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范恩超
采訪者要提前做好功課,這是采編過程中很關鍵的一點。新聞工作者必須有“想受眾所想,問受眾所需”的意識。比方說,對于擬定采訪的主題可以更加偏向于大家所感興趣的那一方面,抓住他們的心理才會有更多的收看者,采訪的根本原則就是以主題為重中之重。所以,一定要提前做好功課,確定好主題和方向。
首先,要了解這次新聞發生的具體情況同時列出可行的采訪問題和確定好怎樣去拍。采訪者只有明白具體發生了什么事情才能對此次新聞進行客觀真實的報道。其次,提前做好功課,才能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做成一個高質量的新聞節目。再次,怎樣去拍好這則新聞就必須考慮到拍攝的地點、怎樣去報道、怎么放置機器以及怎樣凸現主題的畫面等因素。
第一,對于現場采訪要找到適用的形式。采訪者與被采訪者在進行交流時能夠使用各種各樣的方法,而每項對應的又有各自的法則和伎倆讓人驚嘆不已。這些方法大致有追問法、側問法、正問法、反問法跟設問法這幾種。對于這幾種交流方法,我覺得很大部分的新聞工作人員都更加偏向于“正問法”。畢竟很大部分的人都是“大姑娘上花轎”——頭一遭有被采訪的經歷,所以他們會感覺到很新奇同時對這頭一遭的經歷會更加認真對待,他們大都會配合新聞工作者一問一答。所以新聞記者掌握一定的采訪手段之后,采訪效果往往會事半功倍。由此可見,正問法確實簡潔有效并且比較輕松學到的。
第二,要做一個聆聽者、尊重被采訪者。采訪環節怎樣進行是一個技術性的活,這就要求采訪者有良好的職業素養和現場應變能力。在提問被采訪者時要注意專心致志,一方面在聽的過程中時不時的點頭示意對方繼續說下去,另一方面也要時不時的看著對方,以示尊重和自己在認真聆聽。如果采訪者能做到這些話,無疑會給采訪帶來很大的助力,從而使采訪環節盡善盡美。
第三,要言不煩,主題明了。新聞工作者要具備條理清晰和簡潔明了的語言表達能力,在采訪的時候能夠一針見血的抓住主要矛盾。相應地,這就要求采訪者一定要提前做好功課,對被采訪者有一定的了解,于是他在采訪的時候才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另外,新聞從業者也必須有時間觀念,比如對名人或者政府官員的采訪要把握好時間,因為他們特別忙,能接受采訪的時間非常少,如果錯過,那么下次的預約就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時候了。
第一,在后期編輯時選用信息量大的素材。后期制作時要從新聞素材當中挑選信息量較大的細節。新聞素材包括畫面、聲音以及文字等關鍵因素。這些關鍵因素都發揮著及其重要的作用,它們旗鼓相當、相得益彰、珠聯璧合。只有把這些關鍵因素聯合起來才會形成一個出色的節目。所以在制作的時候要注意對文字、語音進行針對性的處理。同時,要把畫面與語言搭配起來,讓人們在觀看時可以清楚的知道發生了一件什么事,這些工作看似簡單,實則復雜,因此要花更多的時間來完成制作。
第二,制作最佳搭配各種符號元素細節。在編輯者了解并十分熟悉了符號元素后就可以將這些元素進行系統全面的整理。將這些元素有機結合到一起就會推動節目的效果。新聞要素的表達是一件挺簡單的工作,但是要分清主次矛盾,明白哪個是重點、哪個應該放在前面,將主題更好的凸現出來。一個出色的新聞節目會格外注重這一方面的工作,大部分的電視臺都會有專門的小組進行分析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第三,新聞編輯注意事項及技巧。在拍攝時會拍出特別多的視頻以便采用合適的來做出更好的節目。因此在篩選視頻的時候需要耗費巨大的精力。首先,要采用適當的畫面,在篩選的時候要秉持以受眾為主的原則,這就要求攝影師有良好的職業能力。其次,使用一個什么樣的素材決定了這個新聞節目的成功與否。再次,畫面和節目相符,一般來說,在采訪的時候,攝像機會給一個特定的鏡頭來體現主題。因此,要把握好這個鏡頭與節目的契合程度,引起受眾的興趣。
我們當前面臨的巨大挑戰就是團隊建設問題。從事這一工作的人時間越來越長,他們的年紀也越來越大,思想比較保守不支持改革,他們安于現狀,懶于做出改變。最終就會導致制作團隊沒有新鮮的想法,團隊老齡化,因此他們跟不上時代的腳步,做出來的東西受眾也不愿意看。另一方面,剛剛入職的工作者大都是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生,雖然他們能夠緊跟時代的潮流,思維活躍,有很多的創新點,但他們畢竟剛入職對這一行業還不是很了解、缺乏經驗。在這些外在的條件下,團隊建設顯得尤為重要。因此,要針對新聞工作者目前存在的問題實行一系列的措施。如進行相關的職業培訓,建立獎懲機制,增強新聞從業者的學習的熱情和主動性,提高新聞從業者的職業素養和專業能力,給企業帶來實際可用的高質量人才。
[1]王軍峰.新媒體形勢下新聞采編工作研究[J].西部廣播電視,2017(15).
[2]王婷婷.“互聯網+”時代促進微電影傳播的對策[J].電影文學,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