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 斌
現階段,我國的留守兒童問題越來越嚴重,這些孩子多由祖輩或其他親人撫養。由于長時間缺少父母的教育與關愛,使留守兒童的身心發展收到了嚴重的影響,容易使孩子的價值觀、人生觀等發生扭曲。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興化市廣播電視臺社教部開始創新欄目板塊,加大了留守兒童的關注程度,對緩解當地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社會科學教育類節目是我國電視節目的重要組成內容,其承擔著科學教育、文化教育、社會教育等方面的責任,對提高社會意識、提升居民的科學文化素養有重要的意義。節目的創辦意義為寓教育于娛樂中,使受眾在快樂中接受知識。這種節目形式具備較強的互動性,能有效提高傳播效果,主要分為服務性節目、知識性節目、教學類節目、對象類等多種節目形勢。正是由于其節目性質和特點,能保障留守兒童問題的傳播效果,以獲得社會關注度,從而共同解決實際問題。
在全媒體時代下,加劇了新舊媒體之間的競爭,使電視媒體的市場份額越來越少。很多電視節目為了提高收視率,開始報道一些色情、暴力等方面的內容,使節目出現了媚俗化問題。對此,要求社教節目擺脫這一理念的限制,貫徹落實自身的媒體責任和社會責任,以提高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報道效果。例如,社教節目應創新報道目標,將留守兒童問題落實到實處,防止出現盲目追求收視率等問題。同時,在進行節目采編時,要對問題產生的利害問題進行分析,防止給政府造成輿論壓力,避免影響社會意識。應采用正確的報道方式,以強化自身的教育、服務等職能。比如,一是,在報道問題時,需要從兒童角度、父母角度、社會角度來考慮問題。并不是只針對社會上的負面問題。還需要一些積極有益的事例,發展典型教育理念,從正面引導社會輿論,以解決留守兒童問題。二是,社教節目要正確認識到自身的職能,是將問題報道出去,以引起社會的關注度,保證問題可以盡快解決。而不是作為新聞節目去直接解決問題。因此,在進行報道時,需要站在更高的層面上去設計問題、報道問題,從而不斷提高報道效果[1]。
社教節目的意義是強化市民的意識,對其進行教育。因此,在報道留守兒童問題時,應保障報道的公平性,一方面要滿足受眾的知情權,確保節目內容的真實性,另一方面要為政府和弱勢群眾建立交流平臺,以獲得政府和社會的反饋。同時,無論是個體、政府、公益組織,都是社會中的一員,當存在救助行為時,要進行公平報道,防止出現報道失衡等問題,有利于從正面引導社會意識,推動留守兒童問題快速解決。
現階段,我國大多數媒體在報道留守兒童問題時,只是單一報道弱勢群體的生活問題,并沒有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出現報道失衡。對此,還應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進行報道,以消除社會歧視。同時,還可利用典型事例進行教育,以引導社會意識,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從而提高其自信心,提高問題的解決效率。
此外,還應該發展線上線下報道模式,線上報道是對大問題進行報道,體現的是現狀及趨勢,以引起社會的關注度。而線下模式,可與留守兒童進行溝通,了解其實際需求,從而解決實際問題。例如,興化市廣播電視臺社教部聯合興化市未成年人保護中心、興化市人民檢察院小翁姐姐維權熱線聯合開展了“守護留守花蕾” 暑期主題活動,與留守兒童面對面,了解其實際困難,包括教育資源、生活資源、自身防護等問題,充分利用媒體優勢,獲取了大批社會資源,能有效緩解留守兒童的實際問題,促使其身心健康快速發展。因此,社教節目可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對線上線下報道模式進行結合,以保障報道的平衡性。
在新媒體時代,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發生了改變,更喜歡通過網絡來收發信息。對此,要求社教節目創新傳播方式,擺脫單一傳播理念的限制,應與信息化技術進行結合,以保障傳播效果,增加節目的價值。例如,一是,社教節目可與互聯網平臺建立合作關系,發展電視、網絡同步直播的模式,有利于提高傳播范圍,強化傳播效果。二是,社教節目可開通官方微博、微信公眾平臺的社交軟件,將留守兒童的相關視頻、消息傳輸至網絡中,供受眾進行自由觀看和評論,以強化受眾的社會意識,使其自覺加入到公益活動中。有利于將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展現在受眾面前,使社會真正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以保障社教節目的傳播價值[2]。
社教節目在報道留守兒童問題時,要擺脫模式化傳播理念的限制,創新傳播理念和方法,真正關注留守兒童的實際問題,以提高社會關注度。在這種情況下,有利于強化節目價值,提高節目的影響力,更好地履行自身的職責和義務,實現電視社教節目的綜合價值。
[1]王璽,譚國棟.關注留守兒童 展現媒體責任——淺析貴州綜合廣播公益節目《留守兒童來信了》[J].中國廣播,2017(01):33-35.
[2]李玲.框架理論下新聞媒體對留守兒童的報道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