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郝晉芳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傳統的新聞媒體面臨著嚴重的挑戰,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被迫尋求新的轉型發展之路,逐漸地開始學習和應用新媒體技術,社會進入了媒介融合發展時期。新時期的發展對于新聞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記者要不斷提升業務素養和職業道德修養,提高在新媒體融合時代的新聞生產能力,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需要。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應用與普及,傳統的新聞傳播環境、模式、載體及傳播觀念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媒介融合已成為傳媒行業的發展趨勢,同時也對新聞記者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得信息傳播的速度越來越快,信息傳播的途徑越來越多,極大地改變了傳統的信息傳播環境,新聞的傳播越來越依靠智能手機等個性化終端。嚴峻的發展形勢使得傳統媒體被迫進行整合與改革,在平時的工作中積極地學習和應用新興的技術,使得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之間出現了融合發展的趨勢,在不斷的發展中,形成了一種全新的新聞傳播方式和信息和傳播環境。這就要求記者能夠適應時代的發展需求,學習先進的新媒體信息處理技術,以更好地完成新聞采編工作[1]。
媒介融合創新了新聞的生產模式,改變了傳統媒體信息采集與制作的流程,使得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新聞的制作和傳播者。這種新聞業務流程實現了新聞信息和資源的整合與重構,改變了傳統的新聞采寫與編輯的處理模式,促進了記者專業素質和新媒體應用能力的提高,實現了媒體的轉型發展。
隨著智能設備的普及和媒體技術的應用,受眾從單向的接收者向傳播者和受眾的雙重角色轉變,改變了傳統媒體在新聞傳播過程中的壟斷地位,媒體開始更加注重與觀眾的互動和反饋,媒體和受眾開始處于一種平等的關系,有利于新聞報道的公正和公開,促進新聞信息的傳播和發展。
在媒體融合的發展背景下,新聞采編過程不再是一個人單獨的工作,而是一個整體的工作鏈條,每一個記者都是促成這個工作鏈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播技術的發展進步使得新聞記者不再局限于某個新聞平臺,可以多種形式進行新聞報道,同時由于不同的媒體平臺所要求的新聞類型也有所不同,這樣一來就對記者應用新媒體技術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記者需要從圖片到文字再到視頻的多種采訪方式,有效應用新媒體的各種形式來實現新聞信息的全方位報道。因此記者在日常的學習和工作中要時刻注意鍛煉自身的新媒體應用的能力,逐步學會相關的攝影攝像、視頻剪輯、文字排版等技術,要求自己在掌握基礎的寫作采訪能力的同時,還要能夠為媒體機構拍攝合格的新聞圖片和新聞視頻,做一名全方位的復合型人才。另外記者也可以通過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通過個性化的風格和創新來吸引受眾,與受眾實現良好互動,以此來塑造自身及媒體形象[2]。
在新媒體時代,由于人人都能夠成為新聞的傳播者,記者的門檻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由于新媒體在編輯的過程中上稿、撤稿時都比較便捷,所以就更加需要注重培養媒體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修養,職業道德修養是指記者在從事新聞工作中必須遵守的職業操守和道德規范。
新形勢下,媒體的商業化色彩越來越濃,這對新聞記者的職業素質是一個嚴峻考驗。在當前的國內媒體中,尤其是黨報黨刊,他們承擔著黨和政府“喉舌”的功能。因此,新聞記者特別是黨報記者,一定要有較強的政治理論素質和職業道德修養,要具有全局觀念和大局意識,當好新聞“把關人”的角色。要積極地培養自身的職業修養,在日常的采訪工作中要嚴格要求自己,切不可為追求經濟利益,忽視甚至放棄職業道德底線,更不能為謀取私利,搞有償新聞和假新聞,背離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2]。
記者的專業素質指的是記者的觀察、采訪、寫作的業務能力,這些都是新聞記者的“基本功”,這其中,新聞的觀察能力和新聞的寫作能力是重中之重。只有擁有這些合格的能力,才算是符合一名專業的新聞記者的條件。
網絡技術的發展和智能化設備的普及、大量的自媒體出現,使得各種各樣的新聞開始充斥著整個網絡平臺,社會真正進入了大眾媒體時代。由于當前網絡監管還存在一定的困難,加上新媒體傳播內容的海量、傳播信息的迅捷以及傳播者的非專業性和不記名性,導致一些新聞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較差,專業水平難以滿足新聞報道的正常需求,甚至在新聞報道過程中出現了錯字等低級錯誤,導致大量的不合格新聞報道出現在人們的周圍,嚴重影響了新聞行業的發展。因此要積極地培養記者的專業素質,在發現新聞線索時應用專業精神和專業素養,深入調查、理性分析、準確判斷、去偽存真、給受眾帶來全面、客觀的視聽信息,從而正確引導輿論。
媒介融合時代,新聞行業的發展出現了巨大變化,記者隊伍也在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對于社會來說,記者媒介素養的提高能夠使新聞報道更好的發展,對于社會的進步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記者必須不斷提升自身的新媒體應用水平和職業道德品質,成為媒介融合時代的“全媒體型記者”。
[1]戴春杰.媒介融合時代全能記者培養與素養反思[J].新聞研究導刊,2017,8(08):105.
[2]冉茂學.淺析新媒體時代下全能記者的重要性[J].新聞研究導刊,2017,8(07):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