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續峰
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推動了全媒體時代的到來,對于廣播媒體而言,只有與新媒體進行融合,才能更好的適應全媒體時代下觀眾的需求,獲得最好的傳播效果。
新媒體是基于互聯網和手機移動業務發展起來的媒體形式,兼具了互聯網的高速傳遞和手機準確推送的特征。微信、微博等交互平臺突破了信息表達單一的局限,軟件對于媒體格式形制的兼容性使得信息獲得乃至突破了傳統媒體所具有的一切形式,圖文、音頻、動畫、視頻、實時互動甚至VR感官體驗都突破了媒體傳播形式的,更準確的說是一種吸收和被融合。
對于傳統廣播媒體而言,只有順應時代發展趨勢不斷引進新技術,對自身進行完善優化,才能獲得持續的發展,因此媒體融合之路必須堅持走下去。在傳統廣播媒體和新媒體融合發展的過程中,信息收集共享平臺和渠道整理發布平臺是兩個十分重要的方面。對于與信息收集和共享平臺的建設,可以結合廣播電臺自身的特點和優勢欄目,對各頻道、頻率相關力量進行整合,在具體手段上采用APP、微信群或是QQ群的方式實現一些基礎的信息收集和共享功能。在渠道建設方面,要同時注重電視、廣播、雜志、微信、APP等方面,對缺少的內容進行補充,并做好整合和細化,結合目標群體和欄目的屬性選用適當的渠道進行及時發布,以此獲得更好的傳播效果。
實施全媒體融合發展,找準受眾的“口味”尤為重要。2011年寧夏都市廣播推出了美食資訊類節目《吃在寧夏》在美食類節目中形式內容都不算創新,但隨后的2015年年初,節目推出了微信公眾號《吃在銀川》,微信每天推送節目預告、互動話題、有獎收聽、粉絲福利等內容,還經常組織聽友品鑒美食和美食類線下活動……在短短三年時間里擁有了粉絲5萬多人。傳統節目與微信結合,新媒體增加了傳統節目與聽眾的粘性,定位準確互動性也得到了充分體現,讓有限的廣播資源在新媒體方向無限延展。
2015年提出全媒體發展概念后,寧夏廣播電視臺通過送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對廣播電視記者進行媒體融合方面的專業培訓,與浙江廣播學院、中國傳媒大學達成人才培養計劃的意向,每年定期派出編輯記者進行新媒體發展方向的學習培訓,系統的學習實踐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方面的內容。寧夏廣播電視臺還經常邀請國內知名媒體業界專家學者到臺里現場授課,傳遞操作性強的理論知識,開展全媒體各環節的實戰操練,提升廣播電視編輯記者在全媒體傳播環境下的能力。
在新媒體時代下,用戶對資訊新鮮度的要求更高,若是發布的內容太“正”,則會降低人們的閱讀興趣,但是若是太“歪”了,又會導致報道的主題出現嚴重的偏差,對大眾造成誤導。因此為了更好的滿足廣大群眾的口味,應該保持報道內容的真實性,在報道形式上進行創新,通過前期的精心策劃,合理的安排,華麗的嫁接,做出一些比較新的東西來。比如拿當地景點跟G20參會國當地特色景點做對比,進行系列發排,不僅貼合主題,而且還滿足了更多當地人的融入感,自然收獲了很好的傳播。再比如針對閱兵儀式,在大多數媒體著力描述閱兵會場場面的宏偉壯觀時,他們又是別出新意的進行了一篇上午當地一條繁華大街竟然出現了萬人空巷的景象的報道,合理自然的引出了大家都去看閱兵儀式的現象,不僅增添的新聞的生動性,也勾起了讀者的好奇心,收獲自然也是一片好評。
當期階段,傳統廣播媒體和新媒體的融合發展具有十分廣闊的前景,首先,不論再多的新媒體平臺怎么發展,傳統廣播電臺始終代表的是一種官媒,是一種權威,這是任何其他媒體都沒法比擬的,就算受眾再怎么收到一些消息報道,作為受眾習慣,最終還是希望能夠得到一個官方確切的說法,所以我們只要立足權威,做好一些及時發布類的消息,我們的進一步粉絲挖掘空間還是很大的。但是不能因此而裹足不前,應該更加廣泛的考慮到社會群眾的多樣化需求。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以及受眾的獵奇心理以及地方新聞的局限性,越來越多的受眾用戶已經不僅僅把消息的獲取滿足于當地的消息,所以廣播電臺發布一些消息報道上,還是可以做以更進一步的延伸,爭取把一條簡單的消息做出一些話題性來,以此引爆更多受眾心里的共鳴,產生連鎖效應,讓信息得到更大范圍的傳播和擴散。如此才能打造完善好我們的新型主流媒體平臺。
綜上所述,傳統廣播媒體和新媒體的融合發展符合媒體行業發展的趨勢,也符合人們對資訊信息的多樣化需求,因此必須積極探索二者融合發展的新途徑,促進二者的共同發展。
[1]郭哲啟.廣播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探討[J].新媒體研究,2017,3(07):97-98.
[2]郭雯.全媒體時代廣播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的思考[J].高等財經教育研究,2014(S1):44-46.