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倪燕妍
電視新聞評論是指就新聞事實而發表論點、意見的電視新聞節目,它與消息類、專題類電視節目的區別在于前者的任務是報道事實、傳播新聞信息,而電視新聞評論節目主要是以發議論、講道理,傳播電視臺或評論員、新聞主持人的看法,以觀點見解來影響、引導社會。《觀察與思考》是中央電視臺創辦的第一個電視新聞評論節目,創辦于1980年7月,經過十多年的發展,1993年《東方時空》和1994年《焦點訪談》開播,當今各大衛視和一些地方電視臺都開辦了電視新聞評論節目,中央電視臺的《東方時空》、《焦點訪談》、《海峽兩岸》和鳳凰衛視的《鏘鏘三人行》等是比較具有代表性的電視新聞評論節目。
由于傳統的電視新聞評論在生產時需要經過確定選題、采編、后期、審核等一些列程序,相比于新媒體而言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生產的效率比較慢,所以電視新聞評論節目在及時性方面要弱于新媒體。雖然電視新聞評論節目以發表觀點、意見為主,一旦評論對象或評論的事件缺乏時效性,節目自身的吸引力將大大降低,很難吸引受眾。電視新聞評論節目時效性不強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地方衛視的新聞評論節目上,因為地方電視臺人力物力比較有限,所以評論的對象不能夠緊跟新近發生的新聞事實,這是當下電視新聞評論節目面臨的一個普遍的問題。
在我國電視新聞評論節目3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電視新聞評論在內容上、深度上有了比較好的發展,但是在形式上還是相對比較單一。《東方時空》、《焦點訪談》在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在形式上并沒有太大的變化,而其它衛視的新聞評論節目也大都是仿照《焦點訪談》的。同時,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選題也比較雷同,觀點趨同,另外,電視新聞評論節目大多都是在批判,這就會給觀眾帶來一種理解上的誤區,認為電視新聞評論節目就是在批判。
電視新聞評論節目通過對評論對象進行評論、評價,可以宣傳某種思想,提倡某種觀點,或對重要的社會事件或問題表明電視媒介的立場態度,以此來弘揚社會正能量,是公眾對于某一社會事件或問題有一個較為客觀理性的看法。但一些電視新聞評論節目中在對一些法律案件進行評論時總是會走入媒介審判的誤區,搶先對涉案人員做出定性、定罪、定刑以及勝訴或敗訴等結論,這是對法院的審判權和犯罪嫌疑人的人格權的雙重侵犯。
電視媒體有一種儀式感比較強的新聞評論方式,即評論直播。所以新媒體時代中電視媒體在簡化新聞生產的同時,也應該繼續優化評論直播,不斷提高新聞評論的時效性,評論的時間或者對象應該是公眾普遍關注的,同時要與時俱進,觀點鮮明,增強自身的競爭力。央視的《國際觀察》是國內第一個采取直播形式來進行新聞評論的節目,它的成功與其自身的時效性密不可分。
首先,摒棄電視新聞評論節目中慣有的批評報道形式,對于一些社會上出現的新事件、新事物的評價要客觀準確,既要有批評,也要有贊揚。另外,電視新聞評論節目要貼近觀眾,反映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普遍關注的事件,能夠真正滿足不同受眾群體的需求。同時,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形勢也要大膽創新,爭取做到形式多樣、百花齊放。
電視新聞評論節目應該堅持黨性原則,貫徹落實“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實際”, 電視評論節目在對社會事件和社會問題發表意見、進行評論時應該體現出社會主旋律,弘揚社會正能量,對于社會事件和問題發表評論時,要樹立受眾思想,真正發揮其為人民服務的作用,遵守客觀公正的原則,要有深刻的主題思想,同時做到深入淺出,真正發揮其自身的功能,準確進行定位,防止媒介審判現象的發生。
電視評論節目是電視臺節目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體現一個電視臺電視節目質量、影響收視率的重要指標之一。新媒體的迅速發展對于電視新聞評論節目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電視新聞評論節目如果想要在當今的新媒體時代得到進一步發展,就要抓住機遇,調整節目定位,創新節目形式,增強節目的時效性,希望本文能夠為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發展發揮一定積極作用。
[1]陳麗君.我國電視新聞評論節目優化策略[J].西部廣播電視,2015年11期.
[2]鄭浩娟.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個性化塑造[J].新聞世界,2015年02期.
[3]鄧凡.電視新聞評論節目面臨的困境及創新[J].新聞傳播,2010年07期.
[4]潘曉婷.論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成功要素[J].新聞傳播,2014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