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晴晴
新聞類網絡直播作為后起之秀,為傳統媒體和新媒體開拓出新的業務空間,未來有望成為新聞報道的主要形態。網絡新媒體憑借技術優勢率先開辟出發展空間。例如,2010年新浪微博就組織了一場“中國影響2009時尚盛典”的活動直播。傳統媒體在其后紛紛試水網絡直播,浙江廣電中國藍APP推出“藍魅直播”頻道;央視與美拍合作報道大閱兵,互動網友超過300萬人次。目前傳統媒體參與網絡直播擁有“后發優勢”。國家網信辦發布的《互聯網直播服務管理規定》中指出,“開展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的互聯網直播發布者,應當依法取得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資質并在許可范圍內提供服務。”[1]
網絡直播平臺給傳統的新聞報道方式帶來改變,具體從傳播者、傳播內容、傳播渠道、互動方式四個方面進行分析。
第一,新聞類網絡直播對記者和主播的專業素質提出更高要求。記者和主播在直播中應體現個人風格,具備用戶思維;同時以“新聞”為本,遵循專業化操作。
第二,新聞報道的選題和呈現方式發生改變。直播內容除了遵循新聞價值規律外,還應該體現“進程式”、“懸念強”和“現場感”。例如,新京報網的新聞直播選題“保定男童墜入40米深枯井,深夜救援進行中”,網絡直播記錄了新聞事件發生發展的全過程,最終結果留有懸念,吸引用戶持續關注。內容呈現方面,各大新聞媒體運用虛擬現實(VR)技術,增強新聞現場的真實感。
第三,新聞傳播渠道發生改變。大多數傳統媒體選擇直接對接互聯網平臺,通過與互聯網公司合作,快速進入網絡直播領域。例如,新京報與騰訊合作推出視頻新聞項目——“我們視頻”;少數新聞機構利用自有平臺開設直播頻道,例如浙江廣電的“藍魅直播”頻道。
第四,新聞類網絡直播注重用戶的參與體驗。網絡直播的魅力就在于主播和用戶一對多甚至一對一的實時互動交流,滿足用戶的存在感和參與感。例如,央視《奧運1+1》欄目在電視直播后留出一定時間進行手機直播,主持人白巖松在手機屏幕前回應網友的提問。
新聞類網絡直播的實踐剛剛起步,在發展中仍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有待進一步完善。
第一,直播記者的專業能力有待提升。不足之處表現在拍攝手法粗糙、無用信息過多、現場聲拾取不清楚、沒有解說和引導。在網絡直播中,團隊合作仍必不可少,要想做出精品,仍然需要多部門協作,包括前期策劃、直播前測試、剪輯和推廣。“以前記者只需要對自己的作品負責,現在必須在不同階段完成好不同的任務。”[2]
第二,直播內容的選擇和呈現有待完善。網絡直播屬于流媒體,只能跟隨事件發展進程觀看,除非事件本身有重大新聞價值,否則觀眾沒有耐心同步觀看。另外,以往的電視直播尤其強調安全播出,防止不當言論或畫面出現。而網絡直播的同步性會造成很多不確定性,新聞生產的管理決策層應出臺應對直播風險的預案,保證新聞的安全播出。
第三,網絡新聞直播面臨倫理困境。2016年11月發生的“大涼山公益作假”事件引發輿論聲討,新聞真實性的問題在網絡直播領域發人深思。還有研究者指出,“網絡視頻直播這種形態會讓新聞當事人直接、長時間暴露在鏡頭面前,這首先就面臨著消息源保護的問題。”[3]如何處理記者與采訪對象、消息來源的關系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第四,盈利模式有待探索。秀場直播是以人為中心的直播互動方式,可以通過聚集粉絲實現變現,而新聞直播是以事件為中心,很難產生粉絲效應,所以直播新聞產品的盈利模式有待探索。
盡管如此,網絡直播的發展前景仍被廣泛看好。在2016騰訊網媒體高峰論壇上,學者彭蘭提出“臨場化新聞”的概念,伴隨AR、VR的技術發展,用戶可實現360度沉浸在現場,這種沉浸感不僅是身臨其境,而且是用戶從自己的觀察角度出發,得出對新聞的認知。
更加接近新聞現場、接近事實真相是人們對新聞的基本追求,新聞類網絡直播的發展將進一步增強用戶對新聞現場的體驗和參與。目前反映出來的問題,并不只是技術層面的問題,更在于新聞報道理念問題,包括新聞為何需要直播、什么樣的新聞需要直播、怎樣直播等。深入思考這些問題,將對新聞類網絡直播的實踐有所助益。
[1]中國網信網.互聯網直播服務管理規定[DB/OL],http://www.cac.gov.cn/2016-11/04/c_1119847629.htm
[2]李晨赫.直播時代,通關的技能你練好了嗎[J].青年記者,2016(11):21-22
[3]林斐然.新聞視頻直播的四個問題[J].青年記者,2016(12):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