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志祥
“互聯網+”給社會發展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給媒體造成空前的、顛覆性的影響。在新興業態的直面挑戰、步步緊逼下,最傳統的平面新聞媒體——報紙受到嚴重沖擊,前景不容樂觀。面對新的發展態勢,地市黨報必須以自我革命的精神推進媒體融合,積極主動適應“互聯網+”時代要求,搭上“媒體融合的最后一班車”,求得生存發展之機。
從外部環境看,媒體融合是大勢所趨、大勢所需。“互聯網+”時代來臨,特別是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的快速興起,信息傳受主體、載體、渠道、方式和內容,都在發生徹底的變化。其一,通過社交媒體,人人皆可發布所見所聞、表達觀點意見,人人都可以成為“記者”,新聞生產不再是過去的專業化、組織化;其二,依托移動互聯網,人們只需一部手機,即可隨時隨地了解新聞、掌握信息,新聞傳播變得移動化、碎片化;其三,受眾需求更加多元化、主觀化,已不再滿足“你報什么,我聽什么、看什么”,而是更希望“我想看什么、聽什么,你報什么”。
新聞生產方式、傳播鏈條的變革,倒逼著新聞媒體不得不“放低身段”,從后臺走向前臺,不得不“敞開心扉”,從封閉走向開放,不得不“打破界限”,從單一走向融合。
作為傳統媒體,地市黨報在特定區域內新聞傳播、輿論引導體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受到的新媒體挑戰、競爭、沖擊也日趨激烈。如果不主動適應新形勢、新常態,很可能一蹶不振。
從媒體內部看,媒體融合不是簡單的“加減法”,而是一個“大破大立”的重構。和前些年相比,目前地市黨報已不再糾結于是否要建設新媒體,而是思考如何更好地發展新媒體,如何更好地整合利用旗下已有的網站、“兩微一端”等資源。但現實是,不少地市黨報重建設輕運營、重項目輕改革、重資金輕團隊,僅僅停留在建設“中央廚房”上,忽略了內部融合通道的打通、運營機制的重構、人才活力的激發。
距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加快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已過去將近三年時間。如今,媒體融合面臨的是“最后一班車”。能否搭上這趟車,地市黨報已經沒有退路,必須加快腳步。
形勢逼人,機遇不容錯過。地市黨報只有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和魄力,構建起融合發展“筋、骨、肉”,才不會錯失融合發展的最后機遇,實現重生壯大。
途徑一:“通筋”——打破內部制約,推進流程再造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地市黨報“平行式”采編流程十分成型、成熟。在這種“平行式”流程里,旗下報紙、網絡、微信、АPP等媒體,各自擁有采編人員,各自管好“責任田”,采編成果雖然有時可以實現共享,但一般是報紙出版后,才在網站、微信再加工、利用、轉發,只是表面上、簡單化的“融合”。同時,報紙的不同版面,又分屬不同部門,更是難于“貫通”。一些地市黨報因設有多個微信公眾號,甚至出現要聞版、經濟版、專副刊版編輯兼職運營公眾號的現象,造成“非專業人士做專業事”,遠遠達不到設立公眾號的預期目標。
這些問題的產生,根源在于“平行式”機制和流程,已不適應新變化、新要求。改變這種狀況,需要在機制創新上新功夫,重構采編流程。
一是設立全媒體采編指揮系統。依托已建設好的全媒體指揮中心(中央廚房),匯聚新聞線索、選題,由指揮中心(指揮長)及時研判新聞價值、報道方向、報道規模及如何發布、在什么平臺發布,并調派記者、編輯共同完成。
二是明確旗下多媒體報道原則。報道好一個新聞事件,需要“快”“全”“深”。在新時代下,單一媒體很難做到三者兼顧、兼得。因此,地市黨報要明確旗下媒體報道定位、原則。其中,微信、АPP“求快”,新聞事實一經核實即刻發布,搶占報道先機。網站“求全”,前方記者一邊采訪,一邊發回稿件、圖片、視頻等;后方編輯一邊編輯發布,一邊不斷收集添加背景資料、相關鏈接等,還可以設置議題,增加互動性,豐富新聞內容。報紙“求深”,突出深度性、思考性、調查性,體現黨報引領作用。
三是推行新聞采編項目制管理。媒體融合下的新聞報道已不再局限于單一的“文字”“圖片”,而是追求“可看”“可聽”“可參與”,需要多名記者、編輯,甚至媒體內部多個部門共同協作。這就需要地市黨報建立“項目制”的靈活報道模式——根據新聞事件報道需要,臨時組建“項目小組”,小組成員可以從各個部門、旗下媒體抽調不同特長的記者、編輯,也可是“報社領導+記者、編輯”。一個小組只負責報道一個事件或完成一項任務,工作一完成,隨即解散。這樣,既可以打通內部部門制約,又可以發揮個人專長,實現分工合作,人力資源利用最大化,達到一次采集、多次發布、多元傳播的目的。
途徑二:“壯骨”——創新用人機制,激發人才活力
地市黨報不同程度遭遇人才瓶頸。一是用不好人。不可否認,地市黨報曾經聚集了一批新聞采編專業人才。但由于個人產生職業懈怠、單位激勵機制滯后等原因,不少記者、編輯形成“得過且過”思想,甚至連基本的工作任務都無法完成、不求完成,導致“人才”變成“閑人”。二是留不住人。筆者供職的地市黨報近10年來,幾乎年年都有記者、編輯“逃離”,究其原因主要包括:通過招聘考試進入報社,但無法“入編”,職業上升空間狹小;紙媒“黃金期”已過,報業廣告經營業績下滑,個人收入前景不確定;自媒體時代人人可以成為“記者”,記者職業地位持續下降。三是引不進人。媒體融合不僅需要“懂新聞”的記者、編輯,還需要“懂資本”“懂技術”“懂市場”的人才。地市黨報因無法提供合適薪酬激勵、創業機會等,幾乎喪失對“高精尖”人才的吸引力。
地市黨報要拓寬用人途徑。首先,“留住”內部人才。對新聞單位而言,要轉變觀念,擯棄“是我給你了飯碗”的思想,努力創造好條件,善待人才,通過“給編制”“給平臺”“給待遇”等,為人才成長提供舞臺,提升人才的忠誠度、獲得感;要敢于淘汰“懶人”、“庸人”,營造好的用人導向。對記者、編輯個人而言,要克服職業懈怠,保持職業素養、職業激情、職業追求;克服“本領恐慌”,努力學習新技術、新技巧,適應新要求、新變化,轉變成為全媒體記者、編輯。其次,“借用”外部人才。技術人才、設計人才、經營人才不足,是地市黨報的短板。但是由于缺乏儲備、機制體制限制、舍不得投入等,地市黨報又很難引進能夠勝任報業發展的人才。因此,要創新機制,尋求合作伙伴,借助他們的資本技術力量、市場運營經驗,為報業發展注入新生血液。
途徑三:“養肉”——堅持內容為王,增強用戶粘性
內容建設是地市黨報的重中之重,是提升核心競爭力的根本。提供什么樣的內容,體現的是地市黨報的擔當、使命、責任,也是增強用戶粘性的最佳選擇。
提供優質新聞報道。長期以來,地市黨報基本都是以一副“生硬的面孔”見人,報道內容也以領導、會議活動多為人們所詬病。這反映出地市黨報內容建設的一個“短板”——“往上看的多,向下聽的少”。但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地市黨報新聞報道內容建設還遠遠沒有做到極致,提升空間和潛力巨大。
那么,什么樣的新聞報道才是“優質”的?一是有正確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這不是判定一則新聞報道優劣的“高要求”,而是“最底線”。達不到這個底線要求,哪怕文字再優美,故事再曲折,都不是好的新聞報道。所以,地市黨報一定要堅守“底線”,堅持正面團結鼓勁,明辨是非,鼓舞人心,匯聚力量,不能追求“獵奇”“低俗”博一時眼球,否則最終只能喪失權威性、公信力。二是能夠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堅持黨報姓黨與堅持新聞報道的人民性,是有機統一的。地市黨報要按照“三貼近”要求,用好群眾語言,講好群眾故事,進一步提升新聞報道的感染力、親和力。一則新聞報道只有群眾喜歡看、記得住,才會更具生命力,傳播得更廣更久。三是具備客觀性、實用性、歷史性。地市黨報是地方黨委的機關報,是通達黨委決策部署、部門政策措施和社情民意的重要載體,也是地方發展、重要事件的見證者、記錄者、參與者,所做的每一則新聞報道都應真實客觀,能夠給人予啟發受用,能夠留史存鑒。
提供優質服務信息。服務信息提供缺乏、滯后,是地市黨報內容建設的另一個“短板”。隨著媒體融合的推進,地市黨報旗下“黨網”“黨端”“黨微”體系構建成型,利用二維碼等技術,鏈接網站的“海量”、АPP及微信的“隨時隨地”優勢,以往報紙版面有限、傳播速度不夠快、傳播范圍不夠廣的弊端,已然不存在。這也使得越來越多的地市黨報在做好新聞報道的同時,更加注重提供服務信息。筆者認為,地市黨報在提供服務信息時,一定要持續強化用戶至上意識,增強用戶粘性。
一是充分認識用戶是賴以生存的“生命線”。用戶是信息傳播的必須,沒有用戶,信息傳播也就失去意義;用戶是廣告經營的必須,沒用用戶,意味著沒有市場,就會失去廣告投放的基礎,失去最主要的收入來源?!盎ヂ摼W+”時代,時間、地域乃至業界等等諸多限制都被打破,媒體與受眾的關系也正在徹底轉化——一種更加對等的關系替代了原先的“不對稱”關系:“受眾”變為“用戶”,可以自由選擇接不接受傳播、接受誰的傳播。地市黨報要清醒認識,并接受這種關系的轉化,放下身子、架子,參與用戶爭奪。
二是充分了解用戶需求,提升用戶參與度?,F在,人們獲取信息已多渠道化,需要的信息更是多元化。地市黨報如果還停留在“我提供什么,受眾就了解什么”的狀態,無疑等于把自己逼進死胡同。要有條件建立數據庫或是借助外力,充分利用數據分析,掌握用戶偏好,精準推送信息,滿足用戶需求。要利用新聞反饋、網站論壇、開展活動等多種方式,通過設置議題,打通“兩個輿論場”,增強與用戶的互動性、粘合度,提升用戶對地市黨報的信賴、依賴。
三是發揮用戶資源優勢,有效轉化成影響力。媒體經濟是影響力經濟。全媒體時代,多種新興媒體形態崛起,地市黨報影響力下降在所難免,但從局部市場競爭的角度,仍具有比較優勢。要跳出舊框框,推動經營管理創新,進而轉變發展模式,融合外部行業,實現從單一產業發展,向多元跨界甚至無界發展、疊加發展,推動報業涅槃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