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喜平(湖南省聯合產權交易所,長沙410009)
對“32號令”的學習體會和思考
◎ 龍喜平(湖南省聯合產權交易所,長沙410009)
繼2004年《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管理暫行辦法》(國務院國資委、財政部令第 3 號)(以下簡稱“3號令”)出臺施行十二年后,2016年6月24日,國務院國資委、財政部又聯合發布了《企業國有資產交易監督管理辦法》(以下簡稱“32號令”),可謂“十年磨一劍”。通俗地說,32號令是3號令的升級完善版,正因為此,產權行業內不少人稱32號令為“新3號令”。32號令的發布,釋放出國家進一步加大對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力度的信號,為進一步加強國有資產交易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
1.1 不再“暫行”
3號令是暫行辦法,帶有“試行”的意思,而32號令總結了多年來的國有資產交易經驗,不再有“暫行”二字。
1.2 由“產權”擴張到“資產”
3號令規范的范圍主要是“企業國有產權”,32號令規范的范圍則更廣,即包括“企業產權(股權)”,也包含了企業增資,以及企業實物和無形資產(如房產、土地、設備設施、知識產權等),這無疑加大了對國有資產的保護力度,實現了國有資產交易的全方位規范。與之相對應,3號令標題稱“轉讓”,32號令稱“交易”,以涵蓋企業增資。
1.3 32號令對相關概念界定更清晰
比如,32號令對“企業國有資產交易行為”、“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國有實際控制企業”的界定更為清晰,便于實際操作,而3號令對“企業國有產權”界定得較為模糊,且沒有對“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做進一步解釋。
1.4 32號令的相關操作程序規定得更具體
32號令比3號令的相關操作程序規定得更詳盡具體,更便于實務操作。實際上,32號令總結了實務工作中的很多經驗,對相關程序作了更為詳細具體的規定。比如,就意向受讓方是否符合受讓條件的問題,當產權交易機構與轉讓方意見不一致時,32號令明確由轉讓行為批準單位決定意向受讓方是否符合受讓條件,這就為爭議解決設置了一個終局程序,而3號令對此未作規定。又如:32號令第十九條明確規定,“轉讓項目首次正式披露信息之日起超過12個月未征集到合格受讓方的,應當重新履行審計、資產評估以及信息披露等產權轉讓工作程序”。該條規定實際上也是產權交易機構在實務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在32號令出臺前,并無權威的統一規定。
2.1 總則中增加“企業國有資產交易,應當發揮市場配置資源作用,遵循等價有償原則。”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是一個重大的理論突破。顯然,32號令規定的“發揮市場配置資源作用”是貫徹“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重要體現。作為產權交易機構,本質上是一個市場平臺,而不是政府衙門,因此,必須堅持市場化觀念,在依法依規的前提下,勇于改革創新,敢于向市場要業務,向市場要增值,向市場要效益。產權交易機構更要遵循市場規律,按市場規則辦事,主動作為,在市場中創新發展。產權交易機構向市場要增值,向市場要效益,就是說,產權交易機構不僅要確保交易程序合法合規,更要采用市場化的手段,加大項目招商宣傳、推介力度,協助提供融資等增資服務,最大限度地擴大國有資產交易信息的覆蓋面,最大限度地征集更多的投資者參與項目競爭,從而使國有資產能夠溢價增值。
2.2 拓寬進場交易的品種是最大亮點
如前文所述,32號令將國有企業增資和企業一定金額以上的生產設備、房產等資產納入進場交易范圍,無疑大大拓寬了進場交易的品種。
具體而言,增加了“企業增資”一章,將企業增資行為納入公開交易的范圍。早在國務院辦公廳2005年12月轉發的《關于進一步規范國有企業改制工作的實施意見》中就有這樣的規定:“擬通過增資擴股實施改制的企業,應當通過產權交易市場、媒體或網絡等公開企業改制有關情況、投資者條件等信息,擇優選擇投資者。”但是,在實務工作中,不少人認為,這條規定是專門規范企業改制的,如果企業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則不適用。因此,在32號令出臺之前,企業增資究竟要不要進場交易,一直存在較大分歧。32號令出臺后,這一分歧得以徹底消除,從源頭上規范了越來越多進行混合制改革的企業增資行為。
32號令進一步明確了企業設備、房產等資產轉讓應當在產權交易機構公開進行,這也是第一次通過部門規章的形式明確國有企業的這些資產轉讓,應當進入產權交易機構公開交易。早在2013年12月,國務院國資委下發的《關于中央企業資產轉讓進場交易有關事項的通知》(國資廳發產權〔2013〕78號)就明確規定:中央企業及其各級控股企業一定金額以上的資產對外轉讓,應當遵循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在依法設立的企業國有產權交易機構公開進行。不少省、市的國資監管部門也出臺了相應的管理辦法,要求國有企業轉讓設備、房產等資產,應當進入產權交易機構進行。比如于2011年11月下發的《湖南省人民政府關于省屬企業國有資產處置有關事項的通知》(湘政發〔2011〕43號)規定,省屬企業處置實物和無形資產,應當進入湖南省聯合產權交易所等產權交易場所依法依規公開交易,確保交易的公開透明;2012年8月,湖南省國資委下發《關于加強省屬企業實物和無形資產轉讓管理工作的通知》(湘國資產權〔2012〕159號),對省屬企業資產轉讓的相關程序作了詳細規定。
2.3 公告形式變更為“信息預披露和正式披露相結合”的方式,不再強調報刊公告方式
對于“因產權轉讓導致轉讓標的企業的實際控制權發生轉移的”,應當在轉讓行為獲批后10個工作日內通過產權交易機構進行信息預披露。該“信息預披露”程序的目的是充分進行轉讓信息公開,最大限度地征集意向受讓方。此外,32號令不再強調資產交易公告在報刊上刊登,這也是適應新媒體發展的務實舉措。
2.4 更加重視信息化建設
32號令的第五十四條在列舉開展企業國有資產交易業務的產權交易機構應符合的基本條件時,特別強調了信息網絡技術,比如該條第(三)項明確:擁有組織交易活動的場所、設施、信息發布渠道和專業人員,具備實施網絡競價的條件;第(五)項明確:信息化建設和管理水平滿足國資監管機構對交易業務動態監測的要求。顯然,在互聯網時代,信息網絡技術的應用是大勢所趨,產權交易機構作為公眾交易平臺,信息網絡技術應當能夠有效支撐其業務發展。實際上,行業內已經在逐步推行網上報名、網上結算等交易服務。
2.5 對產權交易機構的執業行為提出了更嚴格要求
在國有資產交易過程中,有幾個主要主體,即:轉讓方、投資者、國有資產監管部門、產權交易機構,還涉及審計、評估、律所等輔助中介機構。產權交易機構是國有資產交易中的重要中介類主體,是確保國有資產依法公開交易的重要參與者。加強對產權交易機構的規范化管理無疑特別重要。3號令第三十四條規定:產權交易機構在企業國有產權交易中弄虛作假或者玩忽職守,損害國家利益或者交易雙方合法權益的,依法追究直接責任人員的責任,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將不再選擇其從事企業國有產權交易的相關業務。而32號令則“更進一步”,一方面,第五十五條明確規定了對產權交易機構進行提醒、警告、通報、暫停直至停止委托從事相關業務的六種具體情形,另一方面,第六十一條明確:產權交易機構在企業國有資產交易中弄虛作假或者玩忽職守、給企業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2.6 增加了交易結果的公告程序
32號令第二十九條、第四十四條分別規定了產權轉讓和企業增資交易結果的公告環節,該規定旨在交易程序上進一步增加交易的透明度,通過交易結果的公告,接受社會監督。
2.7 增加了可采取非公開協議轉讓(增資)方式的相關規定
32號令第三十一條、第三十二條、三十三條明確了國有產權非公開協議轉讓的相關規定,第四十五條、第四十六條、第四十七條明確了國有企業可以非公開協議方式增資的相關規定,為產權交易機構厘清了無需進場交易的品種并提供了權威依據,實際上也明確了除32號令明確可協議轉讓(增資)之外,其他情形應當進場交易。
3.1 加強對32號令的宣傳
法律法規的生命在于執行,而要有效執行,首先在于“知法”。一方面,產權交易機構自身要認真學習32號令,并嚴格遵守。比如湖南省聯合產權交易所多次組織員工集中學習32號令,同時,按照32號令的要求對原有的業務流程和文本進行了系統修訂。另一方面,產權交易機構要通過各種形式,幫助服務對象了解32號令,特別是要宣講國有企業增資和國有企業一定金額的資產均要通過產權交易機構公開交易,真正實現“有進必進”,從源頭上杜絕違規場外交易行為。
3.2 國有企業增資操作程序有待細化
相對于國有企業產權和資產轉讓,國有企業增資操作程序還不夠成熟,32號令對企業增資也僅做了“粗線條”的規定,因此,各產權交易機構可相互學習借鑒,逐步形成一套較為完備的可供復制的操作程序和示范文本。各省國資監管部門也可出臺相應的管理辦法,進一步細化規范企業增資操作程序。
3.3 對32號令第四十三條的理解
32號令第四十三條規定:“投資方以非貨幣資產出資的,應當經增資企業董事會或股東會審議同意,并委托具有相應資質的評估機構進行評估,確認投資方的出資金額。”
由于是公開增資,如果企業允許非貨幣資產出資,則應當在增資公告中事先明確:投資方可以非貨幣資產出資,但投資者擬用于出資的非貨幣資產是否符合企業需要,應當由企業董事會(股東會)審議同意;未審議通過的,投資者應當更換企業需要的其他非貨幣資產,無合適非貨幣資產的,應當支付相應的貨幣資金。這就是說,要事先說明:不是任何非貨幣資產企業都會接受(比如增資企業為房產企業,投資者用汽車零部件生產線來出資,對增資企業來說不具有“有用性”),即要與其經營業務相關,否則企業持有這些資產,也只能閑置,致使增資目的落空。
(作者為湖南省聯合產權交易所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