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鮑吉山
專題片后期制作是把拍攝的原始素材編制成一個完整的電視節目的全部工作過程,包括:整理素材鏡頭、確定編輯點和畫面轉換方式、組合素材鏡頭編輯成節目母帶、制作字幕和畫面特技效果、配制音響效果和音樂。
從現實世界層面來講,任何事物的產生、發展都存在相應的客觀規律,在剪輯中,這一客觀規律就可以為鏡頭排序提供有力依據。對于電視剪輯風格的確立來講,電視體裁、表現主題都是重要參考依據,尤其是電視專題片,其不僅擁有繁多的種類,以及每個類型表現形式風格的不同,即使類型相同,也會因為其主題表達方面提出的不同要求,而強調其剪輯風格要呈現出顯著的區別。
對于題材不同的電視片剪輯來講,其采用的審美規律、剪輯處理技巧也是各不相同的,通常大部分社交類專題片,都是結合內容、場景所產生的變化來決定剪輯的節奏與鏡頭切換的。
對于具有較強紀實性的專題片來講,著重考慮的通常都是鏡頭方面的現場紀實,在具體剪輯中,要充分關注主體對象的一系列動作與情緒細節。鏡頭的處理不需要太過零碎或是太短,切換方面也無需過于花哨,從而有效防止傳遞蒙太奇形象過程中,讓受眾的情緒受到不利干擾與影響。
相比于文藝作品,電視專題片雖然存在較大差異,但同樣強調要保持內容、形式上的統一。專題片的主題不同,那么其畫面節奏也要有所區別,避免給觀看者帶來不舒服的感受,防止政治錯誤的產生。比如,對于具有較強政治性的專題片來講,其內容、氣氛通常都比較嚴肅莊重,畫面節奏也都比較舒緩沉穩,景別、鏡頭都相對較小、較短,推、拉、搖、移的速度都要給予合理控制,以此來講事件濃郁的凝重感充分體現出來。這類片子一般都擁有較多抽象理論,通過沉穩舒緩的節奏可以讓觀眾對其表達的內容有更深入的思考。相反,對于娛樂性較強的專題片,則要擁有歡快、活潑的畫面節奏,鏡頭要相對較長,場景表現可以多采用一些特寫、近景來完成,角度也要靈活多變,以此來講主體的活力、朝氣充分呈現出來。通常情況下,人們都是由遠及近、先粗后細的觀察事物的,或者是先了解局部然后再掌握整體,這也強調著,剪輯工作者在進行畫面剪輯中,應對觀眾視覺心理進行全面了解與準確把握。此外,對于長鏡頭的運用也要給予準確把握,將其信息緊湊、真實與感人的特點充分展現出來,全面適應人們的日常生活習慣。
近年來隨著非線性編輯系統在各地開始普及應用,以及個人計算機PC為核心的多媒體非線性制作方式的逐步成熟,使得電視節目后期制作變得更加多種多樣。當前,馬賽克、淡出淡入,以及翻轉等都是非線性編輯軟件應用比較廣泛的幾種特技。
馬賽克主要是將遮罩或是跟蹤屬性嵌入畫面當中,讓部分畫面呈現模糊狀態,或者是以某種圖片給予遮擋,避免不宜畫面的呈現。
疊化是逐漸迷糊前幅畫面并將其轉化為后幅畫面的效果,其作用是給觀眾帶來時間轉換的感受,將原本不完整段落在轉移時間過程中更簡潔、形象的表達出來,以此來更自然、流程的完成畫面場景的轉換。
劃像主要擴展從前的某個鏡頭,在此過程中融入第二個鏡頭,以此來恰當改變地點、空間和場合,這種特技一般都應用于前后兩段在內容上屬于同時異地,或者是平行發展的事件的專場當中。這種特技的靈活運用,既可以將快速發展主題充分表現出來,也能夠避免出現畫面跳切的現象,通常都應用于快速轉場當中。
淡出淡入主要是上一段的最后一個鏡頭由明轉暗,逐漸隱去,并由暗轉明的開始下一個段落,好似舞臺劇中幕落幕起一樣,可以讓觀眾獲得間歇頓挫的感受,通常都應用于一個段落結束、另一個段落開始。
就目前來看, 非線性編輯系統中的特技大多都是由隔離編輯軟件來實現的,雖然具有繁多的花樣,但在具體應用中一定要堅持為內容服務這一宗旨。同時還要注意,特技的過多使用,不僅會分散節目結構,也會讓觀眾感覺片子過長,節奏感不強。過多過快的進行情境畫面轉換,觀眾也會因為過大的信息量而產生眩暈感。所以,對于紀實性等主要以知識傳播為主的一些電視節目,不應盲目的追求一系列花哨的形式,要將重點放在知識獲取上,而對于具有較強娛樂性的音樂片等就可以適當多運用一些特技來進行表現。
在具體剪輯中,其工作人員可以結合主題內容、拍攝鏡頭對電視特技進行合理運用,以此來將畫面更新穎、和諧的呈現出來。總而言之,在非線性編輯系統技術不斷更新優化,以及介入門檻不斷降低背景下,從事電視編輯行業的技術人員也隨之不斷增多,在有機整合藝術與技術的同時,對編輯人員提出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強調其不僅要熟練、靈活掌握各項編輯技能,藝術修養也要隨之不斷提升,也只有這樣才能夠編輯出更多高品質的節目。
音樂,其實也是剪輯組合排序中的一個重要根據。對于具有較強節奏、背景音樂的片子,在選擇處理中要對其音樂節奏做出充分考慮。比如,強節奏音樂的重音處,可以通過硬切、急推鏡頭來完成;滑音處,可以選用拉、推鏡頭。這樣的剪輯主要是為了促進畫面、節奏的和諧統一,給觀眾帶來更直觀形象的視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