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歡
電視談話節目是指以面對面的語言傳播方式,邀請嘉賓和現場觀眾到演播現場,圍繞公眾普遍關注的重要話題展開交流和討論的一種節目形態。它是電視媒介對日常即性、雙向、平等交流的還原。自上世紀90年代《實話實說》拉開了序幕,談話類節目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與之而來的是節目的同質化現象越來越嚴重,如何保持節目的競爭力,使節目在重重壓力下脫穎而出,屹立于電視節目之林呢?戲劇化的敘事手段就是一種絕佳的策略,學會用戲劇性的手法來編排節目,提高節目的可觀看性,不斷對節目進行創新,才能保證談話節目的收視率。
戲劇的敘事結構一般分為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幾個部分,整個故事的脈絡線索就在幾段敘述中娓娓道來,目前我國的電視談話節目也借鑒了這種方法,《藝術人生——西游記劇組22年后再聚首》中,這期節目以西游記拍攝的經歷為線索,回憶了拍攝的艱難歲月,當主持人問到當時拍攝的困難,孫悟空的扮演者六小齡童回憶起收服紅孩兒的那集,火把眼睫毛都燒掉了,這些細節也足以體現出工作人員的敬業。節目中首先請出師徒四人,由他們先講述拍攝時候的趣事,再邀請到劇中的其他演員,比如各路神仙、妖魔鬼怪等等,通過他們的講述了解拍攝的不易。節目的高潮是導演楊潔的出場,她介紹了整個拍攝的過程,回顧了面對重重壓力的劇組人員是如何“取得真經”的,讓觀眾跟隨著節目陷入了無盡的回憶,沉浸在人生的悲歡離合中。
情節設計是節目的脈絡和核心,影視作品都是虛構的,其中對人物的刻畫和矛盾的展現都是編劇創作出來的,但是電視談話節目不一樣,其中的人物、情節、矛盾沖突都是鮮活的,他們本身就有很強的戲劇性,節目要做的就是把真實的故事搬上熒幕,用戲劇化的方式展現出來,符合觀眾的審美需求。比如在《魯豫有約》中有一集采訪楊鈺瑩,她在說到兒時學習音樂和舞蹈的時候,因為偷懶跟媽媽撒謊的事情,讓我們感覺到銀幕上的甜歌皇后幼時也不過是個頑劣的兒童,有著孩子的天真和無邪。在《超級訪問》中,每期都會播放嘉賓的兒時的照片,讓觀眾猜測是哪一位嘉賓,比如有一次采訪李小璐,李小璐有一張照片發型比較飄逸,就有觀眾在下邊猜測是劉歡,引起全場爆笑,增強了節目的效果。
節目《一轉成雙》中,有一期節目是夫妻之間的矛盾,主要牽扯婆媳、妯娌之間的矛盾,先由妻子發言,夫婦倆的矛盾在話語中盡顯無疑,加之婆婆出場,牽扯出婆媳矛盾,以及第三者的出現,最后,第三者的出現將節目推向了高潮,各色人物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展開了爭吵,愛情、親情之間的危機逐漸蔓延,節目高潮迭起,牢牢把握住了觀眾的心理,節目強烈的戲劇效果引發了一陣陣高潮。
懸念的存在能夠使觀眾的思維碰撞,引發觀眾的好奇心,制造緊張的氛圍。在電視節目《幸福魔方》中,懸念充斥著全場,首先,場景的設置,一扇幸福回歸門將懸念制造的非常充足。每當當事者雙方解開心結,重歸于好時,其中一方就會走進玻璃門,意喻美滿的結局。《愛情保衛戰》中,情感當事人雙方最后都會站在旋轉門后,倒計時五秒鐘,如果雙方都轉過來,說明矛盾接觸,兩人重歸于好,如果其中一方沒有轉過來,那么則說明感情破裂。在倒計時五秒的時候充滿了懸念,觀眾糾結于轉門轉過來以后,能否看到兩人破鏡重圓。還有一種營造懸念的手法就是通過主持人的穿插和片花的播放來完成。
道具一般是用在話劇、電影或者電視劇當中的,是指在演員表演過程中由于場景設置或劇情需要所用的器物,一般能夠對劇情發展起到推動作用。近些年,在談話節目中也經常運用道具推動談話氣氛。比如在《藝術人生》中陳沖作為嘉賓,為了營造氛圍,導演運用了三種花來代表陳沖不同的階段。陳沖早期拍攝了《小花》,中期拍攝了《紅玫瑰白玫瑰》,現在又拍攝了《茉莉花開》,于是就在錄制現場擺放了三盆花:一盆小花、一盆玫瑰花、一盆茉莉花,這樣就迅速切換到了陳沖的藝術生涯當中。陳沖一出來,看見花的一瞬間,一切都明白了。樂隊也非常配合,話題進行到哪里,他們就彈奏哪首歌曲,推動了現場氣氛,陳沖娓娓道來,在節目中將幾十年的酸甜苦辣、人生經歷展現出來。
因此,對談話節目來說,有一個好的故事固然是重要的,但如何去敘述更加重要,如果缺乏精妙的描述手段,則可能將一個好故事講的乏味不堪。故事表達有其自身技巧,如何把握故事的內涵,挖掘故事背后的隱情,將情節設置的引人入勝,這些都是吸引觀眾的手段。好的敘述能夠引人入勝,引發觀眾思考,在娛樂消遣的同時,感受人世間的悲喜,從而能夠觀照自身的生活,獲得靈魂的升華和生命的巧妙體驗。
[1]劉洪生.情感類電視談話節目的戲劇性敘事策略[J].西部廣播電視,2016(09):88.
[2]岳曉華,俞小艷.戲劇性敘事策略在電視情感類談話節目中的運用[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8(03):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