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利
文化類節目在發展中也在不斷的變化,從最初的嚴謹逐漸充滿趣味性。也正是因為這一變化,文化類節目的收視率在不斷的提升。但是隨著文化類節目的逐漸增加,節目內容、形式等方面的問題越來越嚴重,長期以往不僅會使觀眾產生疲勞感,還會影響文化類節目的收視率。因而,深入研究文化類的創新、改革方法,進一步提高文化類節目的感染力。
在文化類節目發展初期,節目類型、內容多選擇余地較多,因而可以吸引到大多數的觀眾。但是隨著節目數量的增加,越來越多的問題逐漸出現。比如節目內容同質化。在《中華好詩詞》、《中國成語大會》等節目廣泛受到關注的同時,越來越多同類型的節目涌現出來,其內容、受眾、程序等大體相似,使得觀眾逐漸產生審美疲勞。又如有些文化節目過于追求難度,沒有充分考慮到觀眾的文化程度等,逐漸變得曲高和寡。還有一些文化類節目在不斷的播放中,逐漸成為一種競技類節目,無法充分體現文化類節目的特色。更為嚴重的是一些人不斷地參與到不同的文化競技節目中,來獲得關注率。長期以往,文化類節目就會變質,失去原有的魅力。造成這一現狀的主要原因是觀眾的文化程度有限,且基本上是以收視率來評價節目是否成功,久而久之,會使得文化類節目在追求收視率的過程中變性。
文化類節目在首播成功之后,會有越來越多的電視臺模仿、復制。而且就目前而言,這種電視節目的模仿、復制方式也非常常見,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使電視節目更加受到觀眾。但是也存在非常的弊端,長期的節目模式會使得節目內容、形式雷同,最終失去吸引力和感染力。因而為了避免文化類節目的同質化,在文化類節目創作時一定要保證節目的原創性。
要盡量避免節目內容的重復性,從而保持觀眾的新鮮感。況且任何一個節目單純地依靠模仿、復制是無法占據有利位置的。比如一些比較具有特色的文化類節目有河北衛視的《中華好詩詞》、陜西衛視的《唐詩風云會》,帶領觀眾穿越歷史,感受傳統詩詞之美。若要保持這類節目的原創新,就要重新審視文化類節目的人文教育作用,如何充分展現出文化內涵,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另外,還需要明確的是電視臺是公共傳播平臺,評判文化類節目是否成功也不能以單純地以收視率為唯一指標,否則長期以往會使得文化類節目變質。而想通過模仿、復制的電視臺,則應當深入結合自身實際深入考慮,是否能夠充分融合當地文化特點,在節目形式、流程、內容上等做出改變,不要強硬的模仿。這樣才能更加凸顯我國傳統文化的廣闊性,才能真正提高文化類節目內涵。
文化類節目在形式上也不應當受到限制,應當根據內容靈活選擇。雖然我國傳統文化比較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但是也可以運用靈活的形式展現出文化多彩、生動的一面。如同歷史一樣,也可以很精彩、有趣。關鍵還是在于人們是否具備靈活多變的思維,能夠創新節目形式。
文化知識雖然具有一定的嚴謹性,但是也不必過分強調生動性和趣味性,完全可以采取競賽、互動、訪談等形式進行文化傳播。同時還需要考慮的是要實際考慮觀眾的觀看需求,播放形式也不要過于偏、奇、怪,尤其是要重視的是文化類節目不是娛樂類節目,可以適當邀請明星、植入娛樂因素,但是不能太過否則會讓文化類節目失去原有的本質。畢竟娛樂類節目與文化類節目的差距也不大。比如愛奇藝播放的解說式的文化節目《曉松奇談》,能夠將一些歷史、文化現象生動地解說給觀眾,從而增強文化的生動性。
在開展文化類節目時,必然會涉及到一些經典文化課題和現象。而若要準確解讀這些文化知識,就需要邀請專業的文化名人,使其能夠簡單地講解出知識內涵。這樣不僅能夠拓寬文化類節目的發展空間,還能保持文化的專業性,確保文化類的收視率。畢竟作為公共傳播平臺,不能臆測文化,誤導觀眾。另外,文化名人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號召力和權威性,能夠使節目更加具有說服力。另外,從專家角度還能夠引導觀眾發現一些從自身角度無法發現的問題,從而真正達到傳播文化,提升人們文化素養的目標。
綜上所述,文化類節目的求新求變之路比較多,因而在保障節目質量的前提下,應當從節目內容、形式等方面入手,采取靈活的方式實現節目的創新,最終提高文化類節目的生命力。
[1]祁國揚.文化類電視節目的求新求變之路[N].科學導報,2017-03-03B02.
[2]劉振華.文化類電視節目的創新之路探究——以〈朗讀者〉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7,05:3-4.
[3]侯秀梅,廉世君.文化類電視節目的求新求變之路[J].新聞傳播,2017,06: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