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大闊
網絡語言通常指產生并運用于網絡的語言,是從網絡中產生或應用于網絡交流的一種語言,往往在特定的網絡媒介傳播中表達特殊的意義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革新,這種語言形式在互聯網媒介的傳播中有了極快的發展,并越來越成為人們網絡生活甚至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網絡語言之所以能夠流行,其重要原因是具有獨特的“風格化”。“風格化”是青年亞文化標榜自身,形成認同時所生產出來的特有的符號系統。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至今,各種各樣的青年亞文化,在服裝、音樂、活動場所、喜好、行動等方面無不形成自己的風格。由于互聯網空間具有虛擬性,且從事青年亞文化實踐的群體不再需要聚集在實體空間中,獨特的語言表達逐漸取代服裝、行動等模式,成為亞文化風格新的醒目標識。
然而,一些網絡語言并不符合我們現代漢語的語法規定,常常難以登上“大雅之堂”,但其中仍有一些得以在如《人民日報》等權威媒體上出現的機會,不知不覺中,網絡語言已漸漸成為報紙等嚴肅媒體中的常客。
2011年11月10日《人民日報》的頭題為《江蘇給力“文化強省”》,在黨報中首先將網絡流行詞放入了頭版頭題的位置。給力一詞,一般表示有幫助、有作用、給面子的含義。因日本搞笑動畫《西游記:旅程的終點》漢語配音版中臺詞而流行。其最早詞形見于北齊魏收所著的《魏書》卷十一《前廢帝廣陵王紀》:“詔員外諫議大夫、步兵校尉、奉車都尉、羽林監、給事中、積射將軍、奉朝請、殿中將軍、宮門仆射、殿中司馬督、治禮郎十一官,得俸而不給力,老合外選者,依常格,其未老欲外選者,聽解。”后來,亦被收錄于《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中。
“給力”作為網絡流行語,破天荒被權威黨報應用在頭版頭條中,使“給力”一詞進入了更多人的視野之中,這種網絡語言前所未有的待遇,也讓“給力”成為至今我們仍經常使用的詞語。
2016年2月1日《人民日報》 署名文章《邁出大國經濟鏗鏘步履》一文中,使用了“高富帥”一詞來形容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發展。高富帥成為網絡詞匯,對應于“矮矬窮”,通常用來形容男人在身材、相貌、財富上的完美無缺,既長得高、長得帥、又有錢,與“男神”一詞相近,曾是網絡論壇、貼吧等常見流行詞。
在文章中,作者巧妙地將中國經濟發展速度、經濟增長及消費成為中國經濟的主要拉動力將“高”“富”“帥”分別對應,準確生動,又不失風趣,為網絡流行詞在嚴肅媒體應用中樹立良好榜樣。
2017年3月15日《人民日報》在評論員觀察《實現“小目標”,呼喚真行動》一文中,將當時網絡流行語“小目標”上題。 “小目標”出自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之口。他在《魯豫有約大咖一日行》中談到“很多年輕人想當首富”的話題時表示:“想做世界首富,這個奮斗的方向是對的,但是最好先定一個能達到的小目標,比如我先掙它1個億。”
雖然“小目標”在網上迅速走紅,但其適用語意與本義恰恰相反,指的是普通人難以達到的“大目標”,含有譏諷和自嘲的意味。《人民日報》卻采用“小目標”這個流行語原有的正面含義,既與時下網絡流行相接,又巧妙地修正了當時呈現出愈發混亂的“小目標”的使用語境。既做到了“接地氣”,又發揮了黨報的輿論引導作用,是又一次對于網絡語言在報紙應用的成功嘗試。
從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到,網絡語言在報紙上的應用,不僅僅是簡單地“拿來即用”,而是可以通過報紙所具有的權威性,對網絡語言進行再生產、再加工、再利用。不同的使用方式,也會賦予網絡語言全新的生命力,使報紙媒體能夠更加充分地發揮輿論引導作用。
網絡語言在報紙上的應用,特別是在黨報等媒體上的出現,不僅僅意味著網絡語言所具有的強大滲透力,同時也體現了報紙作為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在內容和表達上的交集與結合。
網絡語言的載體不僅突破了互聯網,同時也在各種新興媒體上得以廣泛傳播,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傳播力。黨報能夠準確使用網絡語言,不僅讓讀者感覺“放下架子”,同時也是對積極的、具有正能量的網絡語言的一種肯定。而黨報對于部分網絡語言的探討和分析,也體現了傳統媒體對新興媒體內容、特別是亞文化內容的關注,這本身也可以被認為是媒體融合的一部分。
當代語言,特別是網絡語言在傳播過程中是具有生命力的,自身的淘汰速度很快,能夠被黨報使用,會極大地拓展其生命力與傳播力,使其能夠“名正言順”地進入“大雅之堂”,從亞文化的角度來說,也是增加受眾的寶貴機會,對于文化產業的發展也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網絡語言現象是當代青年亞文化游戲精神的體現。在娛樂中獲得屬于個人的情感體驗,享受自由自在的感覺,得到無與倫比的愉悅和快樂;報紙對網絡語言的使用,以及所體現出的寬容,一定程度上了幫助亞文化網絡語言走出自身狂歡中所蘊含著某種程度的偏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