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鋒
土地承包再延三十年給農民吃下定心丸
◎李英鋒
10月18日,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
土地是農民的根,承包權則是農民土地權益的保障。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作出的“土地承包再延三十年”的表態切中了農民最關心的問題,也切中了農業發展的根基性問題,是農民的福音,是農業經營者的福音,是農業和農村的福音,深得民心,讓人歡欣鼓舞。
黨中央、國務院曾在1997年做出決策(各地普遍于1998年開始計算施行),在第一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延長三十年。如今,距離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2028年),只剩下不到11年時間,不少農民、農業投資經營者都非常關心承包權到期后的再包方案、期限等問題,坊間議論紛紛,既有困惑,也有猜測,既有期望,也有擔心。習近平的表態就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的“續展”問題給出了明確答案,給農民吃了一顆定心丸,也給農業經營者吃了一顆定心丸。
國家從戰略層面、政策層面對“土地承包再延三十年”提前作出安排部署,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能夠讓農民、農業經營者心中有數,心里踏實,有助于農民對自主耕作利用土地或流轉做出合理的選擇,有助于家庭農場主、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或其他農業投資經營者與農民達成長期穩定的土地流轉合作協議,有助于農業經營者放心地進行長期投資、規劃、經營,維護農民和農業投資經營者的權益,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銜接和穩定。
承包權是有關土地“三權”的核心和關鍵,土地承包權的穩定夯實了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地基”,也是進一步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的“壓艙石”,能夠促進土地的多元經營,促進農業的多元發展,促進鄉村的振興發展,緩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
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土地承包再延三十年”是關乎億萬民眾切身利益和國家發展穩定的國策,必須要落到實處,讓民眾充分感受政策的公平,享受政策的利好。這就要求各級政府在落實這一政策時,充分聽取農民意見,摸準土地承包中存在的問題和矛盾,全面了解農民的訴求,制定出切合實際的科學、公平、合理的落實細則。據了解,現階段,有的鄉鎮、村莊在執行“土地承包三十年不變”政策時出現了不同的版本,有的村莊認為每家每戶的土地應該在三十年內“一包到底”,秉持“增人不分地,減人不退地”的原則,有的村莊則是“減人不退地,增人分新地”,有的村莊更加靈活,執行“減人退地,增人分地”的方案。不同的落實版本催生了不同的土地承包模式,造成了土地承包權益的家庭差異、村莊差異、地區差異,也引發了爭議和矛盾。有的家庭因死亡、出嫁等原因人口已經大幅減少,但依然按最初的分地人口數量保有相當數量耕地的承包權,有的家庭增加了很多人口,地卻始終未增一壟一分,土地承包收益有限,難以滿足生活發展需求。一些農民對此有意見,認為土地承包權的分配不公平,影響了農民權益,有的農民還走上信訪之路。因此,各級政府無論是執行現有的土地承包政策還是在以后執行“土地承包再延三十年”的新政策,均應對諸如此類的細節問題做出公平考量,拿出讓農民滿意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