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姍姍
微信目前已經成為人們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通訊、社交工具,微信其中具備有龐大的用戶資源,因此也逐漸被應用到政府輿論導向、在線商品交易以及商業活動宣傳等多個領域的發展。在享受微信帶來的便捷生活之時,我們也應該意識到信息傳播產生的負效應。探究微信公眾平臺新聞傳播正負效應很有必要。
微信上的好友關系相對來說隱蔽性比較強,都是在個人手機通訊錄當中,確認雙方熟知并且相互同意的情況下添加為好友,進入微信群聊也是通過好友邀請,因此避免了外界陌生人員的參與。微信在互為好友的情況下才能夠互相查看朋友圈的信息,如果有需要還可以進一步設計朋友圈的訪問權限,能夠確保微信平臺的個人信息私密性。
截止到2016年為止,微信的用戶數量就已經超過了6億,相當于全國一半的人口都在使用微信,隨著微信的迅速發展,很多傳統的新聞媒體也開始與時俱進的跟微信合作,開通微信公眾平臺,利用微信的公眾力量來進行新聞傳播,能夠實現新聞的及時推送。微信用戶當中有將近一大半的人都有自己關注的微信公眾號,主要的關注類型是企業和媒體,這也說明微信公眾平臺開通之后,媒體的受眾數量也在不斷的上升。
電視新聞節目為了能夠迎接新媒體出現帶來的沖擊,開始利用微信公眾平臺來跟觀眾進行互動,用來彌補電視新聞節目相比起新媒體的劣勢。例如說我國CCTV2頻道新聞早間節目《第一時間》,每天都會利用微信公眾平臺來手機觀眾對于社會新聞熱點的態度,還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的形式來送出相關書籍,用來提升觀眾對于電視節目的關注力度。
不管時代如何發展,新聞需要具備一定的嚴謹性,但是受到了當前社會中娛樂至上的不良社會思潮影響,新聞媒體也開始出現泛娛樂化,很多新聞類型的微信公眾平臺,平時標榜的是新聞傳媒,但是卻沒有在新聞內容當中體現出新聞報道的嚴肅性,出現的新聞標題還有新聞內容都比較區域娛樂化。比如說很多微信公眾平臺都會在新聞報道中提到“某某哥”、“某某姐”的字眼,即使是在嚴肅的反腐題材新聞當中,同樣會經常出現,這些帶有娛樂色彩的詞語會直接影響新聞媒體的報道質量,會讓社會受眾逐漸對于新聞失去辨別能力,把新聞媒體和娛樂明星新聞混為一談,從而影響微信媒體的整體質量。
一位在新聞媒體行業中工作數十年的老新聞人曾經說過:“筆下有財產萬千,筆下有生命攸關,筆下有是非曲直,筆下有毀譽忠奸。”這句話明確的寫出了新聞人的社會責任,新聞人的書寫內容關系著很多普通群眾的命運走向,甚至影響著整個社會輿論發展。雖然現代化的新聞傳播途徑已經發生了變化,但是新聞媒體具備的輿論監督和輿論引導責任是不能發生改變的。很多新聞類型的微信公眾平臺忽視了自身的社會責任,把用戶的關注度當成新聞寫作的主要標準,新聞逐漸朝著娛樂化方向發展,淡化了應該具備的社會責任,必然會使新聞在受眾心中的地位產生影響。
微信公眾平臺有很多公眾號設定類似,因此出現的新聞來源、內容等都有可能雷同,很多公眾平臺的新聞主題標準和價值取向大同小異,不管是新聞的版面還是畫面都看不出很大的差異性,這樣的新聞傳播形式會導致新聞媒介投機取巧,會用搭便車的新聞發布方式來享受其他新聞媒體辛苦編輯出來的新聞成果,同時過多的同質化新聞還會縮小社會受眾的新聞接受渠道,受眾看到千篇一律的新聞報道,逐漸失去了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
新聞的用戶群體數量很大,這既能夠帶來積極影響,給新聞提升編輯質量,同時也是劣質新聞的文創,很多新聞類型的微信公眾平臺監管力度不嚴,容易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來散播假新聞消息。例如說2015年天津濱海新區危險品倉庫發生爆炸事件,一部分微信公眾號開始大量的傳播現場的爆炸視頻,寫到有“成百上千人”被炸傷亡,這樣的虛假消息不僅混淆了公眾視聽,同時也會對社會穩定發展造成重大影響。雖然事后政府部門開始出面澄清辟謠,但是這些劣質、虛假的新聞,還是會對公眾心理造成影響,也會讓用戶對于公眾平臺的新聞傳播真實性提出質疑。
微信公眾平臺快速發展起來的同時,給新聞的傳播帶來了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挑戰,我們應該積極擴大新聞獲取渠道,規范公眾號的新聞傳播內容,從而提升新聞傳播的正面效應。
[1]胡盼弟,楊凱.微信公眾平臺新聞傳播正負效應研究[J].新媒體研究,2017(14):7-8(2017-08-08).
[2]王素潔.微信公眾平臺新聞傳播正負效應分析[J].傳播力研究,2017,1(06):134.
[3]易奇志,承天蒙.微信公眾平臺新聞傳播正負效應分析[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6,37(02):159-163+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