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弘
和其余類型的地方電視臺節目相互對比,紀錄片本身保留較強的人文價值,特別是在國家和特定區域民族文化發展工作中產生不可小覷的指導服務效用;與此同時,記錄片更有助于針對不同區域之間的文化交流和文化傳播活動進行協調性促進。如今在電視節目商業化趨勢全面凸顯的背景下,涉及地方電視臺紀錄片也開始朝著產業化方向持續過渡扭轉,這類狀況對于后期紀錄片的廣泛傳播有著一定的推動作用。至于當前我國地方電視臺紀錄片籌劃的實際狀況,以及日后具體的發展趨勢等內容,筆者將在后續內容予以一一舒展。
筆者經過長期調研分析,決定結合實際狀況針對地方電視臺紀錄片的創作現狀劃分出三類結構層次。
自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我國地方電視臺開始關注到紀錄片發展的大好形勢,紛紛予以效仿,但是沒過多久,紀錄片的主導地位便瀕臨潰敗境遇,許多地方亦因此終止了紀錄片的籌劃和錄制活動。在此類背景下,許多紀錄片創作人員被迫全面轉行,或是選擇在宣傳任務下達狀況下進行拍攝。
諸如成都地方電視臺曾經是我國紀錄片創作的核心陣地,代表作品極為豐富,包括《空山》、《婚事》等等,從中獲得知名成就的導演亦數不勝數。但是經過時代變遷和人事變動過后,成都臺毅然決然地選擇終止紀錄片的創作活動,盡管說還存在一些編導從事紀錄片拍攝的工作,但是通常狀況下都屬于其個人行為。總的來講,這類層次的地方電視臺幾乎占據全國總體數量的一半左右。
就像是大連地方電視臺的紀錄片創作和攝制團隊,他們的成就也是極為突出的,其代表作品包括《老宅2003》、《海路十八里》等等,一時間曾連續斬獲國內和國際等多個大獎。盡管說該類地方電視臺的紀錄片無法順利完成預設的創收目標,單位年限僅有的三四部產量也難以滋生出所需的規?;?。不過難能可貴的是,他們創作紀錄片所贏得的一系列獎項,以及業界和學術界對他們的一致認可,都展現出大連地方電視臺紀錄片攝制的軟實力,這也是大連地方電視臺紀錄片可以長久化生存與競爭發展的主要原因。再有濟南和昆明等地方電視臺,盡管說同樣面對的是不景氣的市場環境,但是他們仍舊選擇堅守于紀錄片陣地之中,單位年限之中每個地方電視臺也可以保證提供至少兩部的紀錄片作品,而實際調查之后,發現達到這類層級要求的地方電視臺數量未能超過兩成。
好比南昌地方電視臺就一直保留著專題紀錄片創作的優良傳統。實際上,自從零九年數字頻道運營開放之后,該類電視臺就開始設置了紀錄片專欄,從晚上八點半到十二點半,數字頻道上都會不間斷地進行有關紀錄片播放,持續到第二天白天時段6點半開始再進行重播。透過片源角度認證,合作拍攝作品占據的比例相對較高一些,而直接進行外購的居中,涉及自主創作的相對少一些。不過負責這類電視臺運營管理的廣電影視文化發展公司明確地表示,單純利用數字頻道進行紀錄片播放,不足以收回前期投入的經濟成本,如若想要保證盈利渠道的有機拓寬結果,就必須在保證涉足微電影等領域的同時,自行創作更多類型的紀錄片。
基于上述狀況,筆者主要以黔南電視臺為研究對象,探討日后地方電視臺科學合理性的發展趨向,相關細節性內容將表現為:
判定一類紀錄片是否足夠優質化,主要看其能否融入引入矚目的題材內容,相反地,不能激發觀眾觀看欲望的都是不理想的。實際上在我國地方電視臺紀錄片專欄創辦和運營至今,不管是人物訪談或是專題記錄類型的片源,都主張鎖定一些知名的成功人士作為記錄對象,對應的內容安排上無非就是介紹其成功前期面臨的窘迫狀況基礎上,記錄其努力上進的點點滴滴,以及最終取得的具體成就。但是這類題材如今已經無法滿足受眾人群的獵奇需求,諸如《探尋古城遺址、感受亙古文明》這類保留深刻性和與社會關注度的作品著實是不多見。盡管說隨著時代的進步,一些地方電視臺創作的紀錄片在選材立意上開始懂得緊緊把握本土化的趨勢,使得某些歷史故事得以重現,不過在題材表現上始終缺乏應有的深度效果,換句話說,作品始終停滯在完整事實表述的層面之上。需要注意的是,盡管如今我國已然不主張紀錄片基于客觀反映而進行創作,但是紀錄片本身始終還是要保留一類高度的主題,這樣才能更好地扮演歷史的鏡子這類角色,尤其是文獻紀錄片,其不單單十分注重歷史事實的重現,同時還希望將當中蘊藏的文化和思想內涵一并托出。
一直以來,我國地方電視臺在開展紀錄片創作工作的過程中,經常習慣性地沿用中心線法設定,憑借時間發展先后順序進行內容安排的傳統方式,其優勢在于能夠保證條理的清晰性和編輯的靈活便利性。不過一旦說毫無章法地沿用這類創作技巧,只會令最終紀錄片的節奏變慢、內容結構平淡無奇。而為了保證日后換取不一樣的感官效應,就必須預先考慮針對相同內容沿用不同類型的表達模式。
單純拿《探尋古城遺址,感受亙古文明》這類紀錄片為例,其可以細化為三類獨立的片子,并且單位片子都是沿用統一的創作方式,無形之中嚴重削減了整個節目的創新能效,基于此,有關工作人員就必須進行多元化的創作模式應用,進一步吸納更多受眾人群的觀看。須知不管沿用什么類型的創作方式,最為關鍵的就是把控好整個作品的節奏,就像是寫文章一樣要注意做到結構的承上啟下,情緒的上下波動效果基礎上,做到段落層次分明和各單元內容彼此間的協調狀態。
一直以來,承擔我國地方電視臺紀錄片創作職務的人員,包括采編記者在內,都是擁有著十多年實踐經驗的。不過每當面臨各類專題或是記錄片的創作任務時,這部分人員都會本能地選擇透過某些優質化的作品觀摩中進行學習和模仿處理,基于這類群體的知識結構不夠健全,所以在創作期間難免會出現模式化問題,無法保證提供所需的創新要素。因此,想要保證及時克制該類弊端跡象,就必須保證及時透過隊伍素質提升層面著手,進一步促進這類創作人員可持續性地競爭發展結果。如委派一線記者到省級或是更高等級層次的電視臺接受培訓指導;亦或是定期邀請一些知名學術專家到來進行講座舉辦,并安排所有創作人員進行學習,再或是安排個別優質化創作人員去專業學院進行實時性進修鍛煉等。歸根結底,就是利用不同方式提升地方電視臺紀錄片創作團隊的業務實力和綜合素養,長期下去,創作出更多高大上的作品來供社會大眾進行欣賞和歷史文化感悟。
隨著時代進步,涉及獨立制作和大眾傳媒并存的局勢已經確立,特別是在各類科技和經濟持續性改革發展之后,許多人都可以在擺脫過往一切時間和空間條件限制前提下,進行各式各樣的紀錄片創作,盡管說這類人群未曾經過專業化的訓練指導,不過依靠DV進行紀錄片創作的模式已然深入紀錄片市場并開始日漸活躍起來。隨著這類工作隊伍的日漸壯大,許多紀錄片作品開始透過網絡和電視傳媒等渠道展現在民眾眼前,同時更促進大眾傳播事業的進步。而地方電視臺紀錄片制作方面對這類市場壓力,要保證盡快鎖定一類契合點和突破口,并進行持續努力,使得紀錄片創作模式、題材、主題等創作單元都融入多樣的科技要素,至此之后真正做到持續創新與突破性發展。
[1]姚巧麗.探析中國電視紀錄片頻道專業化建設[D].中央民族大學,2010.
[2]徐書婕.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國廣播電視產業發展瓶頸及路徑選擇[J].中國廣播,2015,13(03):88-95.
[3]黃新炎.“需求——滿足”視閾下的紀錄片微信傳播探析[J].當代電視,2017,12(05):11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