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韓路
傳統廣播自發展以來到現在,接收終端已經不再是單一的臺式收音機到汽車收音機的改變,而是移動用戶端的互聯網收聽革命。廣播類App應用瞄準了新一代年輕人群,滿足了其更精準的用戶需求。傳統廣播中最為吸引人的是它新聞播報的及時性以及廣播所帶來的聽覺魅力,以及對于用戶來講的可伴隨性,這也成為了傳統廣播獨一無二的的優勢。這就需要傳統廣播在新媒體廣播類App應用的沖擊下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與其進行媒體的差異互補來符合更多受眾的需求。
在新媒體出現后,傳統媒體受到沖擊,但其獨特的優勢也凸現出來。首先傳統廣播的播送人員都是專業的人才儲備,持證上崗;同時在電臺也具有強大的后期內容資源,能夠在事件發生后,迅速通過電臺分享給正在收聽的受眾,所提供的信息具有真實性,可靠性,即有一定的公信力。而作為受眾本身,每天按時收聽已經成為一種收聽習慣,會使受眾具有溫暖感。傳統媒體是一個城市的主流頻率,傳播的信息為正能量信息,樹立的是黨政品牌,對城市宣傳發展起一定的傳播作用,這是新媒體App應用無法比擬的。
新媒體的出現,使傳統廣播不再年輕,同時也使受眾不斷減少,與新媒體相較來講,其現在正處于不斷下滑階段。傳統廣播的接觸面較窄,不能隨意安排一檔節目用來滿足少數受眾的需求,這也是電臺節目給用戶帶來單一,乏味之感;同時模擬傳輸,人工管理的方式,也使系統容易受到干擾;由于傳統廣播有一定的地域性,也間接局限了受眾的外出需求。時間方面,由于電臺是調頻收聽節目,播出的節目如果稍不留意,就會與其擦肩而過,繼而也很難留存;并且,在同一時間如果受眾有多個喜愛收聽的節目,但由于電臺的局限性,只能擇其一,放棄其他喜愛的節目,之后也無法在去彌補。“聞其聲未見人”大概是多數電臺節目的標準,受眾只能通過聽覺來接收信息,但新媒體的出現,帶來了畫面感,文字感,在聽的同時,滿足受眾的視覺需求,使用戶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廣播類App應用的出現,對于傳統廣播來講,無疑是一種打擊,在受眾減少的同時,也使用戶的選擇更加廣泛,那么,互聯網企業跨界到傳統行業的地盤都是從用戶出發,在傳統廣播中存在的實時收聽選擇性差,播放廣告無法避開,體驗性差,電臺只能區域性的收聽等一系列的局限,但將我們電臺搬上廣播類App應用以后,可以實現直播、點播兼顧,讓用戶獲得從未有過的收聽自由。
現在的主播已經不能再是單一的播音員,現在做一檔節目還需要主播對整體節目做策劃,也就是第二身份編導,只有編播一體,才能更好的對節目有把控,有升華,掌握節目的流程與方向。“內容為王”在新媒體進入后,變得更為重要,內容仍然是廣播類媒體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傳統廣播在新媒體時代若想快速發展與提升,我們可以借助廣播類App應用的平臺,與其合作達到互利共贏。現在多數廣播類App應用已經有實時收聽各地廣播這一子欄目,但與電臺同樣的問題是無法進行點播,用戶只能定點收聽,時間上還未能實現隨意化,我們可以在廣播類App應用中,將傳統廣播在直播的過程中進行全程伴隨錄音,這樣就解決了用戶傳統廣播無法進行點播的缺憾,不僅會使傳統廣播的收聽率提高,也會帶來新一輪的廣播熱潮。自己設立廣播類App應用平臺,這樣既實現與傳統電臺的直播節目,又方便用戶可以選擇自己喜愛的節目。
從傳統廣播到新媒體廣播類App應用的發展,狹義來講,是從收音機到移動終端的變化,廣義而言,是從傳播給受眾到服務于用戶,新媒體發展時代,單單的收音機與被動接受已經完成落后于時代,線上線下的廣泛合作才能更好的突破這一瓶頸。我們不僅可以自創App應用,也可以將這款App應用直接與視頻直播相加,同時滿足大用戶的不斷創新需求,也提高自身傳播水平與時代需求更好的相互結合。
綜上所述,傳統廣播在新媒體發展當道階段遇到許多沖擊,如果不進行轉型發展,單靠自身獨具的優點來走出一條道路是難上加難的,唯有廣播類App應用與自身優點融為一體,才能使傳統廣播完成更大的轉型。在未來發展中,新媒體的發展態勢必定是必不可擋的,傳統廣播要不斷摸索,不斷學習,完成更好的差異互補。
[1]張頌.中國播音學[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50-52.
[2]許國良.app應用對傳統廣播的沖擊與影響[J].福建:東南傳播,2016(08):1-2.
[3]李正良.傳播學原理[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