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可
跨文化傳播指的是擁有不同文化符號系統的人之間的交流活動。跨文化傳播活動古已有之,無論是我國對外的張騫通西域、鄭和下西洋、鑒真東渡,還是外國對內的馬可波羅訪華、泰戈爾詩集在民國時期的流傳等等,都屬于跨文化傳播的范疇。
隨著文化全球化步伐的不斷加快,全球范圍內的跨文化傳播活動也越來越呈現出交流常態化、內容形式多樣化的特點,隨之而來的青年亞文化的熱潮,也與跨文化傳播有著密切關系。
青年文化是以青年小眾為唯一生息、傳播和繁衍的客體人群的亞文化形式。20世紀以來,青年亞文化以其迅猛之勢逐漸從邊緣文化轉型成略主流的潮流文化。而亞文化中的嘻哈文化則是流行之巔峰,以其獨特的“自由真實 free and real”號召引領著世界青年文化潮流。
上世紀60年代,嘻哈文化最初起源于黑人群體,它的發源地包括了美國紐約哈林區、布魯克林區以及較為底層的布朗克斯。在那些地方居住的往往是地位較次的黑人和外裔,在當時略帶種族歧視的社會背景下,他們被毒品、饑餓、貧窮、疾病等問題苦惱著,他們將通過穿著松垮服裝在大街上用肢體或言語等方式來抒發心中的“real emotions”看作是嘻哈文化,于他們而言,嘻哈文化不僅僅是一種藝術形式,更是一種娛樂精神和信仰,是一種個性張揚放蕩不羈的街頭精神與生活態度。隨著跨文化傳播活動越來越頻繁,嘻哈文化也開始在全球蔓延開來。
作為愛奇藝有史以來投資最大的網絡自制綜藝節目,《中國有嘻哈》是“愛奇藝2017年唯一一檔S+級重點自制節目”①。
號稱國內首檔hiphop類音樂選秀類真人秀,《中國有嘻哈》打著“Rising!Chinese Hip-hop”的響亮口號,占領者各大音樂排行榜的榜首,成為了2017年年度網綜之最。它是一股經久不息的熱浪,喚醒著中國青年心底沉睡的不羈。
據統計,節目首播四小時內節目播放量破億,單期播放量更是高達2.7億,在新浪微博上成為話題之最,在國內青少年群體中掀起一股嘻哈熱潮。
《中國有嘻哈》帶給中國青年群體的,不只是潮流音樂,更多的則是一種獨特的、純粹的、真實的、具有正能量的嘻哈精神,就如hip-hop man 歐陽靖在《 fight for hiphop》中的那句歌詞“ 不管你主流或者你地下,只要你尊重這個文化,我們個個都在同一個家”,這種直接純粹的表達方式,正是當今中國青年需要的正能量。
以《中國有嘻哈》為載體,嘻哈文化的一夜爆紅不是偶然。近幾年中美跨文化傳播中,嘻哈文化的不斷輸入為其爆火提供了土壤。
在決定做《中國有嘻哈》之前,總制片人陳偉每天都在苦惱著今年愛奇藝要開辦的綜藝,他不斷地陷入“每天一個新題案,又推翻重來”的死循環,直到距離暑期只剩四個月的節骨眼兒上,“逼急了我就做嘻哈”他沖動撂下的這句話便決定了這部超級網綜的誕生。
《中國有嘻哈》在選擇播出平臺上摒棄了大眾依賴的電視產業而選擇了受眾范圍廣小的網絡平臺。陳偉接受21世紀報刊記者報道時說:“行業一切都具備,就差臨門一腳,缺一個敢于創新的平臺推一把。”目前的90后00后普遍對電視產業的依賴程度不高,而互聯網+產業則是這類人群的主要消費之處。通過新浪微博和愛奇藝這兩大創新平臺,《中國有嘻哈》將其目標受眾精準地鎖定在了這些人群上,并且通過微博投票聯名綁定了農夫山泉維他命水、抖音app、小米手機、肯德基kfc等投資贊助商,這些贊助商之間存在一個共同點,就是在青年群體中流行程度高。這樣兩大元素相結合,目標一鎖定,且伴隨互聯網驚人的傳播速度,很難不火爆起來。
一個成功的綜藝節目,往往是框架在左、細節承右,而《中國有嘻哈》的爆熱不僅僅得益于其目標受眾精準和節目制作精良,它所制造的社會輿論熱點以及現象話題對維持其熱度起到了非凡促進作用。
1.熱門詞匯、流行語
第一期海選中,吳亦凡隨口就問的:“你有freestyle嗎?”使被考核的 rapper啞口無言、一臉懵,這句話因此成為了微博上人們吐槽使用的流行語。
熱狗、張震岳的對話:“我覺得不行。”“我覺得ok。”在評選過程中,熱狗和同組制作人身份的張震岳兩人經常會對選手的表現產生意見分歧,這兩句帶著臺灣腔的對話,成為了網友互懟的流行語。
2.導師實力普遍不如選手
吳亦凡最初作為韓國男子偶像團體exo的隊長出道,雖然現在已單飛,手握一流hiphop資源,但許多觀眾對其帶有的idol偏見卻難以磨滅。而潘瑋柏、熱狗、張震岳這樣的老輩歌手,他們音樂的rhyme(押韻)、flow等都還滯留在00年代,甚至有網友吐槽道:“一點都不swag。”這些都在互聯網上引發了受眾的大討論。
3.選手個人話題制造
貫穿整個節目的這個帶著面具、中文發音困難英文發音超乎尋常的歐陽靖。
徐真真的抄襲事件、PG one萬磁王的diss、Gai與PG one的矛盾、孫八一的商務說唱接地氣、TT的大批少女粉絲…
《中國有嘻哈》的火爆,憑借的不僅是其幕后團隊對節目制作的同質異質詮釋的良好,其中加入的事件營造也起到了助推作用。
8月26日晚的《中國有嘻哈》因pg one的一曲《H.M.E》點燃了整場比賽的戰火硝煙,場面格外具有火藥味。這場生存戰,pgone出人意料地唱了中國大眾普遍無法接受的diss。微博上、論壇里、甚至是朋友圈里,隨處可見懟pgone的現象,大眾說他不尊重別人,說他太狂妄,說他素質低。但事實上,diss只是嘻哈文化中,創作者相互切磋的一種形式。
這也從側面反映了嘻哈文化作為一種小眾的亞文化,其普及度還較低。不僅僅是青年亞文化中的嘻哈文化,二次元文化等等,都尚未受到普遍重視和尊重。而《中國有嘻哈》的火爆、它帶來的正能量,足以引起中國娛樂業對青年亞文化的尊重度和重視度的反思。
在尊重和重視的基礎下,青年亞文化中某些消極的部分,中國娛樂業則應堅決抵制。如00年代在中國流行的“非主流殺馬特”文化,這種文化崇尚個性、夸張的裝扮和憂郁、早熟的心理,使得很多少男少女們為之瘋狂,仿造日本視覺性搖滾樂隊穿著打扮,爭相在網絡虛擬世界無病呻吟,早熟早戀,這是青年的瘋狂,也是青年的消極。
中國影視在走向世界的過程中,《甄嬛傳》、《霸王別姬》等傳播效果較好的作品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內容具有非常濃郁的中國特色,這是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名片。因此,在重視并尊重新興崛起的青年亞文化的基礎上,在對外傳播中,我國也應該充分利用優勢,加大中華傳統文化的對外輸出。
注釋:
①摘自https://baike.baidu.com/item/中國有嘻哈/20733299?fr=aladdin
[1]薩默瓦波特(美),閔惠泉.跨文化傳播第四版[J].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4.
[2]周 帆,《從 hip-pop運 動 看 青 年文 化 》[J].http://m.1688.com/blog_detail/428972.html
[3]林川.嘻哈:年輕人的“精神庇護所”[J].南風窗,2017(20).
[4]吳燕語.爆發的嘻哈:小眾文化的勝利,還是幻夢一場?[N].《21世紀經濟報道》2017年7月31日 第007版 商業故事.
[5]王欣.論嘻哈音樂電視與美國氣質的宣揚[D].上海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4.
[6]陳敏.全球化語境下青年亞文化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