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西軒
民族地區電視新聞是我國電視新聞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中華民族新聞事業的繁榮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國家對于民族地區電視新聞也高度重視,鼓勵系統研究和總結我國少數民族的發展經驗,積極探索新聞傳播規律,從而全面提升民族新聞的特色和水平。當前對于民族新聞的研究和探索我們國家還處在初步萌芽階段,想要探求民族地區電視新聞的傳播規律就要結合具體的民族文化進行深入論述和分析。
新聞都有固定的傳播規律和具體特點,新聞傳播規律是指新聞傳播過程中形成的,傳播主體通過有效方式將新聞傳播出去并滿足觀眾的新聞需求的規律。習近平同志強調要“尊重新聞傳播規律,創新方法手段,切實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可見新聞傳播規律具有重要的影響意義和價值,必須尊重新聞傳播規律,并在實際運行過程中不斷總結、分析、創新,進而以此為基礎打造內涵豐富的新聞節目。
新聞傳播規律的基本特征。新聞傳播規定具有客觀性,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新聞傳播規律具有主體性,主要是指新聞傳播是在傳播主體和收受主體在特定的目的背景下開展的自主活動中產生和歸納出來的。同時新聞傳播規律具有穩定性特征,具有特定的要素和構成,并不可或缺。最后新聞傳播規律具有歷史性特征,是隨著歷史的發展和變化不斷變化的,從而緊跟時代變化和社會需求形成新的傳播方式、傳播理念和傳播文化等。
民族地區的電視新聞作為民族地區主流媒體的主要節目,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關注,正是因為這種關注,能夠全面提升各部門對電視新聞媒體的重視程度,有利于增強電視新聞節目的權威性,提升電視媒體的話語權,從而有利于電視新聞的生存發展。同時有可能導致國家上級部門對于該節目的關注和一定的約束,從而讓新聞節目變得內容生硬、單調。具體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有:
一是,制作水平和質量有待提高。由于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相對落后,所以在電視新聞制作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信號接收、電視設備、覆蓋率等方面都需要進一步拓展,借鑒其它地區的先進經驗和設備進一步提升制作水平和質量。二是民族地區的新聞資源分散化程度嚴重。由于少數民族有多個不同的民族構成,文化各異,導致新聞資源比較分散,難以體現集中性趨勢。三是少數民族地區的新聞來源渠道單一,信息量不足。電視新聞的素材都是 僅僅局限在本地區民族語言文字的媒體上面,具有局限性。四是民族地區新聞資源存在浪費現象,不能及時將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從而打造更加豐富的電視新聞欄目,特色不足、內涵不夠豐富。
民族地區的電視新聞有其獨特的民族文化特征和經濟政治文化印證,想要取得長遠可持續發展,打造民族地區電視新聞獨特的文化品牌,就要立足現狀,遵循電視新聞的傳播規律,從以下著眼:
民族地區的電視新聞代表了民族政府的理念、政策,很多電視新聞都是宣傳式的,過于遵循宣傳規則,卻忽視了新聞傳播規律,都是贊美、表揚、感恩等,正面報道的負面效應逐漸顯現。電視新聞和現實生活存在較大的反差,只報好的喜的,控制甚至不報差的負面的,這樣導致沒有遵循新聞傳播規律的客觀性。因此應加強新聞立法,杜絕按照民族地區政府個人意志辦事進行新聞節目打造。
新聞報道就是為了實現信息告知,充分讓百姓知道事件發展情況,因此在電視新聞傳播時要準確將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民族地區的工作安排部署等詳細告知公眾,爭取群眾的支持和理解。這就要求既要說明成績,也要說明不足和失誤。同時要將群眾的觀念和意見充分征集和反映出來,讓黨和政府更針對性地制定符合客觀情況和公眾需求的政策、方針。對于信息的播報,必須堅持客觀公正真實全面的原則,否則過于掩蓋和夸大事件本身就是本末倒置、掩耳盜鈴。
少數民族的語言和文化是我們國家寶貴的發展材料,首先電視新聞要實現雙語或多語播報;二是要提高民族節目的原創性,鼓勵結合少數民族文化和地區特征自創更多的民族欄目;三是要積極傳承民族文化,重視民族地區人群在語言、生活習慣和價值取向等方面的漢化趨勢,在傳承民族文化、深化民族語言內涵等方面積極研究并進行拓展,從而提高民族地區電視新聞的民族特色和內涵。
總之民族地區電視新聞必須要遵循客觀原則,以事實為依據,立足民族地區特色,在文化塑造、價值觀引領以及文化傳承等方面找準著力點,才能在遵循電視新聞傳播規律的前提下促進民族地區電視新聞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1]鄒細林,鐘媛媛.中國當代新聞傳播事業現狀與發展趨勢[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