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將迎新突破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逐步探索和調整中,我國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村土地制度體系,主要包括農村土地產權制度、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利用管理制度、農村土地征收制度、農村土地整治制度和耕地保護制度。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不僅是經濟問題,同時也是社會和政治問題,涉及面更廣、影響更大,需要更加審慎的態度和切實可行的措施。
2017年,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一項全新嘗試——土地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試點將進入總結階段。經過兩年時間,多個試點地區就土地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龍頭企業及合作社,形成股份組織的運行機制以及政策制度設計等進行了深入探索。今年6月份,全部試點相關工作將要完成,各地將圍繞這項全新的農地制度改革提交總結報告并提出對策建議。
所謂土地經營權入股,是指農民將土地的經營權量化為股權,入股或組成股份公司、合作社等,從事農業生產經營。通過這項改革可以提高土地配置和利用效益,有利于發展規?;r業生產以及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可謂一舉多得。
2015年初,農業部決定在江蘇省武進區和山東省青州市等7個地區開展土地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試點。而早在農業部正式啟動試點之前,一些發達地區就已經在實踐中嘗試過土地經營權入股合作社、龍頭企業的操作。2016年,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等“三權”分置的頂層文件出臺,使土地經營權入股再次成為各方關注焦點。
從試點地區來看,目前土地入股發展產業化經營的主要方式有三種,分別是土地入股農民合作社、土地入股公司以及土地入股合作社再入股公司。而對于收益分配,現在絕大多數地區采用了“保底+分紅”的分配方式。另外,也有一些效益較好的企業或者非公司制的股份合作農業項目,農民不一定有保底收益,而是直接實行按股分紅、按股分享銷售收入。
農村土地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遠比單純的土地經營權流轉復雜。即將進入總結階段的這一輪試點同樣暴露出很多需要注意的問題,主要表現為入股后在農業企業的經營上,農民的意見很容易出現分歧,而在管理者方面,具備市場頭腦與經營素質的農民數量也很有限,這些都是目前面臨的實際問題,未來要及時對此開展風險控制的政策制度設計。此外,農民土地經營權入股雖然建立了風險共擔機制,但利益共享未必做得到。所以,現在各地探索的保底加分紅做法值得推廣。
此外,農民用土地經營權入股企業能占多少股份仍需雙方充分協商,因此,未來一定要出臺相關規定明確土地經營權與企業原有資產的比價問題。同時還要建立健全風險防范機制,設立入股保險、風險保障金等救濟機制。
(本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