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常婧超
在傳媒信息化迅猛發展的今天,大眾傳媒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幾乎是無處不在的影響著人們的交流與生活。大眾傳媒在應用和發展的過程中,也會產生一些脫離其正常發展軌道的現象,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和討論的異化現象就是其中之一。促進我國大眾傳媒工作的有序發展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指導,下文將以馬克思的異化思想為理論基礎,看待當代中國傳媒異化現象的新樣態,以期提出合理克服傳媒異化現象的方式方法。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進行過關于異化勞動思想的闡述,通過對勞動者和勞動產品、勞動者和勞動活動、人與人的類本質、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四個方面對異化進行了探究。聯系馬克思異化理論和當代中國傳媒異化現象之間的關系,我們必須覺醒,異化現象隨著時代和科技的發展,其具體的表現形式發生了更為多樣性的改變。我們不能簡單地排斥這種現象的存在,應該以揚棄的態度面對新時期、新形勢下出現的困難。在此,筆者將在馬克思異化理論的視域下來審視當代中國大眾傳媒的異化現象。
大眾傳媒產品的異化,是指大眾傳媒由于自身利益的驅使或外界的影響,使得經過傳媒傳播的信息,到達信息接收者時,已經變成了違背信息發送者初衷的信息,這種傳媒產品扭曲了信息發送者的本意,對受眾產生了消極影響或不良后果。大眾傳媒產品的異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大眾傳媒產品真實性的喪失。人們在社會生活中通過各種傳媒產品(諸如報紙、微信、電視、新聞等)的推送來獲取資訊,這些資訊是經過中間環節加工過的信息,“虛假新聞”就是其中的負面產品,是傳媒產品真實性喪失的一種表現樣態。其二,大眾傳媒產品的消費化。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周圍充斥著越來越多的“快餐文化”,使得傳媒產品趨向于滿足受眾的消費需求,而忽視其生產的創新性,這就是傳媒產品的消費化。其三,大眾傳媒倫理的缺失。大眾傳媒倫理,指信息在媒介傳播過程中所涉及的大眾倫理道德問題。信息應是公正客觀的,這其中并不摻雜任何的道德評判,但是信息在傳遞過程中會受到各方影響,出現諸如檢測監督失察、權力越線等行為,這些行為這都屬于傳媒倫理的缺失。
在資訊日益豐富的今天,大眾傳媒活動主要通過三個環節實現:生產、傳播和消費。如果在公共性傳媒活動中一味地追求經濟利益、迎合大眾消費需求而忽略產品的創新功能,或者在大眾傳媒活動中,信息出現失真、歪曲信息發送者的本意而對信息接收者造成損失或者傷害等等這樣的情況,都可以被稱為大眾傳媒活動的異化。當代中國,隨著科學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以及大眾傳媒對日常社會交往活動無孔不入的滲透,這種傳媒異化現象越來越普遍,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大眾傳媒生產活動的缺失。當今社會的大眾傳媒活動過分強調功利性和時效性,以期博取大眾的關注,而不再關注信息對大眾引導和教育的積極作用,這使得大眾傳媒生產活動喪失其本身應有的功能。其二,大眾傳媒傳播環節的失控。大眾傳媒組織應對信息進行“把關”和甄別,決定面向信息接受者的最終資訊,并通過這種“過濾”后的信息影響他人。但是當下中國,大眾傳媒的這種“把關人”的角色程度卻在慢慢弱化,導致社會上出現越來越多的虛假新聞。其三,大眾傳媒消費活動的失度。大眾傳媒為了追逐更多的利益,使得其所做的決定變得越來越具有功利性,新聞資訊中充斥著各種良莠不齊的信息,直接影響了傳媒消費活動的正常運行。
大眾傳媒的類本質異化,不僅指在大眾傳媒活動下,原本作為一種用于表達公眾訴求的傳媒公共性的缺失,還包含大眾傳媒活動中的人們逐漸受制于傳媒產品,而使自身逐漸喪失了主體性、自主性的現象。這種異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其一,大眾傳媒公共性的缺失。公眾批判性輿論平臺構建力度的缺乏、公民言論自由和新聞審核法律法規制度建設的不完善、社會輿論監督層面管控的無序性等等現象,都表現出大眾傳媒活動中公共性的缺失。其二,過度依賴媒介工具。在資訊發達的今天,媒介工具的使用更加便捷,人們對其依賴性也越強,造成了人們過度依賴媒介工具的現象。其三,社會中出現越來越多的“單向度的人”。馬爾庫塞認為異化在當今已變成一種人們自發自愿并帶有主體個性被壓抑的精神異化現象,人們只是一個“喪失否定、批判和超越能力的人”[1]。面對每日層出不窮的信息,人們只能麻木地接受各種信息的推送,這使得人們理性選擇和批判的能力有所弱化。長此以往,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單向度的人”。
馬克思說:“人同自己的勞動產品、自己的生命活動、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的直接結果就是人同人相異化”[2]。在大眾傳媒時代,異化現象越來越顯著,傳媒產品的異化、傳媒活動的異化和傳媒類本質的異化最終的落腳點必然是人與人關系的異化。傳媒異化現象的始作俑者就是人類自己,一切美好的初衷,本應是為人的生活便捷所服務。但是在這個傳播過程中,人們逐漸違背了本意,過度依賴媒介進行虛擬化交流,使得人們交往能力退化,這就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異化。不僅如此,在傳媒過程中還體現著人對人的有意控制,體現著資本對人的有意控制,體現著一部分人的發展以另外一些人的欠發展乃至不發展為代價的現象,這些都體現著人與人的異化,這種異化是在傳媒生產關系方面的異化,是一種深層次的異化。
前文結合傳媒產品、活動、類本質、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四個方面,對大眾傳媒異化現象展開了闡述,并言及其危害。其目的就是希望大眾能夠在深入觀察和分析這些現象的同時,正確地看待當代中國現實存在的社會問題,為其找尋克服路徑。
在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構建過程中,大眾傳媒異化現象出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從媒介組織看,大眾傳媒組織對自身利益的追求,導致其倫理約束力的缺失;從管理層面看,對大眾傳媒的監督機構、法律法規約束的缺失,使得異化現象變本加厲;從傳媒活動主體看,信息在傳播過程中的不良方式,阻礙了人們精神生活的發展。針對上述根源,我們就可以找到有效克服異化的路徑。
大眾傳媒行業的自身建設,是營造社會良好傳媒氛圍的基礎。外界干預的效力永遠抵不過自身健全的效果。針對傳媒組織自律意識缺乏的現象,應從規范傳媒行業秩序著手,樹立良好的傳媒形象和道德規范模式。這就要求大眾傳媒組織做到以下幾點。
1.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
社會輿論從根本上反映的是公眾的意見,習近平同志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也強調指出,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是黨的一項重要工作……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尊重新聞傳播規律,創新方法手段,切實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3]在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當代中國,克服傳媒異化現象的重要一點就是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傳遞社會正能量。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對傳媒異化現象能起到遏制作用。大眾傳媒組織面對社會轉型期大眾思想的多變性和差異性、面對傳媒異化帶給社會的各種消極影響、面對價值觀與物質利益的沖突,應始終堅持自身的道德底線,始終堅持自己正確的導向作用,始終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維護信息傳播過程中的真實性
傳播信息的過程中,必然要求傳播者保持信息的客觀真實性。即使經過傳媒的加工和過濾,這種客觀真實性也必須得到應有的尊重。堅持信息在傳播中的真實性,傳媒組織要立足宏觀社會,考察微觀現象。社會生活現象是復雜的,不能只抓住事件的某一點,就擴大開來對整件事情進行傳播,這違背了信息傳播過程中的全面性原則。譬如,在報道社會新聞時,記者作為信息傳遞的中間人,要平衡各方信息來源,準確把握信息的真實性,用事實本身的力量,創建積極健康的傳媒氛圍,最大限度地體現傳媒工作者的職業道德素養,遏制在傳播過程中產生的異化現象。
3.加強傳媒隊伍的建設
加強傳媒隊伍的建設,對于促進傳媒事業的發展,解決傳媒異化現象有著重要的意義。加強參與傳媒活動的工作人員和組織的建設,需要提升傳媒工作者的職業素養、加強傳媒工作者的自律意識。傳媒工作最終還是要通過傳媒工作者來完成,提升傳媒工作者的職業素養要從政治、道德和知識等多方面入手。他們應該能夠將理論與實踐相聯合,做到知行合一、求真務實,做到不為迎合社會需求而喪失了傳播信息的公正性,真正肩負起“把關人”的社會使命。
相關政府監管部門應起到對傳媒組織進行審查和監督的作用,構建監督檢查機制,從宏觀進行調控。應及時制定相關法律法規,采用技術手段定期對不良信息和行為進行排查。
從立法、檢察和執行機關的功能看,大眾在社會生活中的權利與義務,經常是相互重疊的,偶爾也會發生沖突。法律法規的建立,就是通過制定相應的規章秩序來平衡兩方訴求。在法律予以大眾傳媒組織傳播相關信息權力的同時,對其進行相應的監管就是法律執行和檢察部門應盡的責任。從群眾受益的角度看,相關部門維護群眾的知情權,有利于管控傳媒異化行為,有利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民主事業的推進,有利于我國社會主義法治社會的建立建成。為抑制傳媒異化現象,就要求立法機關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對其進行合理規制,也要求行政和執法部門對于違反規定的行為,按照法律規定予以處理。
媒介產品和活動最終的目的,是為了人自由而全面發展來服務的。受眾的價值取向,影響制約著傳媒產品的生產和傳媒活動的發展。我們在克服異化現象的同時,也不應忽略對大眾傳媒受眾群體的素養培育。幫助大眾理性客觀地認識媒介、使用媒介、批判媒介,這也是解決傳媒異化現象的重要環節。
克服大眾傳媒異化現象的重點,就是要確立受眾作為大眾傳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主體地位的缺失,容易使得傳媒組織成為公共傳播活動中的主要導向,導致大眾傳媒活動出現異化現象。要時時確立受眾在大眾傳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一切以人民群眾的利益為主,而不是以傳媒組織的利益為準。把握好受眾這一大眾傳媒主體的地位,使媒介活動的最終服務對象為“人”,才能使得大眾傳媒異化現象得以根本克服。
[1]赫伯特·馬爾庫塞著,劉繼譯.單向度的人--發達工業社會意識形態研究[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205.
[2]馬克思著.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9.
[3]人民日報社評論部著.論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