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慧峰
著力做好三個轉變 提升專員辦調查研究質效
●冀慧峰
開展政策調研是專員辦開展預算監管工作的一個重要方式,也是財政部黨組提出的“監管方式和職能向加強政策研究拓展”的轉型要求,理應成為專員辦開展預算監管工作的一個重要抓手。在財稅體制改革和專員辦轉型向縱深推進的2017年,我們認為,要開展好各項調研工作,進一步發揮專員辦的就地就近優勢,提升監管成效必須要做好三個轉變。
一是由問題型調研向研究型調研轉變。正如專員辦在工作轉型過程中要求的,工作方式要從監督查處問題向強化管理、完善機制方向轉變一樣,調研工作也要從單純地查找、羅列問題向挖掘問題成因、提出政策建議等研究型調研轉變。這就要求我們,一方面,要摒棄惰性思維,在開展調研過程中,我們不能簡單地將調研理解為一個檢查報告或者處理決定的另一個版本,僅成文了事,而是要緊密結合問題,將造成此問題的政策性、地域性、制度性以及具體操作層面等的原因盡可能地查找出來;另一方面,要主動分析研究,在對策建議方面大做文章,主動適應轉型工作的要求,把作為預算監管主體的專員辦真正擺進去,通過理順自己既作為監管一線的“第一人稱”,又作為中央權力部門和政策制度執行者之間的“第三人稱”的關系,平衡好調研建議的科學性、有效性和針對性,確保形成有價值的調研成果。
二是由單一型調研向復合型調研轉變。財政業務全覆蓋是專員辦轉型的一個拓展方向,也是確保專員辦融入財政主體業務、真正成為財政部在地方實施中央財政管理延伸的基本要求。與此相適應,在開展調研過程中,我們不能將每次的調研僅僅視為完成一項工作任務,而是要將其與其他日常監管方式統籌起來,共同作為專員辦開展預算監管的重要手段,彼此促進。具體來說,實現單一型調研向復合型調研轉變,就是要在調研過程中,改變過去人為設置調研圍墻、思維過于狹窄、僅僅只對與調研內容直接相關的主體和內容開展調研、對相關性不強甚至起初無法確定相關性的內容采取消極甚至回避的做法,將每一項調研放置在專員辦開展預算監管的大環境下,以整體思維積極推動調研。通過調研,要一方面彌補部分監管事項采取非現場監管模式造成的監管力度不夠、監管程度不深、信息掌握不全面等不足;另一方面又能在抓住本次調研主題、做好本次調研之外,自主地發現專員辦預算監管范圍之內的其他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及時將這些線索作為當前或今后的監管重點,發揮出調研的拓展效應。
三是由側重定性調研向定性和定量相結合調研轉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都是開展調研的重要分析手段,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本前提,沒有定性的定量盲目且毫無價值;定量分析則使定性分析更加科學、準確,促使定性分析得出更加廣泛而深入的結論。二者在本質上是統一的,互為前提,相互補充。專員辦要從側重定性分析轉向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結合,要做到:一是在問題導向的原則下開展調研時,絕不僅僅簡單而籠統地得出調研結論,而是必須將每一個結論基于翔實的歷史和現實數據以及橫向和縱向對比,將結論反映清楚、分析透徹,在緊跟中央步伐、理清大政方針、密切關注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和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等方面的政策時,通過調研收集整理出一批能夠供部內相關司局和有關決策者參考的準確而翔實的實證數據,為財稅政策制定和規范提供幫助;二是要求我們作為預算監管的一線執行者,要不斷提升我們的監管水平和調研能力,要有通過學習數統理論、掌握畫圖建模等調研新工具的意識和行動,不斷提高社會政策研究能力、改進調研工作方法等,將專員辦從蜻蜓點水的“雜家”轉化為深耕厚植于監管一線的監管“專家”,實現專員辦預算監管水平和成效的不斷飛躍。■監督動態
(作者單位:財政部駐陜西專員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