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郜 蓉
標題黨現象是網絡媒體中的一種常見現象。新聞、文章創作者借助自身主觀傾向,將事件主旨或稿件原標題進行改變,讓標題借助自身字面意識引起聯想,是很多網絡媒體提升點擊量、關注度和收視率的措施。現階段時政新聞也已經成為了“標題黨”現象的重災區。抑制“標題黨”現象,增強時政信息的政治性和信息性,已經成為了新聞領域在網絡時代所要面對的重要問題。
以新聞受眾群體的獵奇、八卦和窺伺心理為標題創作導向,是網絡媒體中所謂“標題黨”現象的主要特點[1]。以2011年《人民日報》刊載的西南財經大學教授曾康霖、呂暉蓉《住房價格上漲原因剖析》一文為例,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居民收入增加是房價上漲的重要原因,寬松的信貸政策是房價上漲的重要支撐。‘土地財政’是房價上漲的重要原因”三個論點”騰訊新聞在轉載該新聞的過程中使用了《黨報發文稱:居民收入增加是房價上漲首要原因》這一標題。
在主觀臆想式的編輯方式的影響下,時政新聞領域“標題黨”現象往往會讓新聞表現出與新聞內容缺乏相關性的問題。對新聞內容的斷章取義,往往會給讀者帶來主觀認識方面的錯誤。以騰訊新聞《黨報發文稱:居民收入增加是房價上漲首要原因》這一報道為例,新聞內容為轉載人民日報的新聞信息,但是在這一新聞標題中,“黨報”“房價”等詞是群眾較為敏感的因素。標題后半部分為文章中的原文內容,但是并沒有體現出兩位學者文章中的全部論點。這種新聞題目往往會讓人們認為是具有權威色彩的黨報傳遞的是這種敏感信息。
新聞本身的真實性是時政新聞的關鍵要素。“標題黨”的出現,往往會讓新聞稿件的主旨得到異化或歪曲,進而給新聞媒體的公允性帶來不利的影響。例如在本節所涉及到的案例信息中,脫離新聞實際內容的新聞標題會讓黨的宣傳口徑在新聞受眾群體中的形象有所降低,進而給黨報的公允性帶來不利的影響。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新聞傳媒領域的開放,讓新聞領域的話語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開放。互聯網平臺和智能手機網絡技術的發展,進一步促進了社會新聞領域的市場化發展,新媒體下的新聞媒體尚不成熟,在利益的驅使下,新媒體新聞平臺往往更容易成為“標題黨”現象的重災區
標題在新聞中的作用是引發“標題黨”行為的根本因素。新聞標題對新聞受眾對某一新聞報道的閱讀興趣有著重要的影響,市場化環境下,為爭奪受眾群體,一些新聞媒體會利用一些嘩眾取寵的標題內容吸引受眾群體。快餐化的閱讀趨勢,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標題黨”現象的出現。
加強對新聞媒體的道德約束,是控制“標題黨”現象的重要因素。對于宣傳部門而言,引導媒體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是對新聞編輯工作進行規范的重要方式[2]。針對新聞標題在新聞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新聞記者和編輯人員在新聞標題擬定階段,可以借助一些網絡熱詞編訂恰當化的標題。以澎湃新聞的《李克強派發三大紅包:遏制“任性”收費》這一新聞為例,新聞內容為國務院出臺的三項遏制地方亂收費現象的對策。作者將政策比擬為紅包,將亂收費問題比喻為“任性收費”,是通過一種詼諧、幽默的方式報道了國務院治理亂收費的政策。相比于標題黨標題,這樣的新聞標題可以幫助群眾更好地了解時政信息。
加大對“標題黨”標題的追問追責力度,也可以讓新聞編制工作得到規范。例如在新聞廣電出版總局防范新聞“標題黨”的措施制定以后,北京市網信部門已經對存在“標題黨”現象的新浪、搜狐等時政新聞網站提出了整改要求。
提升新聞采編隊伍的素質,也是杜絕“標題黨”行為的有效措施。以財新網2015年4月9日的《中國經濟增長奇跡的效率真相》這一新聞為例,新聞標題中“增長奇跡”和“真相”兩個詞匯可能會讓受眾認為這一新聞中存在著“標題黨”現象,但是從新聞內容來看,作者對土地財政、人口紅利和環境透支等正反面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并借助例證、圖表和數據信息來反映新聞事實,因而這樣的標題可以被看作是新聞內容的反映。新聞內容也成為了新聞作者采編能力的外在反映。
“標題黨”現象是快餐化閱讀趨勢等多種因素的產物,加強對新聞媒體的約束引導,強化追責力度,提升新聞采編隊伍素質,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措施。
[1]夏羽云.網絡語境下時政新聞中的標題黨現象探究[J].西部廣播電視,2017(10):69.
[2]陳戈.時政新聞中的“標題黨”現象及對策分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6,7(23):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