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 虹(教授),羅玉翔
談保本型理財產品會計處理及其對財務報表的影響
云 虹(教授),羅玉翔
隨著我國理財市場規(guī)模的不斷壯大,理財產品及業(yè)務模式也在不斷得到創(chuàng)新,使得商業(yè)銀行理財產品會計處理的規(guī)范問題亟需解決。從確認和計量方面對保本型理財產品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分析其對財務報表產生的影響,并針對問題提出新的解決思路,可為規(guī)范商業(yè)銀行保本型理財產品的會計處理問題提供一定參考。
保本型理財產品;會計處理;財務報表;會計政策
保本型理財產品是指,由銀行向投資者保證本金及收益并承擔風險的理財產品,其中收益按照理財合同約定的收益率進行分配和支付。這類理財產品的相關風險報酬并未完全轉移給客戶,因此銀行需要承擔風險,屬于表內業(yè)務。
目前,理財產品會計處理未形成統(tǒng)一標準,因此各銀行可以靈活地選擇會計政策,操縱空間較大。管理層的經營戰(zhàn)略意圖、財務人員的專業(yè)能力、同業(yè)核算方式等都是影響其會計政策選擇的重要因素,這些因素的較大主觀性為銀行規(guī)避監(jiān)管提供了空間。
1.會計確認。針對保本型理財產品的負債端,各銀行趨向于采取對自身最有利的方法。在會計實務中主要有三種處理方法:一是計入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負債;二是為緩解存款壓力計入吸收存款;三是為減少估值壓力計入其他負債。針對保本型理財產品的資產端,銀行大多計入應收款項類投資、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存放同業(yè)款項、拆出資金等,但具體分類標準不詳。此外,銀行并沒有將保本理財和自營資金投資進行區(qū)分,使得理財和自營投資的收益情況難以得到完整真實的反映。因此,上市銀行選擇會計政策并非以理財業(yè)務經濟實質為基礎,而是為了滿足自身經營管理意圖或規(guī)避金融監(jiān)管的需要,這將導致理財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實性受到質疑。
2.會計計量。
(1)計量方式混亂,選擇隨意性較大。由于缺乏統(tǒng)一的會計核算標準,各銀行對保本型理財產品的計量方式存在差異。對于保本型理財產品的負債端,由于會計確認科目的不一致,導致各銀行采取不同的計量模式,有的銀行計入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負債核算,以公允價值計量;有的銀行計入吸收存款、其他負債核算,以攤余成本計量。對于其資產端,各銀行將理財資金所投資產計入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應收款項類投資、其他資產等,但具體分類標準不詳,銀行可以按照自身的經營管理戰(zhàn)略或意圖對投資資產進行分類,使得該資產計量基礎的確定受到較強的主觀因素影響,這就導致同一類型產品是以公允價值還是以攤余成本進行計量變得模糊不清,致使銀行利用模糊的邊界隨意選擇計量方式,難以體現(xiàn)真實的理財投資收益情況,會影響財務報告數(shù)據的可靠性和準確性。究其原因,主要是會計確認方式的不統(tǒng)一以及管理層對理財產品投資資產的持有意圖和經營戰(zhàn)略可以影響或操縱理財產品金融負債和金融資產的分類,進而決定其計量方式。
(2)計量技術不完善,估值主觀性較大。由于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缺乏完善的市場,理財產品公允價值的完整信息難以通過市場取得,這就需要采用相關估值方法進行確定,包括現(xiàn)金流量折現(xiàn)模型及期權模型等。然而,如果各銀行采用的模型各不相同,那么公允價值的變動及其相關損益也會存在很大差異,勢必會影響同業(yè)間的信息可比性。同時,銀行在采用估值模型的過程中,由于理財產品估值技術和估值系統(tǒng)不完善,涉及業(yè)務形式較為復雜的理財產品交易時,還需要管理人員或財務人員的專業(yè)考量和主觀判斷,影響理財產品公允價值的準確性,無法判斷是否能客觀準確地反映理財產品的真實價值或收益。因此,由于理財產品計量技術和估值系統(tǒng)的不完善以及估值的較大主觀性,各銀行針對同一類型或業(yè)務性質的理財產品可能采用不同的估值模型,或是估算的公允價值相差甚遠,將影響銀行理財產品收益計算的準確性以及銀行同業(yè)間的信息可比性,加大監(jiān)管機構對銀行理財業(yè)務經營狀況的監(jiān)管難度,導致其難以判斷和評價銀行理財業(yè)務的真實業(yè)績和資本狀況。
綜上所述,保本型理財產品缺乏規(guī)范統(tǒng)一的會計處理標準,從而導致其會計處理存在兩個問題:一是會計政策存在較大選擇空間,導致會計處理的隨意性和差異性較大,使得各銀行會計科目的內涵、財務數(shù)據及指標的計算口徑不一致;二是會計確認方式的不統(tǒng)一導致理財產品計量方式混亂,計量技術的欠缺使得理財產品公允價值的估算較為困難。
各銀行對保本型理財產品會計處理及報表項目列示的差異性導致資產負債表中相關資產和負債科目的內涵不同,也導致利潤表中利息收入的計算口徑不統(tǒng)一,進而影響財務數(shù)據和指標的真實可比性,并影響報表使用者對財務狀況的合理評判。從財務報表的角度看,各銀行不同的會計處理將對財務報表質量、財務報表項目、財務指標產生一定影響。
1.對財務報表質量的影響。
(1)降低財務報表的可比性。由于各銀行對理財產品的記賬規(guī)則未達成統(tǒng)一意見,導致會計實務中出現(xiàn)多種處理方式。各銀行根據不明確的會計規(guī)范,會選擇對自身最有利的處理方式進行核算。這種選擇方式可能意味著對于經濟意義上相同或類似的交易采用不同的會計確認科目和處理方式,會降低財務報表的可比性和透明度。
(2)影響財務數(shù)據的準確性和真實性,可能掩蓋財務風險。由于不同銀行對理財產品的處理方法不統(tǒng)一,導致資產負債表中部分資產和負債科目口徑不統(tǒng)一,不能提供完整而準確的資產負債數(shù)據,從而不利于全面完整地反映理財業(yè)務活動。同時,許多銀行將理財業(yè)務與自營業(yè)務混合核算,由此產生的風險可能導致銀行內部存在利益輸送的行為,藏匿了真實的財務風險。
(3)降低財務報表的可理解性及決策有用性,造成報表使用者的理解偏差。銀行提供的財務報表如果不能很好地體現(xiàn)經濟實質,將會影響財務報表的決策價值。信息使用者無法根據資產負債表中的數(shù)據來預測理財業(yè)務產生的損益,難以全面衡量會計主體風險,從而影響報表使用者對理財狀況的判斷和投資決策。
2.對財務報表項目的影響。
(1)在資產負債表中,保本型理財產品的負債端分別列示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負債、吸收存款、其他負債。報表項目列示的差異性將導致資產負債表中相關資產和負債項目的內涵不同。以吸收存款為例,有的銀行包含理財產品,有的銀行不包含理財產品,使得同一會計項目的內涵和計量口徑存在差異。
(2)在利潤表中,如果將保本型理財產品按照吸收存款及各項生息資產核算,那么金融資產收益為利息收入,存款成本則是利息支出,從而通過凈利息收入影響損益。如果以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工具核算,相關損益計入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和投資收益等非息收入類。因此,不同的處理方式將會導致利潤表中利息收入的計算口徑不統(tǒng)一,進而影響財務數(shù)據和財務指標的真實性和可比性。
(3)在現(xiàn)金流量表中,保本型理財產品募集期間,若按照吸收存款核算,相關現(xiàn)金流量變動在“經營活動產生的現(xiàn)金流量”項目中列報;若以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工具進行核算,相關現(xiàn)金流量的變動在“籌資活動產生的現(xiàn)金流量”項目中列報。因此,不同的處理方式將會導致現(xiàn)金流量表項目的不同,進而影響報表使用者對實際現(xiàn)金流動狀況的合理判斷。
3.對財務指標的影響。銀行理財產品會計處理的不一致性使得資產負債科目的內涵和計算口徑存在差異,這將對銀行計提資產撥備、計算凈息差等指標或存款市場份額產生一定影響,從而降低財務數(shù)據或財務指標的可比性,甚至可能引發(fā)監(jiān)管套利。
(1)影響凈息差水平。保本型理財產品如果指定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工具,相關損益則計入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和投資收益等非息收入類。如果將其負債端作為吸收存款,資產端計入應收款項類投資等生息資產類,則利息收入體現(xiàn)為金融資產的利息收益,而利息支出體現(xiàn)在存款成本上。這兩種方法下,“吸收存款”的內涵不同,銀行存款份額、凈息差等指標的計算口徑也不同。第一種方法下,凈收益在投資損益中列示,而不是作為凈利息收入的基數(shù),銀行凈息差略有下降;第二種方法下,銀行資產端收益被計入利息收入,作為投資金融資產的收入,負債端支出計入利息支出,作為吸收理財資金的存款成本,凈息差相對較高。
(2)影響存款數(shù)額及市場份額。很多銀行將保本型理財產品計入吸收存款中,不僅可以增加存款數(shù)額,也可以擴大市場份額。一般存款壓力較大的銀行在會計政策上會傾向于將保本型理財產品的負債端納入吸收存款,存款壓力相對較小的銀行在會計政策上更傾向于體現(xiàn)理財業(yè)務的實質。若將各銀行的吸收存款中包含的保本型理財產品資金剔除,各銀行的存款量和市場份額將會發(fā)生一定變化。此外,部分商業(yè)銀行為了達到考核要求,會以高額預期收益率為賣點發(fā)行跨期理財產品,其募集資金通常作為吸收存款核算,增加了期末存款量。這不僅加大了存款資金的波動,也可能使得監(jiān)管指標失真。
1.明確保本型理財產品適用的會計政策。各銀行將保本理財資金在表內確認的科目不同,實務中具體有三種做法:第一種是將負債端和資產端分別計入吸收存款和各項金融資產進行核算;第二種是分別計入其他負債和各項金融資產進行核算;第三種是分別作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負債和金融資產進行核算。
雖然這三種方式均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但最終從產品業(yè)務實質、信息質量要求等方面進行考量,本文認為將保本型理財產品作為以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工具核算最具合理性。原因如下:
第一,如果采取第一種做法,不能全面反映出理財資金的實際投資運作狀況。一方面,理財產品本質是一種為獲取傭金和手續(xù)費的代客理財服務,與普通存款有著較大的區(qū)別,直接作為吸收存款核算不符合理財業(yè)務實質。另一方面,在銀行實際操作中,保本理財資金數(shù)額也未在“吸收存款”科目下單獨披露,這種粗略的披露方式會降低理財信息的透明度。
第二,如果采取第二種做法,將影響銀行財務指標計算的正確性,同時無法準確反映保本型理財產品的真實價值。
第三,采取第三種做法主要有三個好處:一是有利于消除或減少會計錯配。當產品負債端計入吸收存款并以攤余成本計量,存款成本在利息支出中體現(xiàn),資產端計入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時,相關損益在其他綜合收益中體現(xiàn)。這種產品資產端與負債端不同的計量模式所產生的損益,就會形成會計上的不配比情況。二是有利于抑制銀行規(guī)避監(jiān)管的行為。市場競爭壓力或存貸壓力較大的銀行會傾向于采取吸收存款的核算方式以增加自身存款份額,違背了會計信息的中立性要求。因此,采取第三種做法有利于實現(xiàn)理財投資與自營投資的有效區(qū)分,通過比較產品期末公允價值與到期日償付金額,有助于全面反映理財產品的投資情況和償付風險,為財務報表使用者提供一個整體性概念。
2.單獨設置理財業(yè)務會計科目。實務中,理財與自營業(yè)務投資的混合核算與管理,會導致理財收益計量不清,引發(fā)資金流動性風險,甚至可能造成銀行內部的利益輸送或財務報表舞弊,從而加大監(jiān)管部門對資金流動性和風險性的監(jiān)管難度。因此,對理財與自營業(yè)務應該單獨管理、獨立核算。首先,銀行應單獨開立理財業(yè)務資金結算賬戶,實現(xiàn)理財收支與自營收支分開核算。其次,銀行應建立獨立的理財業(yè)務會計核算體系,在會計核算上實現(xiàn)理財與自營的有效隔離。最后,銀行應單獨設置理財業(yè)務會計科目以核算理財資金募集及資產投資情況,與自營類業(yè)務的會計科目進行有效區(qū)分。對商業(yè)銀行來說,理財業(yè)務本質上是接受客戶委托進行資金投資運作的理財服務,發(fā)行理財產品吸收的客戶資金是一項負債,因此可設立“委托理財資金”負債科目,并下設“保本理財募集資金本金”二級科目。理財資金的投資運作形成理財資產,因此可設立對應資產科目“委托理財資產”,下設“保本理財投資成本”二級科目。
(1)初始確認。確認理財資金負債:借:活期儲蓄存款——保本理財產品結算賬戶;貸:委托理財資金——保本理財募集資金本金。
確認理財投資資產:借:委托理財資產——保本理財投資成本;貸:存放中央銀行款項——保本理財產品。
(2)后續(xù)計量。計提應付客戶的收益(按約定收益率):借:委托理財資金——保本理財產品客戶收益;貸:理財產品應付利息——保本理財產品。
確認資產投資的收益:借:理財產品應收利息——保本理財產品;貸:委托理財資產——保本理財產品投資收益。
支付客戶收益并收取資產投資收益:借:理財產品應付利息——保本理財產品;貸:活期儲蓄存款——保本理財產品結算賬戶。借:存放中央銀行款項——保本理財產品;貸:理財產品應收利息——保本理財產品。
理財產品與投資資產的公允價值變動(假設公允價值均高于賬面價值):借: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委托理財資金;貸:委托理財資金——保本理財產品公允價值變動。借:委托理財資產——保本理財產品公允價值變動;貸: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委托理財資產。
確認當期損益:借:委托理財資產——保本理財產品投資收益;貸:委托理財資金——保本理財產品客戶收益,手續(xù)費及傭金收入——理財產品(差額)。借: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委托理財資產;貸:手續(xù)費及傭金收入——理財產品(差額),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委托理財資金。
(3)終止確認。借:委托理財資金——保本理財募集資金本金,委托理財資金——保本理財產品公允價值變動;貸:活期儲蓄存款——保本理財產品結算賬戶。借:存放中央銀行款項——保本理財產品;貸:委托理財資產——保本理財投資成本,委托理財資產——保本理財產品公允價值變動。
3.明晰保本型理財產品的計量模式。本文已對保本型理財產品募集資金的會計確認科目給出了具體建議,理財產品負債端通過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負債進行核算,相關損益按約定收益率計入投資損益,采用公允價值計量。
對于資產端的會計計量問題,主要考慮金融資產的劃分,而銀行理財資金投資的均是金融資產。按照修訂后的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準則,以業(yè)務模式和合同現(xiàn)金流量特征兩個依據對金融資產進行分類,可以有效地減少管理層對金融資產分類的操縱,使得金融資產的劃分及其計量基礎變得更加清晰。
理財投資資產作為以攤余成本計量的金融資產,一般是債券、貸款、租賃應收款且不準備轉讓出售。銀行應該采用攤余成本計量,必要時采用其他估值技術作為輔助方式。而理財投資資產作為以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資產,一般是租賃應收款且準備轉讓出售,或是股票投資。通常銀行對公允價值有三種選擇:完全市場定價、參照市場定價、估值模型定價。若金融資產存在公開活躍的交易市場且能直接獲取成交價格的,按照市價法確定;若金融資產存在公開活躍的交易市場但不能直接獲取成交價格的,參照市場價格確定;若不存在公開活躍的交易市場也無法獲取成交價格的,則利用估值模型等技術確定。
4.完善估值系統(tǒng),強化估值技術。對于以公允價值計量的理財產品,估值技術對其計量結果將產生重大影響。銀行應建立完善的理財產品估值系統(tǒng),強化估值技術以合理確定理財產品公允價值。
首先,銀行應該建立并完善以財務部門為主、業(yè)務和風險控制部門為輔的理財產品估值體系。三個部門共同參與理財產品的估值過程可消除各個部門使用的理財產品估值方法、估值模型、數(shù)據來源的差異性。其次,銀行應合理選擇理財產品估值技術。根據理財產品的交易數(shù)據和市場數(shù)據,具體考量產品類型、結構、特性、交易方式、所處的市場環(huán)境等因素,實現(xiàn)估值技術的合理選擇。其中,交易數(shù)據由業(yè)務部門提供并核對;市場數(shù)據由財務部門向交易所或經紀商獲取;估值技術由財務人員選擇和確定,但應該參考業(yè)務和風控部門的意見。
隨著理財產品的不斷發(fā)展,其會計處理問題也會不斷凸顯。因此,會計準則制定機構應當規(guī)范理財業(yè)務會計核算,為理財產品提供更具操作性的準則解釋與會計指引。各監(jiān)管機構應該加強溝通與合作,強化銀行的內外部監(jiān)管,為銀行理財業(yè)務發(fā)展提供良好的監(jiān)管環(huán)境。銀行應當約束自身不規(guī)范的會計處理行為,嚴格遵守會計準則和監(jiān)管規(guī)則,明確理財產品的會計確認科目和計量模式,完善和強化估值模型等技術難題。
財政部.關于印發(fā)修訂《企業(yè)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的通知.財會[2017]7號,2017-03-31.
吳曉桐.淺析商業(yè)銀行理財產品會計處理方式及風險管理問題[J].商業(yè)經濟,2015(8).
邱海蓉.我國商業(yè)銀行理財業(yè)務會計核算現(xiàn)狀及相關建議[J].時代金融,2015(36).
周衛(wèi)華.銀行理財打破“剛性兌付”需合理估值定價[J].國際金融,2015(11).
F832
A
1004-0994(2017)32-0051-4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yè)務費專項資金項目(項目編號:2014G6231007);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yè)務費專項資金項目(項目編號:2013G6232013);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12Q076)
作者單位:長安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西安71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