青年核心價值觀教育現狀和途徑等進行了各項研究,成果與日俱增。2015年1月19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中強調:“做好高校宣傳思想工作,加強高校意識形態陣地建設,是一項戰略工程、固本工程、鑄魂工程”,并要求“以加強高校網絡等陣地建設為重點,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痹趪覍蚝蛯W界呼吁下,“高?!比绾伍_展核心價值觀教育日趨成為近年來學界一個熱點話題。必要的反思是對已有實踐及其成效的一次審視,獨特的前瞻是對未來更好地進行此項教育的一種構想。
研究生作為知識精英群體,肩負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任,加強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對于提高他們的能力水平和思想素質有著重要意義。隨著中共中央提出在全國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工程以來,各高校對青年學子進行意識形態教育也如火如荼展開。學界對研究生群體展開的核心價值觀教育成果也與日俱增。截止到2016年8月1日,通過“國家圖書館”和“中國知網”查詢,有1部專著和約6篇期刊文章(見文末參考文獻),大體從以下七個方面展開。
一是探討開展研究生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喻嘉樂在《新時代研究生群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研究》(2015)的“緒論”中,以習近平“扣扣子”的論述為起點,論述了當前踐行研究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時代要求與重要意義。作者指出:“一所大學,僅僅做到知識上的傳承已不足以肩負起時代和社會所期望的研究生教育,研究生的成長和成才必須伴隨著價值觀念的引導和示范、價值理想的選擇和確立、價值行為的規制和整合。”[1]2對研究生開展核心價值觀教育是一項“內化為心、外化于行”[1]3的長遠工程。作者依次從提升國家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重要保障、推進社會文明的有效途徑、促進個人成長的必要環節三個方面,論述在新時期開展此項教育是符合時代要求的活動。
二是對當前研究生核心價值觀的多維分析。朱春艷從“愛國為核、創新為基、信念為魂、品行為本”四個方面,提煉出既體現出社會主義的本質,又表現出當代研究生群體特征的核心價值觀[2]47-48。喻嘉樂則對比了研究生和本科生價值觀的差異后,詳細分析了當前研究生價值觀的四個變遷:抹平個性國家至上的集體主義價值觀、盲目性和功利化的利益至上的價值傾向、理性回歸后的平衡統一價值觀、自由開放和寬容多元的價值觀[1]121-127。
三是探討“傳統文化資源”與展開“研究生價值觀教育”之間的關聯。如胡曉風著重論述了如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引領研究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中發揮積極作用,她從涵養情志、立足傳統、吸收現代文明以及加強監督和獎懲機制等角度,論述了讓當前核心價值觀內化為全體研究生自身的價值認同體系,促使他們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倡導者和踐行者,指出這是當前進行核心價值觀培育的根本舉措[3]75-78。喻嘉樂指出中華傳統文化是當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根基與血脈,他簡略剖析了傳統文化和當前核心價值觀之間存在的價值契合,分析了傳統儒道等流派蘊含的核心價值觀及其內化機制,指出了傳統核心價值觀的局限性、面臨的外部質疑及其轉換和再造[1]45-90。
四是從新媒體、微時代角度論析研究生核心價值觀培育面臨的機遇,存在的挑戰,就其表現和原因進行分析。朱千波從海量信息帶來價值觀的多元化、信息傳播的個體化帶來話語權的消減、傳播技術的快速更新帶來教育方式的不適應三個方面分析了“挑戰”,也從資源的豐富、工作的效率、渠道的拓寬方面分析了“機遇”[4]。韓文乾則從社會大環境的滲透、新媒體平臺建設的相對滯后等方面,分析網絡對高校核心價值觀教育產生不良影響的成因[5]。他們所論立足于“高?!保匀粚Α把芯可后w”同樣有效,只是沒有提的那么響亮和明確。
五是從各種機制建設、人才培養角度,論析開展研究生核心價值觀培育存在的問題和應注意的事項。喻嘉樂指出當前研究生價值觀教育存在的突出問題主要有:課程教育亟需提升、信仰教育需要加強、網絡陣地急需占領、社會影響尚待擴大[1]137-143。
六是具體探討在微時代和信息化語境下開展研究生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途徑和方式,就此項教育的培育和踐行做了思索。這主要體現在標題中包含“高校”或“青年”的數篇論文中。如許燦榮指出新媒體環境下,青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應該從新媒體平臺建設、新媒體平臺活動設計、傳播契機的把握等方面著手,有效推進青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6]。朱千波則認為積極應用“微視”“微課”等移動互聯時代的新媒體,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4]。韓文乾指出,應利用新媒體推動高校課程和校園文化建設,加快高校網絡平臺建設[5]。毛俊指出,核心價值觀教育唯有因勢利導,以“微時代”為契機,將教育與時代主動對接,以科學、合理的路徑與舉措加強與改進:自覺提高思想認識,更新教育觀念,突出人本化、生活化;積極改進課程教學模式,提升教師媒介素養,創新教學內容與形式;全面占領輿論陣地,牢牢把握輿論主動權,優化教育環境[6]。喻嘉樂主編的著作中,用兩章分析了新時代研究價值觀的“外部境遇”和“現狀掃描”,指出“信息化增強了價值觀教育的主體意識”,對研究生道德品質、價值觀念和學習方式等都產生了深刻影響,其后依次從“信仰教育”“德育課程”“社會實踐”“網絡育人”四個方面,對新時代研究生的核心價值觀教育途徑進行了探索。著述后面附錄了“研究生樹立核心價值觀的言行坐標”,精選古代格言,從立志、修德、明辨和謙恭等方面做了梳理,給讀者很大的啟迪[1]。
七是個案探討和經驗示范。這主要集中在從研究生群體中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走在前列或富有經驗的高校,集中總結實施此項教育的步驟流程與成敗得失。如浙江大學對研究生開展的西部行、碩士掛職鍛煉、推動創業實踐活動、建設研究生“五好”導學團隊等[1]213-228,都極具示范效應。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編著的《高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創新案例》(2015)在廣泛調研、征集的基礎上,以全國不同省份30余家高校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案例為重點,展示了各地、各高校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工作中的新思路、新探索、新實踐、新成果。每一節在對相應高?!鞍咐枋觥焙?,進行“案例典型特征與推廣價值”界定后,設置“討論與建議”板塊,進行經驗總結和推廣[7]。
隨著教育部對“研究生創新能力提升”的日益重視,研究生核心價值觀培育路徑和教育方式將成為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的熱門話題,也將日益受到研究生教育和管理部門的重點關注。通觀當前相關成果,主要有三個突出特點:一是非常密集地在2015年產生,說明此項研究才剛剛起步,一些思考并不十分深入和成熟。今后數年這將是多個學科共同關注的熱點;二是絕大多數成果以“大學生”(本科生)的核心價值觀教育作為研究對象,聚焦研究生群體的則少之又少,還有極大的研究空間;三是當前關于研究生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成果中,從“自媒體”“微信”角度論述的,重復度極大,對其教育方式的多元思考和創新力度還不夠。在如何落腳到通過此項教育來切實“增強研究生創新能力,提升其整體素養”方面,筆者認為還大有文章可做。這也昭示著今后此類課題較大的現實意義和實踐價值。
為使今后高校對研究生群體開展核心價值觀教育更富有成效,在培育方式和踐行途徑上不斷尋求革新和突破,在高校人才培養質量上更進一步以適應時代需要,這里略陳十二點如下,希望對來者深入研究有所裨益。
1.高校對研究生群體進行核心價值觀教育,缺乏必要的頂層設計和協同作戰,表現為各個部門單打獨斗,零散而不成氣候,缺乏整盤棋的通盤考慮。據筆者了解,學校的研究生院和宣傳部通氣不夠,開展的活動較少從學校人才培養整體目標和活動策劃整體局面出發去考慮。再者,負責本科教育的團委和學生處和研究生院協同配合以形成從本到研的梯隊實施方案,目前實施不大夠。自然,其成效將大打折扣。這應引起領導部門的高度重視。
2.當前各級官方媒體在對研究生進行核心價值觀教育時,僵硬有過,活潑不足。比如學校各部門以及研究生常用的學術或社交網站,如果提升新媒體界面的友好度,通過優化用戶界面、提高用戶體驗來滿足研究生(多數為24~29歲)青年群體的差異化需求,將能更長久地吸引研究生經常登陸,不自覺地受到其影響。
3.當前高校尤其是人文社科研究生的課程和教材缺乏照應和互動,響應國家倡導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的號召顯得有些遲緩。一方面鑒于高校項目主宰導師的體制,很多導師的時間和精力主要用于填表、申報項目和研究結題,少數編寫專業課教材的老師,在滲透核心價值觀進入具體章節方面,意識還不強,執行力弱。另一方面,現有課程設置或調整多從是否國際化、是否能增強研究生創新能力、是否有利于增強實踐技能及學生創業等展開,少有從核心價值觀培育和踐行層面來分步驟、分計劃、分學科、分年級的調整學科方案,進行課程設置。
4.當前高校對研究生群體進行的核心價值觀教育,缺乏在校和入職的緊密銜接。當前對研究生的核心價值觀教育缺乏和入職必備的能力、素養、經驗準備的銜接,表現為研究生日常管理中未結合職場常見的自由、平等、真誠、和諧等價值觀展開,似乎單純停留在“校園”和書本來開展日?;顒优c教育管理,缺乏必要而適度的“社會”轉換,視野不夠開闊。當前高??稍谘芯可膶嵙暛h節、就業簽約后的反饋、創業課程、基地培訓、邀請校友回校做經驗交流等方面,結合“經驗分析”“案例講解”“實踐動手”等來加大核心價值觀的教育與弘揚,避免“校園”和“社會”脫節的“兩張皮”現象。
5.當前研究生核心價值觀教育中缺乏對“學生最關心什么”的全面了解。據調查顯示,當前研究生對政府倡導和國家主流媒體反復宣揚的核心價值觀,選擇很清楚的僅占10.1%,33.65%的選擇“模糊”和“不清楚”[6]。在社會轉型和新媒體崛起的當下,很多高校教育者對研究生的日常管理力度不夠,普遍對當前90后占據主體的研究生的特征及需求了解不夠。而高校研究生院(處)目前還缺少這方面的“智囊團”提供專門信息②,致使研究生核心價值觀教育很難到位。
6.研究生群體以“治學”和“研究”為主旋律,目前高校未緊扣此特征展開諸如“敬業”“誠信”等核心價值觀教育。“研究生”顧名思義是通過系統學習專業知識來提高治學能力、獨立進行科學研究的群體代名詞。他們在課程學習、聆聽報告、論文發表、畢業選題等各個環節所進行的一切,都是為了獲取獨立從事科研的能力和素養,熟悉研究的規范、步驟和流程,以在基礎領域推進學術創新,在應用領域解決具體實際問題。在每個學科,都有開創性的知名前輩做出過耕耘,有正在兢兢業業從事治學的學者就在身邊,這些都是科研“敬業”和學術“誠信”的化身,高??沙浞掷眠@筆寶貴資源,通過設置“治學楷?!薄翱蒲袣v程”“研究探索”等方式來示范,對青年學子進行核心價值觀教育。
7.當前研究生核心價值觀教育,立足于“校本特色”來展開,做得很不夠。一所高校的辦學特色,反映在培養人才的目標與定位,也是是否具有個性的重要指標。然而在高校普遍擴大規模綜合性發展的趨勢下,很多高校的辦學特色并不顯著甚至漸趨泯滅,更遑論其依托校本特色來對研究生在內的青年學子展開核心價值觀教育了。比如“中國礦業大學”就應緊扣“煤礦開采”資源來做文章,就中國百年煤礦史所產生的大批學人為建設富強文明的新中國而彰顯出的愛國、敬業精神,就大批畢業生奔赴山西、河南等煤礦基地和地下礦井為求得和諧環境而體現處的友善態度和追求自由的姿態面貌等,就區別于“中國傳媒大學”依托網絡、電視、報刊而踐行民主、法制的校本特色。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所有高校都可在辦學定位、人才培養和校風形成上作出自己的品牌,打響這種品牌,使數屆畢業生的成長成才與核心價值觀形成良性循環。
8.當前高校在對研究生進行核心價值觀教育時,聯系社會時政“熱點”方面做得還不夠。價值觀屬于人文社科領域催生的關于交際、處世、做人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它關乎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水平,可以在學生入學到畢業全程的數十個環節中去貫徹實行。研究生對新生事物的敏銳性和好奇心遠遠超過常人的想象,伴隨著微博、微信的崛起,低頭族能在瞬間知曉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發生的新聞事件,而社會是瞬息萬變的,各類新奇人物、事件層出不窮,學校宣傳部門和研究生管理部門,如緊扣熱點展開價值觀教育,必將引發學生們的興趣,同時在關注、討論、爭鳴中獲得熏染,在校方必要的引導與提煉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9.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門對匯聚各自學校近三年開展的關于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的活動總結和案例收集工作,還做得很不夠。在學校領導重視,主要部門做出頂層設計來實施系列相關核心價值觀的活動以后,學校不能做重復性的工作,而要做好經驗交流和案例匯聚工作,便于此項教育在研究生群體中的普及和推廣。當前一些不接地氣的活動不少,千校一面,但對核心價值觀培育和踐行的成效缺乏必要的評估與總結。如活動富有特色,甚至將一些高質量案例作為學校的教育品牌,不斷延續和傳承下去,必將對很多屆研究生乃至本科生形成持續性的教育效果。在主管單位教育廳甚至教育部調研和搜集地方踐行案例時,便可水到渠成地成為學校的一大特色,并有機會經過媒體宣傳成為其他省份借鑒和參照的經典例子[8]。
10.當前開展研究生進行核心價值觀教育,對其“主體性”的發揮與弘揚還很不夠。研究生是“三觀”趨于形成,并有自己獨特思考和判斷能力的青年群體,也存在浮躁和功利的習氣,被轉型期的多元價值觀給浸染,對一些事物和現象表現得懶散或過激,如對其進行核心價值觀教育,不充分激發其“主體性”,難以達到初衷。王功敏曾從強化信息交互機制、優化選擇引導機制、改進接受反饋機制、完善管理干預機制等方面[9],對新媒體環境下本科生的核心價值觀教育進行了探討,能給我們很多啟發。筆者以為,高校管理方可從建立研究生核心價值觀形成的身心機制與關鍵點、價值觀的評價體系、形成榜樣進行宣傳與獎勵、關注案例及時分析與共享、培育教師和課程交叉進行、對研究生此項教育進行后期跟蹤、記錄和反饋等,都不失為加大此項教育成效的有效手段。這需要投入大量精力,發動心理學、教育學和管理學方面的師資共同參與和完成。
11.當前高校對研究生實施核心價值觀教育時,采用交往和互動的方式還不夠。據我們觀察和了解,核心價值觀之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層面的教育如采用傳統的教師在課堂上講授為主的方式,會枯燥乏味,對在新媒體環境下成長起來的當代研究生缺乏吸引力與感染力。高校已呼吁了十余年的教學改革,加強師生的互動性已成一大趨勢。有人指出,加強教學內容與形式創新偏狹于硬性灌輸,強調“交往”“互動”“改變”,更尊重學生?!拔r代”,追求自由、平等,求新、求變,青年學生更不愿接受“一言堂”的教育[7]。
12.在對研究生進行核心價值觀教育時,目前在結合學生日常生活、增強教育方式的體驗性和情感化方面,還很不夠。目前高校從事此項教育的主要有兩類人群,一是研究生或本科生教育管理者,如推出的征文、競賽、茶座、活動月等活動;二是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校“兩課”教師,將其結合“兩課”來講解。他們基本上缺乏運用中國傳統文論諸如“情動于中而形于外”“不真不誠,不能動人”等方面的知識與方法,使此項教育陷入機械化而難以對研究生形成開闊胸懷、提升境界的震撼效果,很難使研究生在離開課堂和校園后依然以身作則地去踐行核心價值觀。這與高校在開展此項教育時沒結合研究生密切關注的生活學習內容來展開,沒有采取引導研究生進行情感體驗的方式去培育和踐行有關。無論哪個年級的研究生,他們都身在校園,人生經歷和社會閱歷都有不足處,時空之限使他們對國家倡導自由的價值、友善的重要性、和諧的社會意義和民主的艱難性等,都缺乏一定的情感體驗,只要千方百計地通過社會事件、中外人物、案例征集、現象講解等等,來精心設置具體場景和一定的問題,將其帶入到某種語境和氛圍中去,他們才能對核心就價值觀中的每個詞有更深切的理解和體悟。
隨著近年來全國碩、博士生的擴招,橫跨研一到博三共六個年級的研究生群體在高校占據了相當大的比例。在多元文化激烈碰撞和不同價值觀念相互激蕩的今天,對這批祖國接班人進行核心價值觀的教育迫在眉睫,應當受到學界和管理方的高度重視。因篇幅之限,這里主要“把脈診斷”,在梳理成就和現狀后大量地指出存在的問題,具體“開藥”待另外行文。所論不盡全面深入,權當拋磚引玉,以期后來者不斷探索研究生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途徑和方式,使此項教育收到良好的預期效果。
[1] 喻嘉樂.新時代研究生群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
[2] 朱春艷.當前研究生核心價值觀探究[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5).
[3] 胡曉風等.優秀傳統文化與研究生核心價值觀教育[J].吉首大學學報.2015(S2).
[4] 朱千波.移動互聯網視域下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J].中國高等教育.2015(9).
[5] 韓文乾.新媒體環境下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途徑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5(3).
[6] 許燦榮.新媒體環境下青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研究[J].青年探索,2015(1).
[7] 毛俊.“微時代”青年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J].江蘇高教,2015(4).
[8]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組織編寫.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校案例[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5.
[9] 王功敏.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機制構建[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5(9).
[10] 江蘇省委宣傳部組織編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叢書(十二冊)[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5.
[11] 黃德珍,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研究[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5.
(責任編輯:張新玲)
① 《習近平在北京大學考察時強調: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祖國和人民同行努力創造精彩人生》,載《人民日報》2014-05-05(01)。
②據筆者了解,一些研究生院的教改課題多從案例庫建設、創新能力提高、國際化教育等方面展開,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展開的目前并不多,且沒有受到應用的重視。
Rethinking and Prospecting: A Review on the Education of the Core Values in Postgraduates in Recent Three Years
DENG Xinqiang LI Xiang
Since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 advocate the cultivation and practice of core values, the discussions on the “postgraduate” group mainly concern seven aspects, such as the necessity and importance of education, the analysis of common values of graduate students, the connection with traditional cul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ducation thinking under the new media conditions, etc.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found in the study,including the lack of combination with the specialized courses, the lack of teaching linkage between the school management departments and the tutor, the lack of convergence cases, ambiguous combination of school characteristics, local resources and the “school-oriented” features. All these problems will become the motive force and foothold of further research.
postgraduate; core values; research and rethink; prospect
G641
A
1009-8135(2017)06-0107-06
2017-10-08
鄧心強(1979-),男,湖北大悟人,文學博士,文藝學博士后,中國礦業大學文法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中國古代文論、大學教育與教學。游春霞(1979-),女,江蘇泰州人,工學博士,江蘇師范大學物電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數字信號處理等。
江蘇省2017年度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項目(2017SJB0926);中國礦業大學2016年度校級精品課程《古代文學批評文選》立項建設;2017年度學校網絡在線開放課程《中國古代文論》立項建設(2017KCPY10)前期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