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雪峰
改革開放以來,信息技術不斷更新和發展,我國網民的數量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突破,中國互聯網絡的覆蓋率也逐年提升,根據我國相關部門的調查研究顯示,中國互聯網絡使用率一直處于快速增長的狀態。中國處于社會化發展的轉型時期,利益分化嚴重且各項社會關系急需處理,人民民主意識及公共參與意識的提高,新媒體則更好的滿足了公眾的這些需求。當前我國的網民數量在世界各國中已占據多數,公共網及區域網絡的普及,微博、微信等網絡客戶端以更快、更新的傳播速度受到大眾的歡迎。[1]
1.新媒體的概念。新媒體是以計算機技術作為支撐的新媒體表現形式,將電影、媒體、廣播、電視等多種形式進行了集合,從狹義上來講,新媒體是媒體行業的相關人員在不斷探索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及發展需求特點的基礎上進行的創新,在實際的市場調研和國內外著作翻譯的基礎上進行的研究,從而得出的較為精確且被廣大業界人士所認可的概念。由于人的思想觀念及社會意識是隨著社會進步而發展的,因此,新媒體這一概念在未來的社會發展中仍有很大的補充空間,本文所闡述的新媒體概念僅為相關人員作為研究參考。
2.新媒體的特征。新媒體不僅需要技術上的創新,還要從思想和形式上加以改革,筆者在通過實踐和查閱相關資料的基礎上,認為思想理念的改革是拖動新媒體背景下中國新聞媒體創新的關鍵所在。新媒體的特性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原始的創新性。新媒體是在原始創新性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原始的創新性是人們在特定的時間段內對未來的思想與理念進行的有效整合,新媒體中的創新內容較廣,分眾傳媒作為新媒體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是全新理念指導下的新媒體形式,將新形勢融入到舊媒體的發展空間中,分眾傳媒只是新媒體中國的一個創新,除此之外還包括多樣化的新媒體形式創新,將新的傳播理念和思想以全新的媒體創新形式進行創新和發展。[2]
二是,突出價值的有效性。信息在賦予了一定的意義后,便具備了一般的媒體傳播意義,媒體所擁有的有效價值一般是通過一些基本要素來實現的。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更新和發展,媒體發展技術隨之加強,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條件下,媒體研究人員要在根據實際的市場調研的基礎上,改革舊的思想觀念,開發新媒體,以觀眾對作品的滿意度為評價依據。
三是,影響的廣度與深度。不同的環境因素會產生不同的新聞傳播效果,其影響也是不盡相同,廣泛性特征在一定的時間內針對特定區域的人群,對受眾產生了影響作用,新媒體技術通過網絡這一新的媒體技術,這一新技術的介入改變了人們的思想和生活、生活方式,其在應用之初便受到了廣大觀眾的喜愛和支持。
互聯網絡技術的發展,新媒體以其獨特的優勢吸引了大量的用戶,傳統媒體的市場占有率逐年下降,面對新媒體的沖擊,電視等傳統媒體如何在發展中保持權威性和市場占有率是一個值得深究的問題。
聞節目存在的問題分析
電視新聞是以現代化的電子技術作為基本的傳播手段和方式,將圖像、聲音作為傳播的基本要素和符號,對現當下發生的事件進行實時報道,電視新聞節目作為重要的大眾傳播媒介之一,在市場競爭中長期處于優勢,但在當前的社會發展狀況下,傳統的新聞電視業卻受到了來自新媒體的挑戰。[3]
新聞的時效性較弱且信息擴展不足。時效性較弱是新聞電視節目收視率下降的關鍵因素之一,微信、微博及新聞客戶端等新媒體以更新速度快、信息量豐富的特點為受眾所喜愛。根據相關的數據統計,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每日的新聞報道數量在800—900條之間,在傳播速度和首播率仍不能與新媒體相比較,2015年在“兩會”報道結束后,新京報即時利用新媒體以快訊的形式將李克強總理的工作報告內容進行了發布,網易新聞、搜狐新聞等多家媒體相繼引用。在媒體行業競爭激烈的今天,傳統的電視新聞節目因其傳播速度及新聞采集方面的受限,使得其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新聞的傳播不僅僅需要較快的傳播速度,還需要全面的報道內容,電視新聞的節目時間及編排時間較長,因此,電視新聞在敘述的過程中就無法體現出事件的背景及人物之間的完整聯系。新媒體根據這一存在問題,能通過搜索引擎為受眾解答疑問,讓受眾在了解所報道事件整體關聯的基礎上,為受眾提供更好的用戶體驗。
傳統的新聞媒體擁有豐富的內容和資源,電視新聞在新媒體環境的壓力下,經過改革與創新,建立起一套技術標準較為規范且運作方式較為靈活的體系,運作成為成功的商業發展模式,網絡新媒體所提供的大量新聞報道大多是利用大數據技術對信息進行的整合與分類,在內容方面遠不及傳統媒體的優勢,創新新聞媒體形式成為新聞媒體提高自身競爭力的關鍵。
1.新聞的選題時期
“問題的提出往往比問題的解決更重要”新聞節目在制作的過程中,首先是要選好題,從諸多信息中選擇出受眾關注的社會事件,新聞節目的選題在一定程度上能直接影響節目的最終效果。
巧妙應用新媒體。新聞包括時事政治、體育、經濟、娛樂等多個方面,新聞報道的統一標準在于滿足患者的需求,在信息化告訴發展的今天,微博、網易新聞等新聞客戶端成為受眾了解熱點事件并進行討論的平臺,新聞編輯可以利用新媒體這一平臺將受眾所關注的關鍵詞進行熱度排行,并讓人們進行實時討論,以網民的觀點作為采訪和評價分析的切入點。在當前的發展形勢下,新媒體不僅為新聞編輯再選題方面提供了參考,還讓受眾成為了新聞線索的提供者。
保持并不斷提升新聞的公信力。信息技術發展迅速的同時,一些復雜且真假難辨的信息讓受眾越來越難分辨,在保障新聞時效性的同時,新聞的真實性則讓人產生了懷疑,新聞工作者要將新聞核實、求證作為其工作職責中重要的內容和方面,面對復雜多變的信息環境,媒體公信力的提高有利于觀眾對電視新聞欄目樹立信心,在未來的新聞行業發展中,以正確的發展方式來促進新聞行業的進步和發展。
2.新聞素材的拍攝時期
創新新聞的呈現形式。在創新新聞的呈現形式方面,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做出了積極的嘗試,2014年針對“春運”這一全國關注的熱點,中央電視臺做了一欄名為“春運說吧”的欄目,欄目組在火車站內設置了一個專門的亭子,旅客在進入到火車站后,可以在亭子中面對鏡頭,將自己的心里話說出來,這樣采集的新聞素材可能在第二天新聞頻道的欄目中播出。
逐步加大直播的力度。新聞節目以靠近新聞現場為基礎,以臨近事件發生時間為條件,采取現場的新聞直播,讓觀眾有身處其中的感覺,電視新聞要加強設施設備的應用,盡可能的進行直播,讓觀眾實時收看新聞報道。加強直播力度要求新聞行業從業人員以更加高度的責任意識加強對觀眾負責,還原事件的本身。
3.新聞節目的編輯時期
新聞節目在編輯階段要學會充分利用素材,在保證充足素材的前提下,完成優秀新聞作品的編輯。新聞節目在編輯時,要充分利用現有、方便獲取的視頻素材,盡可能的一次性采集,將畫面以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呈現出來。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的《共同關注》這一欄目,在對“司機”這一職業進行專題報道時,使用了公交車上的監控畫面,對“最美”司機在危難關頭時的舉動進行了詮釋,弘揚了社會正能量和價值觀。
新聞節目在編輯時期還要不斷豐富信息內容。觀眾在對電視新聞節目進行觀看的過程中,除了對新聞事件本身的了解,還要清楚的知道事件的前因后果及事件發展背景,該事件對個人及社會發展的意義。當前電視新聞節目中的關聯信息提供不足,新聞編輯需借助多種新聞編輯形式,加強對新聞編輯技術的應用,將所報道事件的背景、任務相關信息及事件發生的因果關系等進行展示,為觀眾提供更加全面且直觀的新聞線索。
新媒體背景下中國電視新聞媒體的改革與創新,不僅對新聞媒體在內容和形式上的創新還要求在思想觀念上進行創新,制作出極具親和力且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節目,獲得市場、觀眾和社會的認可。
[1]王玨.新媒體背景下我國電視新聞媒體的創新研究——以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為例[D].武漢大學,2014.
[2]易紹華.數字化背景下中國電視媒體的網絡化生存研究[D].武漢大學,2009.
[3]熊波.新媒體時代中國電視產業發展研究[D].武漢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